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諸葛亮謀殺了關羽?劉備、曹操、孫權皆是幫兇?

寓意深遠耶,
三國時,
好人的不一定是好人,
壞人其實也不一定這麼壞,
最奸詐者常常當下被認為是好人,
直率者也被常常被認為是壞人,
現今政壇亦同。

patrick753 wrote:
好人的不一定是好人

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古今皆然
把董卓拉下台的"大忠臣"王允也幹了迫害文學家蔡邕這種事
整篇文章亂七八糟,誤人子弟....我不是在指責樓主你,別誤會...是指寫這篇文章的人...又用演義,又用一點滴正史...要評論一個實際存在的人,當然要引用正史,用了一堆小說加油添醋,然後想要引申又推論的部份又寫的很詭異....三國的歷史最容易造成的混淆就是把小說當正史去論斷某件事或某位歷史人物....若你想評論的人是像韋小寶那種本來就只存在小說中的人物也就罷了...偏偏都是真正存在的人物...三國題材受歡迎,所以人們愛寫愛看翻案文章,但要翻案也要有憑有據,推論至少要合情合理,光是引用演義就幾乎判了這個推論死刑,僅值一笑置之了~
其實我還寧願去PTT的三國版或三國演義版去看精華區還比較精彩...至少三國版絕對引正史為證,可以矯正不少誤解...

Mask1491 wrote:
從小看三國,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蹊蹺。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關羽孤軍北上,身後沒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麼?就算關羽看不明白,劉備看不明白,諸葛亮也看不明白?

關羽北伐準備很久了,並不是孤軍北上,是前方戰事需要+呂蒙計略得逞讓他以為後方安全,還抽走士兵北上支援...關羽光小舟就準備了數月,趁大水為城大破曹軍...當時沒有雷達、無線電,沒有手機、電話、電報,協同作戰遇到很難出門的蜀道,很難互通消息抓到完全連攜作戰的時間點,遑論呂蒙得手後馬上封鎖消息,在成都的劉備沒有特異功能,資訊不通是被迫的,原本成都這邊也是想出冰鞋同作戰的


Mask1491 wrote:
後來總算明白了,其實劉備看明白了,諸葛亮看明白了,關羽也看明白了,就連曹操和孫權也都看明白了。關羽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關羽死了,大家都放心了。所以,整個《三國演義》,其實核心就在關羽之死。
  所以結論是:關羽死於謀殺。
  那麼,是誰謀殺了關羽?

為什麼關羽必死
首先說說為什麼關羽必死?這不妨從荀彧之死說起。

荀彧是最早跟隨曹操的謀士,在曹操謀士中排名僅次於郭嘉,對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許多功勞,曹操對他非常尊重。荀彧家族“四世三公”,家族地位遠遠高於曹操,因此荀彧對於曹操的貢獻還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給曹操帶來的好處。
可是,荀彧這個人幫曹操的目的,是助其匡扶漢室。到後來曹操封魏王加九錫,荀彧發現他有篡奪漢朝的野心,於是站出來反對曹操,結果曹操大怒,賜了一杯毒藥,害死了荀彧。

這是演義的內容....

正史是曹操酸荀彧說我很辛苦的在前線餐風露宿,吃風飛砂的帶兵征戰,你荀彧都在大後方安逸的稅大床,要不然你也去前線勞軍一下看看在大前線的將士有多苦吧?結果荀彧就在前往壽春勞軍的途上"以憂薨"......當然字面上可以看作他憂心擋不住曹操稱王的決心了,憂慮之下積勞成疾就88了....但至少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真的有毒酒或空便當叫他去死....真要他自殺也不必搞這套勞軍行程,不殺荀彧曹操一樣能稱王,殺了荀彧反而被後人懷疑他藉故報復,曹操非常愛面子與愛才,很多事情(包括篡位稱帝)就是礙在他是個讀書人愛面子與歷史定位、怕後世罵名,反而做不出來....當然,荀彧的死在史學家的微言大意裡,就是要牽托一下是跟曹操有關,至少荀彧很反對,但沒證據也不能講到這麼難聽...啥看到空便當就是要你喝毒酒了....這是羅貫中硬要讓曹操背黑鍋的



