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小弟中國武漢人,願解答中華民國鄉民對中國的所有問題。


zgszhkc wrote:
真的太不好意思了又...(恕刪)


20%的錄取率是30年前的大學,以前上大學的話幾乎就保證就業,

沒考上的繼續重考,到了滿20歲還沒考上,男生就要服兵役。

當完兵回來,聽說第一年還可以加分考,好像加5%吧。

當時,絕大多數的高中畢業生,還是只有高中的學歷。

當時的大學聯考還蠻公平的,連勝文(連戰的長子)的家境優渥,

他還是讀私立的東吳大學,沒辦法走後門靠關係上台大。

現在台灣的大學入學,簡稱多元入學,可以靠考試的成績,比賽的名次,

甚至特殊的才藝上大學,學生的壓力反而更重。

大學老師也不太敢讓學生成績不合格(當掉),怕招不到學生,惡性循環之下,

某些大學的學生出席率不佳,成績不好,也能夠順利畢業。

總而言之,台灣人常稱讚大陸大學生很認真讀書,競爭力強;

這也是我很好奇大陸的教育改革,是不是比台灣目前的教改來的好。

武漢 若去玩個4天3夜,好玩嗎?

小弟有個武漢朋友是個女漢子~
個性身材都不錯,一直要小弟過去找她玩
想說好玩的話就今年找個時間過去走走~

zgszhkc wrote:
真的太不好意思了又..

那如果大學錄取率是20%,那麽剩下80%的考生出路是什麽呢?(恕刪)


剩下80%的考生出路是當老闆啊,
以前讀了大學要出國留學,回來多半進公家機關,
大學當教授,醫科進醫院,都是屬國立省立市立等級的.
沒有讀大學的不當老闆是要幹嘛
菜市場夜市開店開餐廳開五金水電藥房診所武術館算命攤....
自己買輛車計程車貨車貨櫃車開挖土機吊車...
那個不是老闆

樓主不覺得矛盾嗎
難道中華民國不是中國?

zgszhkc wrote:
對了還想再請教一下
那臺灣的大學錄取是只看考試成績進行錄取嗎?(大陸就是這樣)
還是說像英美某些學校也會把課外活動作為錄取標準?...(恕刪)

我還希望台灣能像以前簡單化些只看考試成績錄取
即使以前有些注重才藝的大學就有考 術科 ,如文化大學,
不少世界知名影歌視紅星都是文化大學科班出來的

forklift wrote:
20%的錄取率是30...(恕刪)

cougar2015 wrote:
我還希望台灣能像以前...(恕刪)

其實大陸這種應試教育方式弊端也很明顯
也經常被人們詬病
但問題在於 當你擁有這麽大的人口基數 很難找到一個更加公平的方式
很顯然 如果學習英美的那種自主招生的模式 那麽錄取就是一個很主觀的行為
在大陸的國情下,主觀的錄取標準就意味著腐敗的可能性
目前的高考制度雖然弊端多多 但對百分之99以上的考生來說是公平的
當然我們也存在體育特長生和藝術特長生通過自己別的突出才藝上大學 但那些不是主流
而且由於給體育特長生和藝術特長生的大學名額不多,所以其實也非常辛苦

有位朋友說臺灣的某些大學的學生出席率不佳,成績不好,也能夠順利畢業
其實大陸也存在這種情況啦 大陸是典型的進大學難,但是畢業容易

其實大陸一直說要註重素質教育 但怎麽實施是一個問題
有人曾經提議說高考可以一年舉行多次,這樣學生機會更多壓力不會那麽大
我覺得出發點雖好,但考生應該還是會多考幾次而不是第一次考到理想分數就不考了
所以對考生的負擔也沒有減輕多少 依舊是拼命學的情況
我幫解答一下:
武漢有三個火車客運站:武昌站,漢口站,武漢站。

時速300km/h的G字頭高鐵,只有武漢站有;
時速到200km/h的D字頭動車,三個站都有。

現在有地鐵,三個站之間交通比較方便,但有的要轉一下(不建議坐計程車,路上很堵):
武昌站--武漢站:地鐵4號線直達;
武昌站--漢口站:地鐵四號線 -- 洪山廣場(或中南路)轉地鐵2號線;
漢口站-武漢站:地鐵2號線;-- 洪山廣場(或中南路)轉 地鐵四號線

