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想了一下,我說一下個人看書的主觀。《商週雜誌》確實與以前的感覺是不一樣了,報導深度不深及篇幅不夠都是問題,但就我個人來說,這不是問題。怎說?因為太多時候都是我們都習慣等答案,而不是找答案。當我看到某報導不夠深時,我會帶著好奇心等待下一次相關報導的出現,或許再出現時,又再激發你新的想法出來,因為你在這期間又歷經新的歷鍊,在發現新知的同時,更會把自己的所見加注,而衍生出自己的想法出來(獨立思考)。世上沒有真正最好的答案,只有自己想到什麼是最好的題目。見許多前輩對於求知(資訊)的習慣,在於探討雜誌報導深不深入的問題,而放棄大眾雜誌的機會,有點可惜。以上。我只想補充粗淺的想法。
瞬仔 wrote:後來想了一下,我說一...(恕刪) 我的看法,主要還不在於內容的深淺,畢竟以我而言,看它只是因為要瞭解"現況",若想要深入瞭解某個議題的話,我不會期待一本雜誌可以辨到。我的感覺就如 超級不行者 和 Marty 兩位是一樣的,"追求生存迎合市場口味"、"很多主題都有預設立場來報導"...家裡還留有幾本早期的商週呢。多訂了兩年,終於忍心停掉它。
smewmao wrote:我的看法,主要還不在...(恕刪) 謝謝您。也因為我也跟大家一樣,比較不像以前花錢買商週雜誌(因為題目背後的精神常出現)。但還是提一下自己求知的「主觀」,不希望大家完全放掉任何資訊。您提到的問題,真的確實有那種感覺。只是我未提出來讓您誤會,罪過~罪過~
瞬仔 wrote:後來想了一下,我說一...(恕刪) 如果只是探討他的真實性,我相壹週刊可能會更有權威,差別在於它是挖人隱私,的確我們習慣了太多東西,導致我們思考變的緩慢了有時候在想我們到底需要什麼smewmao wrote:我的看法,主要還不...(恕刪) 有時候對一本雜誌來說,期待反而是失望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