andy3072003 wrote:
我是香港人,但真的...(恕刪)
板主您好 ~
很高興身為香港人的您,會關心台語。
台語在台灣因為政治因素等等的原因被禁過,這些我不討論,只就我個人身邊的情況做舉例。
本人為超過30歲的已婚女性,台灣南部人,原生家庭操台語,我父母為了怕小孩不會說台語,會希望在家中盡量用台語對談,因此父母都對我們講台語,而我們也用台語回應,唯有不知如何用台語表達或是國語比較能流暢表達時才用國語。耳濡目染下,日常的台語對話沒有問題。婚後我住在台灣中部夫家,夫家一家也是操台語,對公婆我能輕鬆用台語應對,對於溝通也是一大幫助。
就我個人而言,回我家是操台語、在夫家操台語、與先生講話國語居多,用台語說比較快或是比較能貼切表達情緒就用台語(不能不承認,有些形容詞用台語比用國語貼切、有些話用台語來講比國語簡潔有力許多)。
對外,一般對陌生人如店員等,都用國語。對外都用國語通常是以下考量:1.不能確定對方懂不懂台語,但是可以確定對方一定懂國語
2.用國語講話有時會比較清楚。不過,當對象是中老年人時,換成台語會方便些。
當我回南部時,幾乎所有人都是講台語。
本人從事過服務業,通常對客人都講國語,但是如遇到對方說台語或明顯不會說國語時,就換成台語,此時距離就拉近許多。如是和原本就說台語的人對話,就一開始就用台語。
我是覺得目前台語在台灣還是非常普遍,可說是不會台語幾乎無法在台灣生活,連外國傳教士都會台語了。
順帶一提,我到中部後發現,一些詞彙用語,會因為地區性而不同。比如 "誰" 的台語讀音,在家鄉我們唸做接近國字 "象" 的讀音,而在我夫家是唸做接近國字 "假" 的讀音。
還有一點就是,很多台語的詞彙是從日語變來的。也許是因為我的外婆受過日本教育的關係,在我家很多日常用品我們是用日語轉成的台語來稱呼的,因為用習慣了,就以為這個東西台語就是這樣講,到了外地之後,反而是別人用了另一個台語的名詞來稱呼這個東西,這時我聽不懂他講的、他聽不懂我講的,只有用中文說出來才知道原來我們講的是同一個東西。這點也是非常有意思。某些地方習以為常的用語,在某些地方可能是從來沒聽過的。
而很多東西的名稱也會依地區而不一樣,這點就風土民情和語言學上來看非常有趣。
語言是一種工具,能多會幾種是一種優勢,即便只是方言也是如此。
我從小在台語的環境長大,只有台語說不好被笑,不覺得會台語有甚麼。到外地讀書時,和北部的朋友要一起打電話租房子,因為他的台語不好,遇到操台語的房東就拜託我來講電話,此時才懂得感謝我的父母要求我講台語。從事服務業時,不會台語的同事,遇到只會台語的客人也是找我幫忙。和對方講同樣的語言,可以讓對方安心,很難忘懷只會台語的人,當我用台語和他講話時,那種有如汪洋中抓住一根枯木般的表情。也曾經遇過日本客人,需要我幫他叫計程車,不會日文的我用英文問他目的地是哪裡,他給我看用漢字寫的地名或景點的名字,我打電話用台語叫計程車並說明是日本客人目的地哪裡哪裡,等計程車來時我送客人上車並拜託司機多注意一下。短短的五分鐘之內,日文、英文、台語夾雜,在腦中快速切換,經常是事情過後才察覺,十分有趣。
適度學習母語、鄉土語言是好的,但不應矯枉過正,變成學生還多了考試的壓力,反倒提不起興趣。而且真的該顧慮多元族群的感受,總是獨尊「台語」那把客家人、原住民、新住民⋯ 放在哪裡?!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