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獻有幾個重點,我提一下:
1. 對外型的形容 像金錢豹>烏雲豹>艾葉豹>豹貓
2. 對體型的形容 比金錢豹小>略大於犬>略小於犬
3. 對動物習性的描述,僅僅是"無害於人"
4. 最後的記載是,像豹的貓。
如果三百年多年前荷領時期結束後,漢人開始來到台灣,那當時漢人說的語言應該是現今我們所說的閩南話和客家話,文中所描述"獐虎"就有點看到線索又摸不著頭緒了,以獐(山羌)為食的老虎,台語羌虎,羌仔虎,但羌仔虎應該是指黃喉貂無誤,這到現在都還有人如此稱呼,或許獐虎,羌仔虎 原本就是指2種不同的貓科動物,分別獵捕著獐和麂(山羌)這二種鹿科動物。
樟誤植為獐,基本上是可以推翻的,以當時文人的程度,不可能動物植物分不清,這可能也導致Swinhoe 1865年翻譯台灣府誌鳥獸這篇文時,會產生誤解。(Swinhoe 當時將獐虎定義為就是Leopardus brachyurus)
獐原本就是指比鹿還小,但像鹿的動物,種類繁多,有的帶麝香,有的帶尖牙,有的有角有的無;
獐頭鼠目這句成語的解釋,還有真正的形容,都還需要考證,而獐屬裡面還有一種小鹿名為"麂",他又比獐稍小一點點,雄有長角,雌則無,這也是後來造成大家爭論台灣河獐並不是指所謂的麂,或是我們俗名黃羌、山羌這種生物。
swinhoe 1862 單憑一張來源不名的獸皮就認定這是一個新物種(Leopardus brachyurus),400年前到現在台灣的海上貿易可是沒間斷過,但我對1864年他另購入三張所謂豹皮似乎感覺哪裡怪怪的,翻譯如下,請參考:
來說 Leopardus brachyurus (所謂雲豹)吧,我從來沒見過這種生物的活體,我在蘇澳購買2張這個物種的豹皮樣本,在恆春取得一件較新的樣本,三件樣本的頭部都比Wolf先生圖畫中的雲豹來的小,它們都有短尾特徵 ,恆春這個樣本尚未被分離(意指還算完整豹皮),所以頭小短尾的特徵可以很明顯的和 L.macrocelis 區分出來,在這些樣本上半身黃褐色斑色的部分,從恆春取得這件比蘇澳這二件來的淡,底部白色部分是淨白色的。
背上的線條沒那麼寬,而且不規則的的連接在一起,它的臉部比較窄而且有分明的線條,尾部顯得窄小並帶有數個環斑,耳背全黑在下方帶有一白點,鬍鬚有黑有白。 只有恆春這個樣本豹皮有腿部,顯然腳看起來比較小。腳這邊也有許多明顯的小斑點。
蘇澳毛皮..........
蘇澳毛皮 NO.2.....
恆春毛皮
(翻譯結束)
..................................................
從清文獻到Swinhoe 好像就是我們熟悉的那隻貓,如果羌仔虎(黃喉貂)沒變,那獐虎會不會變成石虎呢?如果以台語發音是蠻像的。
那後來日領期和近代學著為何不多做考證,甚至堂堂國家的博物館還引用Wolf的圖像,說這就是台灣雲豹,
這真是匪夷所思。
資料來源多是由某個野生動物論壇網站取得,相關文件資料有很多人耗費時間金錢取得,相關討論網址在第一頁,大家可以去參考看看。
晚安各位
真有這回事 wrote:
預設 台灣雲豹(Fo...(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