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創造高雄捷運搭乘人氣的想法

Kuocc wrote:
當初捷運不知道為什麼...(恕刪)


澄清湖有兩條輕軌,棕線跟黃線

yobi25 wrote:
橘線的設計大失敗
...(恕刪)


環狀線輕軌跟台鐵捷運化會通過你說的這個區域


這幾條輕軌建設成本並不高,最貴的環狀線120億左右,唯有這幾條輕軌建設起來,捷運路網才有成效,如果連高雄人自己都不看好高捷,整天兩三隻小貓來、兩三隻小貓去,中央政府當然有藉口不給你蓋剩下來的部分,如今就是這樣的態勢,大眾運輸系統不是光看現在的運量就可以判斷成敗,洛杉磯一千八百萬的人口,日運量不過27萬,但是卻有三條輕軌、兩條地鐵,撇開捷運運輸的效益,光是算周邊經濟效益也挺驚人的,例如房價,假設瑞豐夜市沒有捷運,那麼多人光是停車就是一大問題,小小見解與各位分享

我認為高捷運量還有提昇空間,不用指望捷運會賺錢,北捷、高捷或是中捷都是賠錢貨,但是其所帶來的周邊效益是有價值的,不管在經濟或是環保議題上

除了在運量上努力,土地開發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考慮像北捷一樣,蓋一些共構宅或是商場,但是不要像美河市那樣傷害民眾利益來圖利廠商
此留言已刪除,將移至資源回收區,請勿回應
iimomo wrote:
<將心比心
自己考慮交通工具時的因素,不外乎:時間、金錢、和方便性

對多數人來說,金錢是最重要的,可以犧牲一點時間和方便性

因此高雄市政府應先承認 BOT 失敗、重點在於接手高捷營運權
(才能依法進行必要補助、底子厚才有承受虧損的時間及空間)
然後從票價來著手,除降低票價外,更可直接採月票制為誘因
當高捷費用大幅低於其他交通方式時,使用人數自然大幅增加

虧損? 若承擔得起便不應過憂,初期只須考慮如何增加使用率
況且使用人數增加後,變動成本一定降低
使用人數一增加、便會催動其他路線興建
到時便如北捷般形成良性循環

維持現狀不但虧損,更接近無任何效應,裡子面子皆失
倒不如暫時增加虧損,以創造更大效應,裡子面子皆得


我想你可能有所誤會,我認為高雄市政府不應該輕易接手高捷,因為高捷公司擺明了在土建工程賺夠了錢,要把營運的燙手山竽丟給政府,市政府不但不應該補助高捷公司,更要使用行政手段要求高捷股東增資,總不能賺是賺到了股東荷包,然後賠納稅人的錢,如果現在市政府去接管高捷,那才叫所謂的圖利特定廠商,高捷公司的虧損根本不是營運問題,他們連尚未營運前的十多億成本和利息、折舊都算到累計虧損中,造成大家高捷虧很大的印象,也讓大家誤以為這些虧損的錢要由全民買單,事實上這些虧損的錢都要由高捷公司及其背後的股東承擔,跟全民無關

1.高捷BOT是中央政府決定的,跟高雄市政府無關,決定的人是時任行政院長的蕭萬長和時任高雄市長的吳敦義,就算高捷BOT失敗,但至少為中央政府省了四百多億,就算未來買回高捷也還有剩一兩百億

2.高捷公司及其股東,在承攬高捷一千八百億工程,賺很大,要他們回饋一點給民眾,剛剛好而已!

3.北捷根本不是像你講的那樣,由使用人數推動興建,何來良性循環?

4.由免費到減價策略發現,運量的確會增加,但是一旦價格提高後,運量即銳減,看不出減價對運量的幫助有多大,民眾的消費是聰明的,一旦交通成本沒有高於捷運,是不會改選擇捷運,由前一陣子高油價的影響看得出來,北捷除了方便的路網外,民眾的交通成本遠高於捷運,所以才有如此運量
此留言已刪除,將移至資源回收區,請勿回應
我想樓主也是一片好意吧~

事情的解決應是集思廣益,而不是互相攻訐..

有好的想法大家提出來討論,用情緒性的回應實在不太好
高捷現在的營運的確很窘!這是無法否認的。
只是才剛營運,就要論成敗未免太早!

