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雲豹是否在台灣存在過?

綜觀清文獻記載描述,也是唯一對貓科動物的解釋,1712年前台灣有一種"似豹而小"的豹,外型如金錢豹,到1717文獻記載為烏雲豹,對體型上的形容是"稍大於犬",而無害於人,俗名"獐虎",1747年的描述也是如此,但卻稱為艾葉豹,然而到1894年的恒春縣誌,對體型的形容是"較犬略小",俗名貓豹,而另有文獻也指出,此豹"色黃帶黑點"。

清文獻有幾個重點,我提一下:

1. 對外型的形容 像金錢豹>烏雲豹>艾葉豹>豹貓

2. 對體型的形容 比金錢豹小>略大於犬>略小於犬

3. 對動物習性的描述,僅僅是"無害於人"

4. 最後的記載是,像豹的貓。

如果三百年多年前荷領時期結束後,漢人開始來到台灣,那當時漢人說的語言應該是現今我們所說的閩南話和客家話,文中所描述"獐虎"就有點看到線索又摸不著頭緒了,以獐(山羌)為食的老虎,台語羌虎,羌仔虎,但羌仔虎應該是指黃喉貂無誤,這到現在都還有人如此稱呼,或許獐虎,羌仔虎 原本就是指2種不同的貓科動物,分別獵捕著獐和麂(山羌)這二種鹿科動物。

樟誤植為獐,基本上是可以推翻的,以當時文人的程度,不可能動物植物分不清,這可能也導致Swinhoe 1865年翻譯台灣府誌鳥獸這篇文時,會產生誤解。(Swinhoe 當時將獐虎定義為就是Leopardus brachyurus)

獐原本就是指比鹿還小,但像鹿的動物,種類繁多,有的帶麝香,有的帶尖牙,有的有角有的無;
獐頭鼠目這句成語的解釋,還有真正的形容,都還需要考證,而獐屬裡面還有一種小鹿名為"麂",他又比獐稍小一點點,雄有長角,雌則無,這也是後來造成大家爭論台灣河獐並不是指所謂的麂,或是我們俗名黃羌、山羌這種生物。

swinhoe 1862 單憑一張來源不名的獸皮就認定這是一個新物種(Leopardus brachyurus),400年前到現在台灣的海上貿易可是沒間斷過,但我對1864年他另購入三張所謂豹皮似乎感覺哪裡怪怪的,翻譯如下,請參考:

來說 Leopardus brachyurus (所謂雲豹)吧,我從來沒見過這種生物的活體,我在蘇澳購買2張這個物種的豹皮樣本,在恆春取得一件較新的樣本,三件樣本的頭部都比Wolf先生圖畫中的雲豹來的小,它們都有短尾特徵 ,恆春這個樣本尚未被分離(意指還算完整豹皮),所以頭小短尾的特徵可以很明顯的和 L.macrocelis 區分出來,在這些樣本上半身黃褐色斑色的部分,從恆春取得這件比蘇澳這二件來的淡,底部白色部分是淨白色的。
背上的線條沒那麼寬,而且不規則的的連接在一起,它的臉部比較窄而且有分明的線條,尾部顯得窄小並帶有數個環斑,耳背全黑在下方帶有一白點,鬍鬚有黑有白。 只有恆春這個樣本豹皮有腿部,顯然腳看起來比較小。腳這邊也有許多明顯的小斑點。

蘇澳毛皮..........
蘇澳毛皮 NO.2.....
恆春毛皮

(翻譯結束)
..................................................