Mask1491 wrote:
為什麼先說荀彧?因為關羽和荀彧是一類人。
關羽這人,沒事喜歡讀《春秋》,講大義。他追隨劉備固然有兄弟義氣的成分,但最根本的,還是希望能匡扶漢室,留名千古。
有一點很能說明問題,那就是關羽被曹操俘穫後,曹操封他為“漢壽亭侯”。名義上是漢獻帝所封,實際上是曹操封的。對於這個封號,關羽十分看重,畢竟這在名義上是漢朝所封,自己從此算是漢朝的官員了。
後來離開了曹操,按理說關羽就應該避免再提這個“漢壽亭侯”,以免刺激大哥劉備。因為在劉備眼裡,這就是曹操封的。可是,關羽依然高調自稱“漢壽亭侯”,大旗上繡著“漢壽亭侯關”。在他看來這是榮譽,可是在大哥眼裡這是曹操給的糖塊。華容道關羽私放曹操後,其實劉備心中就有點涼了,看來這個老弟有點靠不住啊。


完全是演義劇情+奇怪腦補....
第一,沒有華容道
第二,劉備自己也受獻帝封,大家都會拿出來說嘴,沒啥差異,關羽大旗也沒繡這個,繡了也不會覺得心裡涼了....若是心裡涼了,會把自己眾多手下的老家荊州讓他留守,還給他假節?有了假節,關羽跟荊州王無異,就是絕對信任他才給他呀....再說有了荊州,才有隆中對,隆中對的核心價值就是控制荊州與益州,然後從兩邊和攻北伐,尤其是荊州,不像益州進去難,出去也難,還可以直接攻擊中原核心,失去荊州,三國就變的以蜀漢最小,還陷入僅能守,很難主動攻擊的窘境,所以之後的北伐就老因糧草供應不濟乖乖退兵...為了心裡涼了賠上荊州?然後失去荊州才知荊州超級重要,不惜傾全國之力也要奪回?諸葛亮甚至連插話的地位都沒...因為朝中太多人是荊州出身的,根本是荊州人治理益州,當然要去奪回老家...諸葛亮的發言份量其實是劉禪時期才比較大,根本說不上是諸葛亮要去害關羽


Mask1491 wrote:
關羽為什麼私放曹操?有意氣的成分,還有更深的考慮:假如劉備殺了曹操,那麼劉備很可能就會是下一個曹操。諸葛亮料到了關羽會放曹操,他知道關羽的目標是匡扶漢室。為什麼料到了還要讓他守最後一關?因為他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結果。

魏蜀吳三家頭痛
到劉備取了西川,諸葛亮法正等一班兄弟極力勸說劉備稱帝,可劉備拒絕了,先自封了漢中王。為什麼?因為關羽這時在荊州呢,自己要是稱帝,等於是逼關羽投降曹操。
可就是自封漢中王這件事,關羽心中也很不滿:沒經過漢獻帝批准,這就是僭越啊。所以,劉備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關羽不肯受命。

這裡....還蠻無言的...
不僅引用的都是演義,對於人的作為,推論也不太合理
首先,沒有啥五虎將,那是因為正史上把這五人放一起寫,羅貫中為了戲劇張力自己亂編的...
還有就是取西川時法正地位與智謀都不輸諸葛亮,講話還更有份量,不會去勸劉備稱帝,劉備更不是傻瓜,稱不稱帝跟關羽在荊州與否跟本無關,不稱帝是因為獻帝還在呀!你當時就稱帝那跟袁術有何兩樣?變成人人喊打的篡位逆賊了~這連曹操都不敢做的事,劉備再怎麼腦殘也不會去做~現在你還可以罵曹操的漢丞相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你僭位稱帝就是漢賊了~
況且...關羽哪來的很不滿???"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可是漢高祖劉邦定下的,相較之下,曹操稱王根本是脅迫漢獻帝的結果,真要心中這麼嚮往大漢而不滿,應該是先不滿建安二十一年先稱王的曹操才對,劉備還是建安二十四年才稱王,根本就是在呼應他一生的志向"匡復漢室",況且先不管劉備是不是真的是漢室帝軸與劉勝之後,至少他也姓劉,正當性比曹操還高~怎麼會不爽反而去降曹.....


