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PD SWAT wrote:
阿里山鐵路,這不算民...(恕刪)
阿里山鐵路BOT出去算是全民營(只是所有權仍屬林務局),只是我們的BOT總是容易與財團企業扯不清,才會失敗。高鐵、高捷的BOT,要不是有政府一面倒過去,也早垮了。至於北捷,由於一開始採建運分離來處理,雖然北捷公司(不是北市府捷運局)也是大部份由政府出資,正式的員工也大多數不具公務人員的資格,走的是勞基法,正式員工沒有完全享有公務員的待遇與福利,相對降低了營運成本。不過這是一開始就採取這樣的方式。
百年老店的臺鐵,如果貿然實於民營化,第一步要先找金主(雖然國營事業也可)入股,但鐵路運輸仍舊是個燒大錢的事業,如因沒有政府出面把公務員與後來要走勞基法的正式員工一刀切出一個分水嶺,很難會找到金主下資本的。再者,如果硬著頭皮來改制,之後進來的員工和具公務員身份的員工很容易造成同工(指同質性工作)不同酬的過渡現象,影響後進員工士氣,對臺鐵及乘客反而不見得是好事。
如果真的民營化或全民營之後,在一切以成本為考量的情況下,有些看不見的成本可能會被犠牲而外界不易得知,短期之下也許還看不出來,長期就很難說了。以臺汽為例,被打入冷宮後現在只能看門賣地,而轉型之後的國光客運,只能眼睜睜看著MCI老狗日益凋凌,幾乎清一色的大宇車儼然成為韓國大宇的國光分公司。北市公車處也是透過民營化的過程中,現在經營權落到首都手上.反到高雄市公車處,嘉縣公車處依然維持全公營型態。
公(國)營天生就揹負著配合政策的使命,把所有虧捐全部歸咎於該單位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