從清文獻到Swinhoe 好像就是我們熟悉的那隻貓,如果羌仔虎(黃喉貂)沒變,那獐虎會不會變成石虎呢?如果以台語發音是蠻像的。

那後來日領期和近代學著為何不多做考證,甚至堂堂國家的博物館還引用Wolf的圖像,說這就是台灣雲豹,
這真是匪夷所思。

資料來源多是由某個野生動物論壇網站取得,相關文件資料有很多人耗費時間金錢取得,相關討論網址在第一頁,大家可以去參考看看。

晚安各位
真有這回事 wrote:
預設 台灣雲豹(Fo...(恕刪)
斯文豪1864關於台灣雲豹紋章的敘述:

來說 Leopardus brachyurus (所謂雲豹)吧,我從來沒見過這種生物的活體,我在蘇澳購買2張這個物種的豹皮樣本,在恆春取得一件較新的樣本,三件樣本的頭部都比Wolf先生圖畫中的雲豹來的小,它們都有短尾特徵 ,恆春這個樣本尚未被分離(意指還算完整豹皮),所以頭小短尾的特徵可以很明顯的和 L.macrocelis 區分出來,在這些樣本上半身黃褐色斑色的部分,從恆春取得這件比蘇澳這二件來的淡,底部白色部分是淨白色的。
背上的線條沒那麼寬,而且不規則的的連接在一起,它的臉部比較窄而且有分明的線條,尾部顯得窄小並帶有數個環斑,耳背全黑在下方帶有一白點,鬍鬚有黑有白。 只有恆春這個樣本豹皮有腿部,顯然腳看起來比較小。腳這邊也有許多明顯的小斑點。

>>>>>>>>>>>>>>>>>>>>>>>>>>>>>>>>>>>>>>>>>>

關於內容我想要提出質疑

1. 斯文豪說只有恆春這件毛皮是完整的,那其他2件的皮毛的尾巴長度是要如何量測,它的相對短尾是如 何認定。

2.雲豹敘述的內容似乎指的是石虎? 在恆春取得的豹皮比蘇澳這兩張還來的淡(有研究石虎的人都知道的確石虎的毛色是有分別的,南部石虎是比北部石虎顏色來的淡),臉部有分明的線條,尾部有數個環斑,腳部有明顯的小點,背部有線條不規則的連接,最重要的特徵是耳朵的特徵,耳背黑色帶一白點,甚至連體長也都符合石虎特徵。

3.如果能取得斯文豪當初帶回英國博物館的那三張豹皮圖像,便可以做比對。













日領時期前的清領時期,這些平埔蕃和原住民似乎都未有穿豹皮衣的情形,反而是日領時期開始,原住民穿豹皮衣圖片開始大量出現
最近在圖書館翻了一些有關排灣,魯凱,布農1970年代學者研究有關口語論述神話或口語故事,找不到任何有關雲豹的記錄,但是,到了莫約1980年代末,通俗故事書或所謂某部落跟雲豹聯結,大量出現。當初是1970年代的學者整理原住民口語故事不嚴謹,還是1980後故事書使然,我想,這是很明顯的。
1727年《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內容而稱「熊皮非土官不敢服」,並不像是誤寫。

由於「力居樓」與「褚買」同時出現於同一篇文(註12),清文獻把雲豹皮「誤寫」為熊皮的機率並不高
反而是「日領期認為清文獻誤寫」這件事,很可能才是衍生「雲豹皮衣」的問題所在!

這很可能也是導致日本政府把排灣族「穿雲豹皮衣」這個並非正確的主觀認知推廣至各博覽會

這也是當初日領時期台灣藩人寫真,大量出現穿豹皮衣的照片出現。tsumai 到現在原住民口中就是指熊,憑什麼森丑之助一句話就完全否定清文獻,造成日後大家對此先入為主的觀念。
真有這回事 wrote:
對外型的形容 像金錢豹>烏雲豹>艾葉豹>豹貓...(恕刪)


雲豹不雲豹的我真的不清楚,但是我肯定下面這隻豹在台灣是一定存在的!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雲豹屬 Neofelis
種: 雲豹 N. nebulosa
亞種:台灣雲豹 N. n. brachyura

三名法:
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
Swinhoe, 1862

保護現狀 : 極危,可能絕滅


台灣雲豹,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儘管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是最珍貴的野生動物,甚至屬於台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台灣雲豹變來的。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



台灣雲豹的簡史

考古學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台灣卑南遺址當中,曾經發現過3件陪葬用的人獸形玦。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只有在台灣出現過。而在人獸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類似雲豹的圖騰(張岱屏 nd)。