公共建設不是辦家家酒,炒短線,以政治人物短短任期內就要看到成效。

以遠觀的十年為一期城市發展來看,高捷的使用量只會更加的提升
且漸漸無法捨棄。
就如現在的北捷一樣,台北人應該無法想像沒有捷運的日子。

很多人可能忘了,當初北捷與高鐵剛營運的時候也是很窘的
而現在高鐵的重要性已經無法捨棄,更不用說現在的北捷。





說一點故事吧~

住高雄的人都知道,高雄的路是呈現棋盤格的方式,
主要道路筆直又大條,這些都是日治時代的城市規劃~

問題是,日本人當時是瘋了嗎?
近百年前的高雄,哪裡需要這麼寬的道路?是錢太多嗎?
答案當然不是!

事實證明,而近百年後的高雄,驗證了當時日本人的深謀遠慮!
因為當初良善的城市規劃,讓逐漸擁擠的城市得到很好的伸展空間。


大型公共建設是需要深謀遠慮的,而不是只看眼前短短幾年而已。
尤其是捷運系統的規劃,一定要遠超過當時時空環境體積
因為城市會繼續發展,人口只會越來越多~

就如高捷的車廂設計,以短線來看,其實可以採用更小的車廂,
不但在建造上,連營運都能更省錢!

但高捷卻用了只比淡水捷運小一點的車廂,
且使用全套的西門子系統,雖然昂貴,但相對穩定且成熟(如淡水,板南線)。
而據聞,台中捷運也將使用西門子的系統。

以此例證,相較之下內捷沿線的人口與發展,加上與原來的北捷聯運
應該能預知到搭乘量的多寡,不應該使用低運量系統,
結果最後卻捨棄穩定的鐵軌中運量系統,而選擇低運量的系統。
而造成現在塞爆的窘境....
現在已然如此,未來內湖線沿線一定會繼續發展,到時要怎麼辦呢?
有可能拆掉重蓋嗎?
當政者的思維一定要人民長遠福利來觀看,而不是僅為呈現
在任時的政績。

所以,捷運系統一定要以將來的發展為考慮,捷運是大型土木建設
可不是像公車系統,飽和了只要多買幾輛巴士,多跑些路線那麼簡單。
且大眾捷運本來就不應該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公共運輸為最大前提。

此外,很多人一定有看過報導,北捷是世界上少數獲利的地鐵系統
大多數的地鐵都不是處在獲利的情況。

高捷現在的確是要好好思索,如何創造更高的搭乘率,
且還要預備若營運不下去,市府如何接手...這些都是需要事先規劃的。

淺景深,淺景深,淺景深,淺景深,淺景深,錢井深。。。
MaxForce wrote:
我想樓主也是一片好意...(恕刪)


據我所知,全世界賺錢的捷運不包括北捷,你從哪邊看到的報導呢?可以分享一下嗎?北捷目前的盈餘也全數撥入重置基金,用於北捷折舊所需,簡單來說,就是你跟房東租房子做生意,沒賺錢以前,房東只收你一塊錢意思一下,等你賺錢後,房東才收你租金,再好心的拿租金來貼補你做生意用的硬體維修,而這些租金不夠你用,所以房東還好心的從自己口袋掏錢出來補貼你,你的店面不夠大,房東還出錢幫你擴增,所有賺的錢都沒有到房東口袋,反而房東還要貼錢,請問這樣算賺錢嗎?

如果用北捷的標準來算,不用折舊、不用利息,高捷2009年預估虧損45億,扣掉折舊費用16億元、貸款利息9億元,只要票箱收入20億就可以達到損益平衡,事實上並不困難

iimomo wrote:
您弄錯了,我談的並不是政治

重點在於高捷的目的和用途

以及現今高捷究竟應怎麼做

高捷本身,就是服務民眾的交通設施,自然增加運量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考量

而增加運量最直接的手段、同時也是成本最少的方法,就是降低現行票價

但目前高捷公司,連日常營運成本都無法承擔 (更別說拓展路線等其他方案)

因此必須由高雄市政府接手

大致如此

跟政治無關,只是說明當初高捷由政府出資轉為BOT的情形,承不承認BOT失敗輪不到高雄市政府說話

你如果仔細看清楚高捷公司所謂的營運成本,會發現跟一般定義的不同,他們從來不說明高捷公司營運成本多少,只告訴你要多少錢,才不會虧錢,這包含了折舊、利息、營運,甚至包含營運前的人事成本,看起來虧很大,事實上根據高捷公司提報,每月帳面虧損2.5億元,折舊費用加上權利金攤提等,即達1.55億元,還有一年九億的利息錢,實際營運現金差額僅約8千餘萬元;所以說高捷公司每月虧損不過為8千餘萬元,與他們土建工程賺的錢相比,九牛一毛,股東包了一千八百億工程,難道不用拿錢出來貼補一下嗎?

