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b wrote:
我在想,清兵如果要硬上,關寧兵還是會死光就是了,只是
清兵涉險繞道直襲北京,應速戰速決,不然等明兵各地勤王
之師趕來,退路被切斷就不妙了,故發現沒辦法立刻佔領北
京,就乾脆撤了.
當時候態勢
吳三桂從關外駐地過山海關後,
三月十九日闖軍進京,崇禎就自縊了
此時吳三桂一家全在北京城,吳三桂就調頭進海山關
多爾袞當時正在集結,不知是否朝山海關壓境。
戰術上,多爾袞要攻北京一定要從山海關進,
繞遠路補給線可能被關外或山海關內的關寧鐵騎騷擾與劫斷。
進北京又沒有好處,還是會遇到兵力強大的闖軍。
當時多爾袞並無攻北京的意圖。
三月二十七日,關軍開始掠奪北京城,
四月,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壓至山海關。
野史是說,李自成的大將劉宗閩二十七日後殺父奪妾(陳圓圓)
吳三桂此時才決心向清求援。
李自成和吳三桂在一片石戰役後,
wiki是說李自成才殺了吳三桂全家
(殺的時間真的要再考證一下,差幾天差很多)
至於來勤王的義軍,當時就湖北軍紀不佳的左良玉
可能還算是個腳角
但應該也是和張獻忠再對峙,軍隊從湖北拉到北京,需要時間。
明朝這麼快結束,是闖軍的攻擊速度真的很快。
二個月就渡黃河,破寧武關(屠城),居庸關(守將投降)
有人接應北京城門就開了。
吳三桂在歷史上有罵名的原因:
降清 --> 得罪漢人
一開始是打算借兵,但他政治sense很差,而情勢比人強,
讓清軍先進北京城,乞和借兵弄假成真
變成打李自成和統一的馬前卒。
叛清 --> 又得罪清朝。
兩邊得罪,官方民間就一起來抹黑醜化他就不意外了。
smillcat1219 wrote:
想知道這段歷史的.....
可以去看看 金庸大師 也的 "碧血劍" 後面有 "評袁崇煥"... (恕刪)
我是先看過金庸小說,先入為主的印象是袁很利害!
但看了"明朝的那些事",作者對袁的評價不高,原因有:
擅殺毛文龍,不合程序,覺得是私心硬幹,不管國家大局
袁被殺是被污衊,歷史有環公道,但論聰明才智,袁的老師孫承宗,關寧防線的發明者,才智遠高於他
會在北京與後金軍決戰實不必要,若以孫承宗來說,會有更好的方案,北京決戰實乃下策
清人編的明史中,連過去的敵人的排名,清人也是覺得孫比較利害~
論忠肝義膽,孫與袁都一樣,但袁的私心較重~
明朝末年的天災人禍若都挺過去,那可能會變成藩鎮割據也說不定~
祖大壽看袁被殺也是抗命,掉頭就走~
遼東軍自李成涼開始都是只認主帥,天下太平後一定會極力打壓,不然藩鎮割據是有可能的~
不過歷史沒有太多的如果,都是勝利者在寫歷史,失敗者沒有活命機會!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祖沒讀多少書,與滿桂一樣是粗人,袁容不下滿桂,因不同掛,但祖可是自己人,袁被殺祖掉頭就走,以崇禎的個性,若不是國難當頭那容忍的下!
祖算是粗人,但還算義氣,被包圍時不會馬上求援,而是反而說還可以撐幾個月,不用馬上來救,也算有膽量!
歷史的發展是清朝建立,祖沒自殺,降了後卻是後人沒多少人罵是漢奸....
看看維基中的祖大壽吧: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5%96%E5%A4%A7%E5%A3%BD
這篇也有介紹祖大壽
http://www.wretch.cc/blog/bonddealer/14363624
清朝讓這種敵人能終老,肚量還算大~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