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中視三國好像有些劇情被砍掉了 話說如果諸葛亮不殺魏延讓他當三軍統帥會不會改變歷史??

講那麼多,結論還是都關羽失荊州的錯...
證據在...諸葛亮已經不止一集抱怨...當初荊州如果還在,怎樣怎樣

隨便的藍 wrote:
演義裏寫道


@@"



原來閣下是用演義觀點喔
可我是在講正史耶

夏侯楙正史上算是花花公子耶


隨便的藍 wrote:
演義有寫到參軍程武乃程昱之子也,進言曰:「某料趙雲有勇無謀,不足為慮。來日都督再引.............


演義是小說喔!

小說把諸葛亮寫成如妖似仙, 神通廣大
事實上呢?
只有直白沒有婉轉, 如有不禮絕非故意
豬在台南 wrote:
@@"原來閣下是用演義觀點喔
可我是在講正史耶...(恕刪)

喔~~
我以為斗大標題寫著"中視三國"
不就是以演義為主骨來討論??
另外~~
閣下說的正史就一定是正史?不是正史就稱為小說?
三國演義是小說,那請提出他是小說的證明出來
因為太唬爛??還是太虛實??

"正史" 史記裏面有記載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老子活了160歲到200歲
這麼唬爛
那我也說史記是小說一本

"正史"漢書有寫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母媼,甞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徃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在雷電交加之時,被一條龍上了,結果有了身孕,就生下劉邦.....
這麼唬爛
那我也說漢書是一本小說

"正史"後漢書裏的 天文志
整篇以現代的觀點 都是在話虎濫,例:
光武建武九年七月乙丑,金犯軒轅大星。十一月乙丑,金又犯軒轅。
軒轅者,後宮之官,大星為皇后,金犯之為失勢。是時郭後已失勢見疏,後廢為中山太后,陰貴人立為皇后。
(觀星就知道皇后廢立喔,那不就跟演義裡的諸葛亮一樣神)
是時莽遣二公之兵至昆陽,已為光武所破。莽又拜九人為將軍,皆以虎為號。
九虎將軍至華陰,皆為漢將鄧曄、李松所破。進攻京師,倉將軍韓臣至長門。
十月戊申,漢兵自宣平城門入。二日己酉,城中少年朱弟、張魚等數千人起兵攻莽,燒作室門,斧敬法闥。
商人杜吳殺莽漸台之上,校尉公賓就斬莽首。大兵蹈藉宮廷之中。
仍以更始入長安,赤眉賊立劉盆子為天子,皆以大兵入宮廷,是其應也。

(觀星就知道刀兵起於何處 應於何處喔)
它比三國演義 還要虎濫 更會牽拖 更像小說 更會事後諸葛
可它卻是大家口中的"正史"
啊~~這樣子不好啦 大小眼太不公平
演義是不是小說我想這是後世定義的
正如35樓的版友臥雲先生講的
勝者為正史 敗者為小說
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演義就不可信嗎
其實不然~
豬在台南 wrote:
夏侯楙正史上算是花花公子耶...(恕刪)

夏侯楙在陳壽寫的三國志正史裏並無傳紀
而你提到他是個花花公子
應該是裴松之注的魏略裏寫的
"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楙在西时,多畜伎妾"
如果用這個說他是花花公子
裴松之注魏略裏的註解就是完全可信的話
那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裡的裴松之注應該也可信
裡面寫道
世語曰:備覺之,偽如厠,潛遁出。所乗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踊三丈,遂得過。
三國的高度一丈換算現代的高度大概231cm,呂布就身高一丈了
整匹陷在水裡的馬可以一躍三丈,足足現代三層樓高耶,
這是三國志"正史"裏面記載的,
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
豬在台南 wrote:
小說把諸葛亮寫成如妖似仙, 神通廣大
事實上呢?...(恕刪)

豬在台南 wrote:
其實諸葛亮不善兵! 至少劉備死翹翹之前, 劉備沒讓他帶過兵!
劉備死後, 諸葛亮忙的是先鞏固自己, 也就是政治鬥爭,"...(恕刪)

豬在台南 wrote:
還有就是, 諸葛亮並不善兵, 曹操善兵!
諸葛亮不善兵也就算了, 又不會用人才, 龜毛又保守, 用正不用奇, 就只能註定失敗!...(恕刪)

說諸葛亮不善兵 不神通廣大
事實上 陳壽 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有寫(陳壽寫的,可不是裴松之的三國註)
1.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曹操之衆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
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彊,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喜,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

