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01_267539 wrote:
臺灣沒有天然資源,能做到現在這個程度,大概已經到頂了。
金磚四國,那個不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臺灣沒有資源,老闆、員工,每個人賺的都是用時間、健康下去換來的辛苦錢;老闆沒有賺大錢,員工的薪水怎麼會提高?
產業外移不是只有臺灣;美國資訊系統外包(IT outsourcing)好幾年了,很多都是到印度。降低成本是趨勢;不降,公司是維持不了多久的。手上一把實用專利的公司除外,不過臺灣這種公司應該不多。
說真的,臺灣該做的是:
真正強的教授、真正好的學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如果國外願意提供優厚的條件,就鼓勵他們去嘗試:
1. 他們可以得到比國內更好的物質環境,獲得更多樣化的生活體驗。
2. 原本要分給他們的資源,可以留給國內其他需要的人。如果要留王建民在臺灣打職棒,要給他多少薪水?球團還剩下多少可以給其他球員?還不如讓他去美國打職棒,留在臺灣的球員或許能多分一些。
3. 會念書的學生,不見得將來能做大事,沒必要非要他留下來。
簡單來說,臺灣沒有天然資源,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唯一的資源-人,提升他們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各國想要網羅的人才,不斷輸出,讓他們藉由各國的資源成長,也減輕國內類似人才的競爭壓力。
只要我們能夠培養人才,根本不必擔心人才流失的問題,只要再培養就好了。如果優秀人才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努力獲得成功,那我們也沒有理由去限制他對未來的選擇。
沒錯, [The only limitation is your imagination.] 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像力(創造力)!
前景看好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NLO crystals) - BBO, LBO, KBBF 就是一個例子. 要發展這些玩意, 唯一能靠的就是人才!
**************************************************************
Recent advances in deep and vacuum-UV harmonic generation with KBBF crystal
High-efficiency fourth-harmonic generation of KBBF crystal
Sixth Harmonic of A Nd:YVO4 Laser Generation In KBBF for ARPES
http://www.iop.org/EJ/abstract/0256-307X/25/3/043
rukawa1 wrote:在中國與其他前共產國家加入國際供應鏈後,美日歐的薪資相對而言已經偏高,在具有高度替代性的產業,薪水被砍其實是修正;中國目前薪資水準較美日歐還有一大段距離,所以仍處在成長階段。
在美日歐國家失業率和財政問題都不少
薪水被砍也不少
只有在中國薪水與日俱增
還有很多工作找不到人
原來......
美日歐台灣的人,不但專業不好也不努力!
而中國的人,專業強又努力......
這不是專業不專業,或努力程度的問題,而是Price/Performance Index的比較。假設一部雙核電腦3500元,四核電腦28000元,而你只是要買部電腦來上網(單核就夠用了),你會買那一部?
有些人堅持要買MIJ的電器,那有沒有人指定要買MIJ的Nike球鞋?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沒有必要的;日本的工藝再強,在普通的球鞋上也不會有顯著的差別。
美國的紡織業是被臺灣打垮的,所以那時才有紡織品配額的談判;當時臺灣也許只有2000萬出頭的人口。那你想想大陸13億人加入國際供應鏈的效果。
snowbox wrote:這問題沒人能回答;不過我想,臺灣的現況是相對競爭力(Price/Performance Index)不足,訂單他移的問題。就算沒有教改、普設大學的這一段,但是90年代蘇聯瓦解,鐵幕開放,前共產國家加入供應鏈這點是不會變的,臺灣的出口產業一樣面臨競爭,其實結果不會差太多。
我有個疑問
如果現在大學錄取率和以前一樣低
薪資就會提高嗎?
美軍連茂伊島野火都不救,還指望他來臺海千里送人頭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