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er wrote:
我的認知是:發動機(換裝推力更大)未來如果有改,進氣口應該還有再修正的空間(效率問題)
進氣口跟進氣道是一樣的東西嗎?不好意思....現在我搞混了~可以請指點一下嗎??
進氣道如果要改,那機體要變的部份太大了吧,武器艙、油箱、機腹輪艙...整個佈局都要變動了不是?
RCS講究到何種程度,達到所謂的西方水平?看到那個前翼就覺得大不利。
會不會是向量噴嘴短時間弄不出來,上前翼彌補運動性能?
看過網路上的影片與照片,深深覺得這還只是實驗型非量產型。
一點意見啦,版上軍武前輩看到見笑了勿怪。
(...(恕刪)
進氣口 是導入氣流的地方 匿蹤設計記得是不能直接見到引擎葉片 不然雷達波一掃就見光死
進氣道是吸入氣流之後 道引擎葉片的通道 要改 視各大工程
RCS達到西方水平?
看那個機翼設計 就知道是虎濫

除非匿蹤塗料超越美帝 不然根本不可能
菱角太多 反射波泰強
向量噴嘴 可以偷蘇凱的 前提是要偷得到

calvin19750807 wrote:
這個機翼造型會有匿蹤效果
看來米國人的書要重唸嚕...(恕刪)
其實仔細看的話, J-20的前翼與主翼, 甚至連鰭翼都是收在同一平面的, 所以在巡航時並不會
破壞匿蹤效果.
而前鴨翼加上可動邊條及全動尾翼, 再加上可變DSI及可動前翼襟, 是有極大的機動性優勢.
可惜F-22是80年代開始研發, 當時機上所能搭載的計算機不可能同時處理這麼多流力相互調階的
計算, 且撰寫如此複雜飛控軟體所需的龐大人力將使開發成本更趨天價, 不利與YF-23競標...
不過呢, 這些當年的問題對現在的美國當然已不成問題, 只是F-22也不可能再大幅修改外型.. 畢竟
氣動這種東西是牽一髮動全身的.
當然, 美國還有發動機的優勢. 有了暴力的發動機, 才有本錢像F-22一樣犧牲部分推力於噴嘴結構
來確保正後方的匿蹤, 同時仍保有足夠推力維持超音速巡航.
這點要等中國WS-15出來後, 再看看有沒有機會拉近與美國的距離....
calvin19750807 wrote:
進氣口 是導入氣流的...(恕刪)
Calvin大真是說到我心坎裡,那個前翼...我不敢在01上說是關於RCS的部分是唬爛的

所以我前面說的就是進氣 "口" 跟發動機不搭嘛

會這樣說是因為照片上發動機尾管縮的有點小,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不過後來再看一些其他的照片,覺得應該是角度問題。
還是一句話,等飛機諸元出來了再來討論也不遲,樓上有人說的沒錯呀~
機身材料、發動機、航電這些才有技術指標,不清楚這些內容,只看外表怎麼曉得到底有沒有料?
再加上對岸常對麾下武器系統參數灌水,公堂之上假設一下應該不過份吧

有一些影片提到殲20為中國第五代戰機,不知道這樣相當於西方的第幾代?