(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光這句就知道赤壁之戰絕對不是像大家說的都是周瑜的功勞,所以三國演義不可信嗎)
2.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衆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3.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4.七年,亮遣陳戒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衆欲擊戒,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5.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6.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既可審視時度,說服孫權出兵赤壁
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斬王雙,平二郡,殺張郃
這都是"正史"三國志寫的
明明內政跟兵事都強的跟鬼一樣
說他不懂兵?不善兵?
明明戰術正確因糧盡而退,卻說他不善兵謀 不識人才 龜毛又保守 用正不用奇 就只能註定失敗

那正史到底可信不可信

隨便的藍 wrote:
明明內政跟兵事都強的跟鬼一樣
卻說他不懂兵?不善兵?...(恕刪)


諸葛亮的確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有一定的實力

不過論軍事才能 我覺得龐統和法正比諸葛亮強一點

那兩人沒那麼早死

諸葛亮也不用內政軍事蠟燭兩頭燒

北伐也不用那麼辛苦

odod0903 wrote:
諸葛亮的確在軍事和政...(恕刪)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平天下
劉備兩個都得了
結果還是.....

就像郭嘉之於曹操
郭嘉沒早死
後世猜可能就不會有赤壁之敗

龐統 法正之於劉備
這兩個沒早死
應該也不會敗於彝陵之戰

這就是命阿 人生不就像故事一樣~~

豬在台南 wrote:
PS.我說的是正史上的魏延

九樓我就寫明我是講論正史

諸葛亮終究還是不善兵, 而善謀!

至少, 劉備在的時候, 並沒讓諸葛亮領兵
劉備死後...
諸葛亮的兵事幾乎都敗



另外, 貼這麼多, 顯見早已是明白演義與志的不同, 還這樣虧我... 嗯, 你贏了
只有直白沒有婉轉, 如有不禮絕非故意

豬在台南 wrote:
魏延的戰術... 是...(恕刪)


不過如果事後看,以第一次北伐的速度 魏延的戰術是會輸的喔

魏延的子午谷之計是請請諸葛亮分給他五千人,出兵子午谷直達長安,讓曹魏嚇到,諸葛亮可以在二十日之後,兵至長安,魏延認為,奪得長安,西部大片的土地就可以收復。這點在裴松之在三國志注有。在這個前提下 魏延成功的可能有二:一、魏延迅速打下長安,在諸葛亮二十日還沒到之前奮力死守。二、或是二十日之內魏國的援軍到不了長安,諸葛亮大軍先到、奪取長安據顯固守,安撫西方再圖東進。

第一點的可能性是如何呢?

根據三國志,明帝紀的內容,以及魏略的補充,司馬懿團團包圍一個無事先準備的新城孟達,另外還有降將李輔,鄧賢幫助開門下,破城要旬又六日(也就是十六天),那麼魏延如何能僅以五千人馬數天之內 攻破一個比新城還大的長安。

  也許可能有人覺得這樣說對魏延不公平,說不定他比司馬懿攻城還強,那麼我們就拿第二次北伐的情形,第二次北伐諸葛亮主有動用到前鋒軍團 也就是魏延軍團攻擊陳倉城,魏延以數倍的兵力並沒有辦法打下陳倉,按理也無法以五千人數天內奪得長安。


第二點的可能性如何呢?


比較三國志 諸葛亮傳與明帝紀所整理的第一次北伐
我們從反應速度來看

1.諸葛亮是在孟達被攻破後才出兵 司馬懿一月(不知道幾號)開始圍孟達 打了十六天 諸葛亮的出兵日期是在一月十六號或更晚

2 .諸葛亮先以趙雲、鄧芝為疑兵 傳到魏國 魏國派曹真行軍救援(曹真是從長安出兵 而且是"大眾"的主力部隊 魏延到長安一樣會對上主力部隊)->諸葛亮騙過主力後,親率大軍從歧山進軍,三郡投降,這個情報再傳到洛陽->魏明帝再派張郃從洛陽出兵->張郃從洛陽到長安再到前線與馬謖打了一仗->這個時候 魏明帝已親征至長安(丁未日 帝巡行長安) 這天照資治通鑑所翻的日期是二月十七日

3.也就是說 在不到三十一日(可能還只有二十幾天的情況下) 疑軍->傳回->派兵付戰->三郡傳新消息至洛陽->洛陽發兵->穿過長安->趕至街亭->打敗馬謖->魏明帝趕到 幾乎不只兩趟往返長安洛陽的行程,從長安知悉傳到洛陽 再從洛陽發兵至長安不用20天

又關於長安與洛陽的距離,後漢書的記載是950里,而三國志寫到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以形容急行軍的速度,孟達預估一千二百里的距離司馬懿八日就到了,諸葛亮也曾提過曹軍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由此可見,往返長安洛陽趕赴增援,不用二十天就可以達成了。