台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的記載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個踏上臺灣的西方國家官員史溫侯(Robert Swinhoe,當時在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工作)所記載下來的。在那一年,史溫侯於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寫為PZS)》上,發表了〈福爾摩沙島上的哺乳動物(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這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台灣獼猴、台灣黑熊、台灣石虎、台灣雲豹等哺乳動物,這也是這些動物第一次見諸於正式科學文獻的紀錄(Hall 1999)。




披雲豹皮的原住民青年,可能是魯凱族(1900年左右)

然而,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台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灣雲豹(鍾麗華 2004)。以台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隻,但都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台北市立動物園 2004;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 雲豹為台灣特有亞種。

目前臺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3;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而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鍾麗華 2004)。1987年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請美國貓科專家羅賓維茲博士親臨台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台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而和泰國雲豹出沒地區之棲息環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還存在著雲豹(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8)。

從2001年開始,為了對台灣雲豹做更準確的紀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想要對台灣雲豹進行觀察記錄。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台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鍾麗華 2004)。

台灣雲豹小檔案

外型特徵:身長60-100厘米;尾長50-90厘米,幾與頭胭等長,與豹尾長度相差無幾;重量16-23公斤。全身黃褐色;額頭至肩部有數條黑色縱帶,頸側及體側具有大塊雲黑斑。身上斑點每隻各異,頸部斑點細長,腹部兩側大斑向後,圍輪廓深厚而向前者淡細,中間部面積大,並雜以粽黃及少許黑毛,遠望如朵雲故名雲豹。四腿處斑點往下逐漸縮小,尾部上下均有斑點

食物:肉食性動物,會捕食樹上的猴子、松鼠及鳥類等中小動物,亦會潛伏於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分佈:曾經分佈在台灣東部和南部山區,近年來只有玉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梓仙溪地區,分別在1990年及1996年有發現疑似雲豹足跡的紀錄。

習性:雲豹是晨昏活動頻繁而偏夜行性的動物,常單獨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或斷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現身伏擊行徑上的動物。但它並非完全是樹棲性,也常在地上行走或是撲追動物。可能的棲地為原始或次生闊葉林、混合林或針葉林

面臨問題:族群量不明且極可能已經絕種

台灣雲豹之謎

2007年,鍾榮峰先生依據「史溫侯於1870年在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上,發表的〈Catalogue of 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這篇文章中,史溫侯把他自己於1862年曾經發表的雲豹(Leopardus brachyurus)歸為與Temminck先生早先所發表的豹貓(Felis macrocelisTemminck )為同一種」而對「台灣雲豹之謎」提出新的論點

鍾榮峰指出:「事實上1870年,史溫侯已經將他原先於1862年發表的雲豹(Clouded leopard)改為豹貓(Clouded tiger),也修正了學名,因此,雲豹是否存在於台灣,自1870年起,應該是一個新的生物科學議題,嚴謹的講起來,史溫侯並不能算是發現台灣雲豹,因為1870年他修正他自己1862年發表雲豹的報告。」
這隻是金錢豹,以前很熟啦!不過要跟牠做朋友要餵錢,很貴的。
台灣雲豹之謎

2007年,鍾榮峰先生依據「史溫侯於1870年在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上,發表的〈Catalogue of 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這篇文章中,史溫侯把他自己於1862年曾經發表的雲豹(Leopardus brachyurus)歸為與Temminck先生早先所發表的豹貓(Felis macrocelisTemminck )為同一種」而對「台灣雲豹之謎」提出新的論點

鍾榮峰指出:「事實上1870年,史溫侯已經將他原先於1862年發表的雲豹(Clouded leopard)改為豹貓(Clouded tiger),也修正了學名,因此,雲豹是否存在於台灣,自1870年起,應該是一個新的生物科學議題,嚴謹的講起來,史溫侯並不能算是發現台灣雲豹,因為1870年他修正他自己1862年發表雲豹的報告。」
其實地球人早就死光了

現在的我們只是外星人所創建的matrix電腦裡的小程式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