Mask1491 wrote:
《三國演義》其實寫得很是傳神,當費詩帶著劉備的任命書來到荊州的時候,關羽直截了當地問:“漢中王封我何爵?”語氣中明顯帶著不滿和不屑,因為他知道,作為王,劉備是沒有資格封爵的。之後聽說自己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大怒。
關羽的反應很不正常啊,沒感覺到嗎?雖然最後關羽勉強接受了封號,其不滿已經昭然若揭。
費詩一定會把關羽的反應原原本本告訴劉備和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這時候很難做。讓關羽進四川吧,那今後一定鬧翻,關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場,自己則落下過河拆橋的惡名;讓關羽繼續鎮守荊州吧,保不定什麼時候就投降了曹操。怎麼辦呢?

光看這段的第一句話,就知道沒討論價值...

Mask1491 wrote:
這時的孫權也很撓頭,因為關羽佔據荊州,隨時可以順流而下,攻打吳國。曹操也很頭疼,因為荊州為戰略要衝,隨時能夠北上中原,攻擊許昌。到了這個時候,關羽就成了魏蜀吳三家共同頭痛的一個人物了。

但是,關羽本人也很頭痛。跟著劉備幹吧,那就是漢賊;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漢賊;投降孫權吧,那也是漢賊。自立為王吧,那還是漢賊。怎麼辦呢?最不想當的就是漢賊,可是條條道路都寫著漢賊兩個大字。

最好是這樣還北伐打曹操,還打到一個空前的成功讓曹操很想遷都....



Mask1491 wrote:
腹背受敵劉備不救
曹操想了個壞主意,派人去攛掇孫權出兵攻打荊州。孫權不是傻瓜,他也知道關羽不好對付,所以回信給曹操,建議還是曹操去打荊州。結果,曹操和孫權都不打,但是暗中都在做準備。

這裡頗......
曹操是因這次關羽的北伐確實被很揍了一拳,所以趕緊調兵遣將去支援....
孫權也根本不是曹操鼓動去打荊州的,他老早就想要回荊州了,不然魯肅去單刀赴會是去罵啥?(演亦是講關羽威武嚇走魯肅,不過正史是說魯肅將關羽罵到無言以對,打贏了這場嘴砲戰)

對東吳來說,缺少荊州,再加上蜀漢北伐成功,代表就是東吳的滅亡,不可能會有人相信啥共享天下的神話....所以趁機奪取荊州對東吳而言勢在必行,真的關鍵錯誤在於是否需要殺掉關羽...畢竟留著可以當外交籌碼,殺了只會讓蜀漢內部更同仇敵愾,得罪的更深,畢竟奪取荊州之後,東吳只是更優勢一點,但蜀漢與東吳合力才能抗曹的態勢還是不會變的,不要得罪未來的盟友太深

至於東吳回信給曹叫他去打荊州.....這更讓人無言....曹操還需要東吳叫他去打荊州?關羽都打來了...

Mask1491 wrote:
諸葛亮最壞。他讓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起兵取襄陽。
關羽不是傻瓜,他知道起兵取襄陽就等於攻打曹操,而身後是孫權在虎視眈眈。問題是,前有曹操後有孫權的情況下,大哥劉備竟然沒有派幾個兄弟來撐場子。以一己之力對付曹操和孫權,行嗎?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假裝有條件也要上。


囧....
要腦補也要看看劇情發展....事實上就是若能多提防孫權一些,別看到呂蒙病了就把兵調走,說不定付士仁與糜芳還能稱一下,不會那麼快開門投降也說不定....週邊各城至少還能抵抗一下....
就是北伐打太爽,水淹七軍打敗于禁...結果被徐晃打敗後才發現大本營沒了...