也就是說,魏延的戰術跟孟達一樣,都已經誤算了曹魏的行軍速度,如果以第一次北伐魏軍的反應速度看,魏延軍會先被增援部隊包圍在長安城下,諸葛亮大軍到時 恐怕魏延已經全軍覆沒,無法成功 只會成仁 再對戰不久,魏明帝已經到達前線,多數的人馬已經可以將諸葛亮包圍,連能否平安撤退有很大的困難,更無庸提成功了。
給豬在台南,在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以及當代一些兵家的看法,諸葛亮雖然不能呼風喚雨,雖然不算用兵如神,但是至少帶兵不差的,如果在加上三國志註的補充,"諸葛亮帶兵莊敬而堅重"期他等等的就不抄了

陳壽只是寫,諸葛亮奇謀為短,還是有寫到他"治戎為長"
諸葛亮兵事幾乎都敗,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有些人受演義影響,即使知道正史,還是把部分的演義內容加進去
他不是每一次北伐都是要吞掉魏國(那也太誇張了)
我還是用白話翻譯簡述一下他的北伐過程好了

1.第一次,趙雲鄭芝為疑兵,騙走魏主力部隊,出祈山,三郡不戰而降,京師震動魏明帝御駕親征到長安,張郃
在前線打敗了前鋒馬謖,諸葛亮後撤
2.第二次,目的在於奪取陳倉據點,因為事前曹真已經派了郝招預先防守,打了二十天,發現打不贏後撤退,魏
君派王雙追趕,王雙被斬殺
3.之中有一次防守,魏國因為下雨後退沒交戰
4.第三次,目標在於武都,陰平二郡,先派陳式洋攻,郭淮來就時發現他的主力部隊潛師疾行軍到見威,郭淮如
果打下去後路會被斷,所以撤退,武督陰平沒有花下一兵一卒就打下來了,諸葛亮沒有再進兵
5.第四次,諸葛亮先與司馬懿交戰,司馬懿派張郃兩路攻擊,張郃與僅數千的王平戰成平手,諸葛亮則大敗司馬
懿,正準備進軍時,李嚴出了問題,糧盡退兵,之中殺了張郃
6.第五次北伐,掃平了前鋒的零星對峙後,屯兵五丈原,司馬懿選擇死守,諸葛亮卒,死後

縱上,我要說明
(1)陳壽說諸葛亮不善"奇謀",因為諸葛亮能稱的上的計謀招數就那一招"利用聲東擊西達到不戰而屈人之
兵的目的",其他沒有
(2)但是說諸葛亮不善兵也貶得太過,如果你有比對,他頂多是"沒打贏",而諸葛亮的主力(本陣)是沒有敗陣
記錄的,在第二三次的北伐,是奪取附近領土的局部戰,說他敗是有問題的,另外,馬謖也是在"違亮節
度"的情形下打輸的
(3)三國志的描述,蜀漢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另外當時魏國的戶口近七十萬戶,如果一戶出一男丁,兵力近七十
萬,又依明帝紀他曾說過要擔心的攻擊"惟諸葛亮耳"(他認為孫吳只是打打而已),表示是其中的主力都放
在對蜀漢,如果這軍力比值不懂,這是未裁軍時,台灣與大陸的軍力比

(4)很多人都會事後諸葛,說遇到這種戰事,就是防守去拖垮對方
別忘了,魏軍數倍大軍也要吃糧,若照孫子兵法,數倍於對方最合理戰法就是速戰速決擊退來犯軍隊輕而易
舉獲勝好回家睡覺,何必號那麼久
如果你有看過三國志所講到司馬宣王的事蹟,勤孟達,討孫權,平叛亂,奪曹爽政權無一不是攻擊型戰將
其他兩國有先天的南船北馬早成定局,益州除了山多好守之外無先天優勢,道路險阻運糧不易
所以諸葛亮做匕首,做綱凱,研發弓弩,研發運量設備,研發新陣型,硬是扭轉先天頹勢

司馬懿生平打仗只敗過一次,對手就是諸葛亮,以一個攻擊天才,絕對優勢的兵力,挾先天優勢,以眾擊寡,
眾的一方出擊會失敗,連追撤退軍都不能得勝,結果被逼到要死守才能嬴,這樣的將領不善兵?
難道不是因為正面攻擊打不贏或會損失慘重,難道不是承認對手的進攻實力嗎?