卡羅‧庫珀9日在《空中力量》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大陸「殲20」的性能,以及其所可能帶來的戰略性影響。卡羅‧庫珀稱,無論殲-XX(殲-20)是概念驗證機,還是量產戰機原型機,它都證明了大陸工程師掌握了先進隱形設計技術。
文章說,該機設計採用了美國此前應用在F-22「猛禽」隱形戰機上的外形設計,而且還具有一些F-35聯合攻擊機的外形特點,不熟悉殲20背景的觀察員,或許會誤以為這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作品。
卡羅‧庫珀指出,成都飛機公司工程師之所以能夠精確複製美國戰機外形特點,可能是因為其對美國戰機高精度圖片進行了逆向分析。然而,這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問題,例如在這種逆向研究方面,大陸是否得到了直接或間接非公開幫助。
隱形設計方面,透過巧妙借鑒同時代美製隱形戰機的外形設計,成都飛機公司工程師就能以最低風險和代價,開發出優秀的基本機身外形設計。隨著大陸雷達吸收材料或塗層、低信號天線和發動機噴嘴技術日益成熟,其隱形設計還有提高的潛力。「這意味著,2025年生產的殲20派生機型,與2015年同款機型的機身相比,隱身性能更強。」
戰機還開創了大陸自產戰機的另一個新例,就是其機身設計明顯意在使之可有效於高空進行超音速巡航。殲20採用的三角翼鴨式部局,並不同於俄羅斯在其「胎死腹中」的米格MFI設計。超音速巡航意味著該戰機速度較遺產戰機和地對空導彈快,還相當於增加了空對空導彈和智慧導彈的射程,而且在近戰時還可提供能源優勢。
技術戰略方面,隱身性能和超巡航能力的結合,提供了高致命性和高生存能力,超巡航能力可提高出動架次,而其戰機作戰半徑則可提供一種能有效扮演冷戰時代F/FB-111戰機、未來美製FB-22家族戰機的角色。如果可充分利用三角翼鴨式佈局,該戰機就能夠有效扮演F-15C和F-22A戰機的角色。
andanlandian wrote:
澳洲防務專家卡羅‧庫...(恕刪)
這篇新聞貼的不完全,我來幫貼:
-------------------------------------------------------------------
(新聞來源 NOWNEWS)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澳洲防務專家卡羅‧庫珀在雜誌發表文章指出,大陸的隱形戰機「殲20」(或稱J-20)可安裝不同的電子設備及武器元件,執行一系列戰略性任務,其中包括作為反衛星武器發射平台。文章還稱,殲20具備跨過第二島鏈、攻擊美軍基地的能力。
《東方網》消息指出,卡羅‧庫珀9日在《空中力量》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大陸「殲20」的性能,以及其所可能帶來的戰略性影響。卡羅‧庫珀稱,無論殲-XX(殲-20)是概念驗證機,還是量產戰機原型機,它都證明了大陸工程師掌握了先進隱形設計技術。
文章說,該機設計採用了美國此前應用在F-22「猛禽」隱形戰機上的外形設計,而且還具有一些F-35聯合攻擊機的外形特點,不熟悉殲20背景的觀察員,或許會誤以為這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作品。
卡羅‧庫珀指出,成都飛機公司工程師之所以能夠精確複製美國戰機外形特點,可能是因為其對美國戰機高精度圖片進行了逆向分析。然而,這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問題,例如在這種逆向研究方面,大陸是否得到了直接或間接非公開幫助。
隱形設計方面,透過巧妙借鑒同時代美製隱形戰機的外形設計,成都飛機公司工程師就能以最低風險和代價,開發出優秀的基本機身外形設計。隨著大陸雷達吸收材料或塗層、低信號天線和發動機噴嘴技術日益成熟,其隱形設計還有提高的潛力。「這意味著,2025年生產的殲20派生機型,與2015年同款機型的機身相比,隱身性能更強。」
該戰機還開創了大陸自產戰機的另一個新例,就是其機身設計明顯意在使之可有效於高空進行超音速巡航。殲20採用的三角翼鴨式部局,並不同於俄羅斯在其「胎死腹中」的米格MFI設計。超音速巡航意味著該戰機速度較遺產戰機和地對空導彈快,還相當於增加了空對空導彈和智慧導彈的射程,而且在近戰時還可提供能源優勢。
技術戰略方面,隱身性能和超巡航能力的結合,提供了高致命性和高生存能力,超巡航能力可提高出動架次,而其戰機作戰半徑則可提供一種能有效扮演冷戰時代F/FB-111戰機、未來美製FB-22家族戰機的角色。如果可充分利用三角翼鴨式佈局,該戰機就能夠有效扮演F-15C和F-22A戰機的角色。
因此,殲20可執行一系列6大戰略性任務:遠端/持續攔截任務─封鎖進入第二島鏈的空中路徑,攻擊來襲攻擊機及其護航戰機。遠程空戰和護航任務─透過破壞防禦戰機、巡邏機、預警機等資產,在敵軍空中防禦中打開缺口,並為空中加油作業提供支援。
戰區攻擊任務─利用製導常規彈藥或自由落體核彈,攻擊水面目標。遠端戰區監視任務─收集雷達、圖像和電子情報。電子攻擊任務─利用機上武器倉攜帶干擾設備,反制敵軍雷達和通訊。反衛星武器發射平台─運載並發射反衛星導彈。
文章稱,大陸空軍和海軍會把該戰機或其衍生機型的潛能發揮到什麼程度,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戰略分析家,不可輕信「不耗費相當多的國家財富,大陸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不可能會完全發揮戰機潛能」的說法。
目前,亞洲尚無可成功阻止F-22A猛禽、出口型T-50、殲20等成熟遠程超巡航隱形戰機的防空系統,美國航母戰鬥群也不具備這種能力。成熟的殲20有效淘汰了美國及其環太平洋地區盟友所部署的綜合防空基礎設施和體系,在任何衝突中,其編隊能攻擊並破壞「第二島鏈」內的目標。另外,擁有衛星/慣性製導炸彈這樣強力的負載後,殲20將具備跨過「第二島鏈」、癱瘓美國及其盟國機場的強大能力。
註:「島鏈」是冷戰時期東西方對抗的產物,最先使用這個詞的是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所謂的「第二島鏈」北起日本群島,經南方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延至哈馬黑拉馬等島群。而「第一島鏈」指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南至菲律賓等。至於「第三島鏈」,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既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略後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
---------------------------------------------------------------
有原文的報導嗎?
Chater wrote:
有一些影片提到殲20為中國第五代戰機,不知道這樣相當於西方的第幾代?
就第五代..., 中國自稱四代.
五代是俄國標準, 美國近來也偏向這個標準...
有興趣的看這篇吧 深度剖析中國四代隱形戰機J20 ...
不過信一半就好...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