Mask1491 wrote:
在北伐之前,關羽其實做好了兩手準備。好的一手是一路順利剿滅曹操,然後扶持漢室一統天下;壞的一手是戰敗而死。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漢賊,所以,關羽欣然北上。

劉備、曹操、孫權其實都懷有同樣的期望:關羽千萬別取勝啊。
關羽出兵取樊城,隨後水淹三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天下。曹操嚇壞了,甚至準備遷都。可是司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吳三家都不希望關羽走得太遠的情況下,他一定走不遠。
孫權行動了,呂蒙白衣入荊州,襲取了荊州。試想,如果此前諸葛亮派趙雲來守荊州,十個呂蒙也是白給。

看到這裡幾乎笑死....
那時趙雲充其量還是幫劉備守護,類似貼身護衛軍的角色,要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掌軍權才開始重用趙雲,讓他獨自領兵為將去負責一地的戰役....在當下諸葛亮根本沒有兵權,再說,連關羽都因為呂蒙封鎖消息,而不知公安失陷...最好更遠在四川的諸葛亮會知道要派兵來守....寫這文的知道公安到成都要走幾天嗎?連樊城都走不到,能走到成都???然後就算要派兵,你以為趙雲要怎麼來?搭直昇機空頭哦哦?還是跟多拉A夢借任意門就好?從成都發兵到公安?你可以看看事後劉備領軍打來花了多久....

況且....為何趙雲有這等能耐能戰十個呂蒙????因為吞食天地2他的昇龍劍超級好用???


Mask1491 wrote:
前方,強弩之末的關羽終於被徐晃擊敗,於是退守麥城。這時,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將是誰?劉備的干兒子劉封。劉封竟然拒絕救關羽,這就讓人看不明白了,如果沒有劉備或者諸葛亮的明示或者暗示,他敢不救關羽?就這樣,正面曹操,背面孫權,再加上劉備不救,關羽縱有三頭六臂也不能不敗了。

其實劉封的"藉口"還不錯...看看上庸所在地與他的對手便知,他抽兵去救,人可能還沒到,上庸已經失守.....
他事後被算帳,其實我覺得除了找個出氣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了親兒子,義子只是個礙路的石子....

Mask1491 wrote:
終於,關羽被吳國所擒。到了這個時候,關羽是決定要死的。最終被殺,也算是求仁得仁。

關羽之死“皆大歡喜”

沒多歡喜
此舉激怒荊州派人士與劉備,讓他們堅持全力伐吳,即使聯吳制曹的隆中對國策要被推翻了,諸葛亮也不敢發言阻止....
孫吳要不是遇到曹丕反覆不定,與老爸差距極大的決策能力....
別忘了,關羽死時,曹操可還活著....他也很清楚知道孫吳想嫁禍給他,乾脆隆重葬關羽~一方面他級賞識關羽,一方面也賣面子給劉備~要是曹操多活幾年,肯定聯手蜀漢幹掉東吳~東吳真的是差點就亡了....

Mask1491 wrote:
關羽以死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劉備、曹操、孫權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關羽之死稱得上是皆大歡喜,四方多贏。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去世,於是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
關羽死後,劉備殺了劉封,算是做個姿態,而劉封無疑是作了替罪羊。但很顯然劉備有些良心發現,深感對不住關羽,於是出兵吳國為關羽報仇。在關羽這件事上,劉備對諸葛亮恐怕有些不滿,所以諸葛亮上表勸他不要伐吳的時候,劉備“擲表於地”斷然拒絕,這樣的事情在從前是沒有過的。也正因為對諸葛亮不滿,劉備伐吳竟然不帶諸葛亮玩,明顯的是不信任。
當然,一切歷史都無從印證,只有利害關係歷歷在目。羅貫中則早已經看透了一切,該埋的伏筆都埋下了,只看我們能不能領悟。
到此,結論昭然若揭:諸葛亮謀殺了關羽,劉備、曹操、孫權都是幫兇。整個三國期間,他們共謀作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謀殺了關羽。也許正因為如此,關羽比他們都要高尚,所以關羽成了聖人,而他們沒有。

關羽成為聖人與神祇是後來取代岳飛用的....跟此事無關...
KJI01 wrote:
諸葛亮之前的隆中策,...(恕刪)


益州本土派在劉焉就鬧過夠可怕
如果不北伐興漢劉備一派的正當性在那?

北伐那可能?
就算曹操去換孔明位置也難
以待天下有變不就安慰劉備的

幾路都一樣
就算連東吳地盤也給孔明

整個魏晉南北北伐成功過嗎?
曹丕反覆不定?