戰國時期,秦軍白起要攻趙,趙國廉頗死守才能贏(後來被換掉了所已趙國輸了),廉頗是名將,白起就不
強,當時的秦軍就不強,到打敗趙括時才是強嗎??
了嗎?諸葛亮不過就是沒演義形容的呼風喚雨,沒那種像妖怪的智謀與奇計,很多人不爽被演義騙他就變成
惹人討厭了,以"神"的標準諸葛亮他當然不足,他是人又不是神,以"將領"的角度看他軍事能力絕對不
低...如果,要找一位對手數倍選擇死守還要打贏才叫懂兵的,那我真的不知道中國史能找得出幾個人

(5)諸葛亮本來就不能算是謀士
在陳壽的三國志有對人物做評價,他說法正是像郭嘉,程昱之類的謀士,諸葛亮主要定位在於向蕭何,管仲
那種安邦定國的人物;在魏國勸諫的文章說到"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為爪牙",要說奇計謀
略不如法正,龐統這在正史上都可考證沒有問題,但是"計謀"只是"軍事能力"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軍心
呢?軍備呢?戰法呢?

這不是漫畫更不是電動阿!

小時如果有上過軍訓,著名的軍事家能抬出去與國際並列的就是孫子,諸葛亮,李靖,戚繼光,課本寫的可
是正史的諸葛亮阿!
另外還要提到幾點

1.諸葛亮不是沒有用奇,只是奇計有限,第一到三次北伐基本上都是採"暗度陳倉"模式,而第二次突襲被抓到
位至而已,另外,陳倉是城...有人說陳倉道上埋伏兵...伏兵也是要看地形的,<姜太公兵法>就有提
到一些可以伏兵的地形

韓信如果陳倉打不贏,像諸葛亮一樣後撤就好,加上當時有明修棧道做掩護,陳倉沒有加強防守下無重
兵...長安是前首都,西部重鎮,地理戰略位置不同,沒有加強防守下可還是重兵環伺

子午谷,魏國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曾經一度發動攻擊,曹真就是從子午谷入(也就是這是一條早就知道的路
線)結局是,天降大雨,子午谷淹死多人,退無可退無法行軍而罷兵,子午谷若被堵死多半就是只能進不能出
(這部分地形許多的書籍都有提到,請做點功課吧)

2.魏延的子午谷之計,不是因為沒被採納所以成王敗寇,是因為他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與事後史家所觀察的
行軍速度不同,而同樣這樣估算的孟達是失敗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這不但是"不知",還是"錯誤",所
以只是說"成功的機率低"

3.有人提到,為啥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是正史...<<志>>本來就是史書的名字,<<演義>>本來就是小
說的名字(隋唐演義,封神演義)這是古代的文體,前者是參考史料做成,後者是參考傳說以及自編的故事,
你要在離發生歷史很近的時點寫小說是可以的,可是他的名稱不會叫"志"

至於正史不是"正確的歷史",而是"被認為正統的歷史"不能完全代表正確性,但與正史相對的是"野史"不
是小說,當然也許野史為正確也不一定

4.(我個人觀點-有一些報導的"學者",都是把歷史跟小說結何一起而不是做史料比對,那充其量只能說是作
文)如果把演義的故事去掉,純粹看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有史書的話,
諸葛亮到底哪裡不重用魏延啦?

老實說,諸葛亮只沒用他子午谷之計而已,
(1)諸葛亮準備北伐,屯兵漢中,魏延都前部,領丞相司馬,都涼州刺史->丞相司馬,司馬相當於參謀長,也
就是在諸葛亮帳下,魏延要算軍師頭頭!! 懂他的重要性嗎?
(2)第二次北伐攻陳倉,是僅動用魏延軍團的前部人馬
(3)第三次北伐,陳式算是誘餌,魏延算是主力,且論功行賞,還受有天子肯定代天子巡狩一方的"假
節"...扣掉外交官,當時武將地位高到能拿假節的,不過諸葛亮與李嚴而已

小結:我不敢說子午谷之計兩人完全沒心結,不過,諸葛亮對於魏延該給立功機會從來沒少給,立功後該升的
沒少升,他一直都是北伐主力,甚至要說成諸葛亮北伐時帳下頭號大將都不為過
一條計策沒用,加上加油添降的故事,就說沒有重用他也太誇張了,不然就是內心還存有演義
的故事...百分之百的言聽計從的話,那劉備都不能算是重用諸葛亮了

演義是為了把諸葛亮寫的料事如神,連謀反都未卜先知,所以要描寫諸葛亮不重視魏延;這跟劉備打的都郵,
必須寫劉備仁德,所以必須給張飛背黑鍋,而把張飛描寫成粗魯莽撞的人是一樣的手法