一般都在1個小時以內。



dongmark wrote:
太好了有武漢本地人...(恕刪)


武漢分為中心城區和遠郊城區。其中中心城區有武昌,漢口和漢陽

武昌包括: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 (所以有兩個“武昌區”,一個是行政區劃的武昌區,一個是概念上的武昌區)
漢口包括: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
漢陽包括:漢陽區

但是習慣上一般以江為區分成武昌,漢口,漢陽,其中武昌和漢口以長江為分割線,漢口和漢陽以漢江為分割線。這個武昌區就是以 概念上劃分的武昌區,比行政區劃的武昌區要大。


武昌火車站在武昌
漢口火車站在漢口
武漢火車站在武昌區裡面的青山區

高鐵站一般就分佈在這三個火車站裡面。

武漢為了緩解壓力,可能會建立更多的火車站。

台中徐太宇 wrote:
請問一下蒙古的國土是怎麼失去的??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喲。

維基百科說: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1913年中俄簽訂《中俄聲明文件》,外蒙古實行自治。

1945年8月14日,經過與蘇聯兩個多月的談判,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同意雅爾達協定關於中國的相關內容。宋子文、王世傑等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授權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該條約附有兩個照會和四個協定。在條約的第一個照會中,蘇聯保證「給予中國以道義上與軍需品及其他物資之援助,此項援助當完全供給中國中央政府即國民政府。在第二個照會中,規定蘇聯出兵擊敗日本後,在蘇聯尊重中國政府對東北的主權、不干涉新疆的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等條件下,中國政府聲明「日本戰敗之後,如外蒙古的公民投票證實這種獨立願望,中國政府當承認外蒙古的獨立,並以現在的邊界作為國界。」同年10月20日,蘇聯操縱下的外蒙古獨立公投結果公布,97.8%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承認外蒙古獨立。

然後蒙古的國土就永遠失去了。
關於武漢人是否怕老婆這個話題,實際上是和武漢本地的文化有關,武漢在中國是一個很特殊的城市。

武漢擁有中部地區最多的大學,也是單市擁有大學生最多的城市,早在2011年,武漢就擁有118萬大學生,是世界大學生最多的城市,但是……萬事就怕但是,武漢市本身的文化卻非大學文化,而是碼頭文化,和中國其他城市比較起來,武漢文化反而有一股很強烈的市井氣息,倒不是文人氣息。

武漢在民國時期就非常發達,從天津條約開關后,漢口成為中國中部運輸中心,漢口有英租界,德租界,俄租界,法租界,日租界,辛亥革命爆發后,武昌成為革命中心,1926年后,北伐軍攻克武漢三鎮,國民政府隨後從廣州搬到武漢,武漢成為國民政府首都,隨後國民政府又收回各種租界。

武漢一開始就是碼頭工人建立起來的城市,碼頭工人搬貨靠的是力氣,難免有各種打頭,黑社會之類的,又經過辛亥革命風暴,所以武漢文化難免帶一些直爽,甚至直爽中帶有粗俗的性格,不但是男子,女子也是一樣,但是1949年建國后,武漢又建立大量的大學,加之國民政府之前在武漢的教育基礎,大量的外地大學生源源不斷的從外地趕來學習,所以形成了外地文化和本地文化的強烈碰撞。

而49年建國后,政府不但建立了更多的大學,也建立了更多的兵工廠,也就是同時強化了工人文化和大學生文化兩個屬性。文化之間產生碰撞

武漢的大學並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中,武漢絕大部分大學集中在武昌區,洪山區,這兩地擁有最多的學生文化,這個行政區也是武漢發展最強勁,最有潛力的兩個行政區,而剩下的五個行政區基本沒有大學,有的也就是分校而已,漢陽區較為凋敝,漢口區是純粹的商業區。

雖為同一個城市,但是很多大學生在武漢讀了四年大學,有些行政區他們甚至從未去過,有的武漢人甚至長達幾十年也沒有去過,而武昌和漢口來往較為正常。

我在武漢已經住了二十多年,只去過2次青山區,1次漢陽區(坐車路過不算),還是為了辦事。

對了,如果有人來武漢,千萬別去黃鶴樓。武漢人自己都不去。

武漢很大,比台北市大得多,如果來武漢玩記得不要逞強騎行。武漢人口是台北的5倍。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