高雄市政府接手,虧損就是由全民買單,這樣有比較好嗎?拓展路線也跟高雄市政府無關,因為經費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政府的效率是有目共睹的爛,現在高捷還是民營,他們有資金壓力,經營起來比較有效率,政府接手後,只會額外增加一堆公務人員,營運效率只會更差,看不出來這樣有什麼好處


samling wrote:
政府接手後,只會額外增加一堆公務人員,營運效率只會更差


是啊!說要精簡機關,但是公務人員反而越請越多..
說要讓地方整併縣市。但是裁掉的民意代表居然轉為公務員等級...
很多奇怪的事情都在發生中。................
samling wrote:
據我所知,全世界賺錢...(恕刪)


請問您是具哪所知呢?可以提供一下財報嗎?
我是高捷剛開幕時吵得沸沸揚揚時,那時所得知的新聞報導。

另外我寫了這麼大篇幅,您只看到這項嗎?
還是您直接將文章拉到底,然後只看到北捷賺錢?
我不是一直暗示,大眾捷運其實根本很難賺錢不是嗎?

若要講折舊攤平,那要賺多久才可以賺他個幾千億呢?
一般大型事業講賺錢也就是獲利,
以一年來算的話,是扣掉當年營運成本後,
若有盈餘也就是有獲利應該都算"賺錢",

如果還要列入當初購買設備等成本(貸款或總負債),
那台灣沒多少大型製造業是賺錢的,
上市櫃公司,應該有很多都要列入虧損狀態。

以台積電來說,以後只要新蓋一個12吋廠
那股票應該要大跌了,因為帳面上是負債的狀況。
要一直賺錢直到賺到一個12吋廠,無任何負債,才能說是賺錢!

若一個人有房貸車貸,那不管賺多少錢
是不是都要說,我都沒賺錢,因為貸款沒繳完?


我上篇文章想表達的,是公共建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而不要一股腦的只為了獲利不獲利的問題,

公共建設若是以賺不賺錢來衡量,那這國家就完蛋了...
不賺錢就不做了嗎?




淺景深,淺景深,淺景深,淺景深,淺景深,錢井深。。。
此留言已刪除,將移至資源回收區,請勿回應
MaxForce wrote:
請問您是具哪所知...(恕刪)


新聞不一定正確,北捷年報在此,如果有時間的話,你也可以找資料看一下今年預估虧損多少錢

完全同意您公共建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但是關於北捷賺錢是有誤的,那些盈餘最後還是拿去用在北捷營運上,我想我的說明已經很清楚了

您可能對財務不太熟悉,以台積電設廠來舉例,假設設廠費用為一百五十億,通常會用使用年限來攤提,假設攤提十年,一年十五億,假設台積電一年賺一百億,100-15=85,所以台積電財報上的盈餘會是85,當然也會看到資產的增加,這也是為什麼你會跟我要求財報來看的原因,假設台積電決定一年攤提這一百億,100-150=-50,那才報上台積電今年就是虧五十億,所有上市貴公司都會將設備等成本計入,不過他們會攤提,所以財報不會太難看,也有故意做虧錢的財報,貸款也是類似攤提的概念,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些有關財報的書,這是一門藝術。


iimomo wrote:
希望不會變政治文被鎖...

首先,規劃與執行,分屬不同責任範疇
就高捷 BOT 執行而言,明顯是失敗的
政黨輪替後,政策延續與否非蓋棺論定
因此,責任歸屬仍須指向最終的主事者


是應如此,但股東們毋須如此,這便是執行部分的責任缺失
最大的官股是政治任命,現人事皆非,所以實際上無人負責…

然而
高捷 BOT 本就是高雄市政府公開招標且監督
雖然沒有人細曉當初中央與地方權責如何分配
但由高雄市政府接手自是較適當且合理的選擇
這不一定是壞事,若處理得當,不也是加分嗎?

此外,北捷並不是 BOT 呀,所以權責規劃清楚
自然也無重大 BOT 案般龐大的財務壓力

最後,由政府接手,不會增加一堆公務員啦
也有適度營運壓力/誘因,北捷已幫你想好方法了


您是以人的角度去看,可是我是以法人的角度去看,中鋼董事長換了人,可是中鋼還在,高捷BOT在執行上看不出來有什麼失敗的地方,除了完工日期延宕外,可否分享一下您的觀點,我到認為規劃上有很重大瑕疵,光是運量的預估就錯的離譜了,按照當初的規劃,我想唯一的誘因就是一千八百億的工程了,要靠高捷賺錢根本不可能,這些股東應該也是心裡有數

我還是覺得不應該輕率接管高捷,沒必要讓全體納稅人來承擔這樣的成本,就算以台北捷運公司模式經營,市政府還是得面臨財務壓力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