5.諸葛亮沒有不會用人阿,劉阿斗可是安穩的做了自有皇帝到三國以來,除了漢武帝後最久的皇帝,雖然益洲
小人才相對偏少,外交,經濟,清廉度,法制,發明,軍事,水利,少數民族的人才...三國志是這樣寫他的,約
儀軌,示官職...他建立了制度,使蜀漢上軌道,而非單純靠個人親力親為的

演義因為描寫他這麼神的形象,又必須描寫為什麼這樣還失敗,只好寫他一個人行,其他人都不行

6.回到主題,我還是要說一句,歷史不像電動一樣,單看武力智力數值,政治能力不重要...在朝為官能不能政
通人和,前線作戰,內部是否有政變,是否少數民族會反抗那都是問題
魏延不一定是諸葛亮殺的,歷史上,三國志的記載是諸葛亮只交代"魏延若不走,軍隊便自己發動"而已
而如果魏延沒死當上三軍統帥歷史事一定會改變的只是不知道怎麼變

如果樓主所指的歷史改變是指曹魏被推翻,我的看法是"若已發生過的其他歷史不變"那是不可能的
我前面說過,實力相差懸殊 瘦死的駱駝可還是比馬大的
三分天下之計,是在兩個前提下才能達成天下一統的
一是天下有變,而且變的要夠大,目前為止,魏國雖有政變,雖有民族反叛,但不過夏侯霸倒戈而已
二是三路北伐人馬(不管中路那支是哪一國人還是叛將)全部都要夠力有心打仗才行

三國志鄧艾曾經有段對話,大意是強調魏國擔憂的,惟諸葛亮耳,既然他都打不贏,姜維又怎麼打得贏...可
見他們之後守西部沒那麼嚴,蜀漢就算有精兵強將,就算假設郭嘉未死跑去幫忙好了,只要內部反叛不夠強,
其他路人馬不夠強,那也只要三四倍的人馬,全部賭人海防守,區區一路軍就沒戲唱了

豬在台南 wrote:
至少在劉備死翹翹前,劉備不曾讓他帶過兵"...(恕刪)


只看演義的人,常常會把諸葛亮"軍師"跟"統帥"混淆
我想,發文者看果一些正史,不過也把"總帥"跟"將領"的定位搞混了

如果發文者對"帶兵"的定義是"管理軍隊"的話,那諸葛亮是有的
劉備討劉璋,龐統死,召諸葛亮與張飛二路分定郡限,共圍成都
劉備進位漢中王,與曹操對峙,諸葛亮鎮守成都,且足食足兵,管過劉備後勤捕給
劉備稱帝,諸葛亮丞相兼尚書,<<有假節>>也就是他有天子承認能調動兵馬代天子巡狩一方

如果發文者對"帶兵"的定義是,"成為能討伐一方或鎮守一方的將領"諸葛亮沒有
不過很抱歉,在這樣的定義下
曹操沒讓曹丕帶過兵,孫策沒讓孫權帶過兵
諸葛亮死後,劉禪廢丞相,只有大將軍,諸葛亮也沒讓蔣琬帶過兵,蔣琬沒讓費禕帶過兵
他站的位置是股肱,是秘書,學的是總帥的位置

另外不是劉備更重要的事都找法正,是劉備個性較剛強有主見(不是像演義那樣柔弱),對於不同於自己的意見,像法正,簡雍那種勸諫有技巧的,劉備才聽得進去,劉備有主見時並非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而已
如果重要的事都找法正,那麼成都平定後,"署左將軍府事"的會是法正
法正於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已經是尚書令的高官沒錯,不過他本來就是官家(老鳥)出身

外交有功,調稅有功,分定郡縣有功,管理有功,後勤有功才升上去
真實的諸葛亮說穿了,就是一個有學識的名士,慢慢獲得重用最後才委以重任
與演義一開始就能掌大權不同 (周瑜也不是第一天就變大都督)
而等到劉備認為"君才十倍於曹丕..."他夠格或必須擔任總指揮時,劉備已經快掛了而已

政治鬥爭的話,要解釋說周公有,曹操有,岳飛有,那都是可以的
內心的動機誰都不知道,任何人的所作所為也都可用厚黑去解釋
好比說,三國時的動亂,台灣研究者的稱"暴動叛亂",大陸的研究者稱為"農民起義"

要說成王敗寇,諸葛亮無疑不是那個"成者"
項羽,縱然是敗者,縱然被說成缺點連篇,但至少掩蓋不住他的武勇
諸葛亮,重點是他對四川人有貢獻,對當時的蜀漢有政績,寫出來的論述符合士大夫的要求,
加上一定的努力
所以許多人"願意把他想的好一點"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