打的風險極高

曹操赤壁都沒打贏了他打得贏嗎?

國險而民附的地方能打?

曹丕想的才周全對嗎?
kantinger wrote:
益州本土派在劉焉就鬧...(恕刪)


所以,有鬧翻劉焉嗎?
沒有的話,諸葛亮還怕到要拉十幾萬的大軍去演戲,
這戲可真是做足了功夫。

劉備取益州本來就沒什麼正當性,他是被劉璋邀請來的,
反客為主本來就沒什麼好說的,若不是劉璋心軟,
吏民都決意要死守成都到底的,還真以為益州人那麼愛興復漢室嗎?

有沒有成功不是看歷史先例有沒有作算,要是抱著這種心態,
岳飛也不用打了,朱元璋就偏安江南好了。
只是看你有沒有會不會用兵而已。

不知道為什麼要舉魏晉南北朝的例子,
難道,南朝北伐有比隆中策更高明的地方?
基本上,南朝也是各個軍閥各打各,甚至自己人互打,
像關羽一樣也不協調好才作戰,下場也差不多,
更有甚者像殷浩與姚襄這樣互鬥,致使姚襄叛晉的例子,
桓溫北伐不算徹底成功,至少也有打下洛陽,
如果不是上下二心,一個忌憚,一個想篡朝,誰說一定不能成的。
劉裕算是最成功的,但也是同樣的因素(王家與劉家互鬥,劉裕最後篡了晉朝),
而沒拿下整個中原。

KJI01 wrote:
所以,有鬧翻劉焉嗎?...(恕刪)


不用鬧到翻

三不五時鬧一下就很辛苦了

魏晉南北朝本質就門第士族皇帝誰都一樣

各種原因包括岳飛就沒成功

要到明朝還多久?
KJI01 wrote:
北伐失敗的原因很明顯,陳壽都告訴你了:「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不過還是有一些人比較相信陰謀論,因為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寫得太神了,連主要是周瑜打的赤壁也歸功在諸葛亮身上,所以很難相信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


其實也別神話陳壽的一句話, 陳壽寫寫史書還可以, 評論將略, 他還不夠格, 因為更非其所長.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 為蜀漢偏安定制的國策, 就是聯吳制魏, 以戰養戰.
蜀漢國小民貧(此貧非窮), 人才不足, 資源有限, 若封關自守, 國勢當益弱.
講白一點, 諸葛亮出歧山的目的不是真的要北伐, 而是鍛練維持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度, 從實戰中培養人才與經驗, 而掌握主動的攻勢可以降低損失, 他每一次的出擊即使不成功也不會動搖國本, 因為他的目的本來就不是去打贏每一場戰事.
但是這種戰略是不能"說"的, 因為公諸於世就維持不了那個氣氛了, 他只能跟他的繼任者姜維說, 同樣的姜維也不能說.

諸葛的主要對手司馬懿不是庸手, 中原的人才庫更大勝蜀中, 這其實是續命的唯一方式, 以戰養戰, 靜待天時, 只不過天時是站在司馬氏這邊(曹氏沒有處理掉司馬氏, 被騙了).
個人認為, 諸葛亮是個非常高明的戰略家, 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 能有這麼通透的見地, 是將將之材.

Mask1491 wrote:
從小看三國,看到關羽...(恕刪)


關羽出六把七星劍誰都殺不死他!!

--------------回正題--------------

關羽會死跟陰謀其實沒啥關聯

單純只是陸遜一方找到間隙趁虛而入

關羽來不及等到援軍,加上太自大輕敵才會有今天的局面


kantinger wrote:
不用鬧到翻三不五時鬧...(恕刪)


你還是避了個問題,倒底益州人有多想興復漢室啊?為此鬧過幾次?
連新降服的孟獲等人(西南夷)也想嗎?
諸葛亮拉大軍出去轉轉,他們就不鬧了?
真妙啊!

基本上你的邏輯就很奇怪:
歷史沒有成功=>北伐就不能成功。

而不去研究其失敗因素,基本上也沒辦法再談下去,因為歷史已經定案了。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