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刪除

拼音的aiueo發音是啊衣嗚呃噢,不是英文AIUEO的誒挨優衣歐(只拼個大致的發音)
所以劉的LIU中間是衣的音,不會念成牢,LIU SHU依舊是柳樹,不會變成老樹或者老鼠

個人經歷是剛移民美國,還被奇怪為什麼父母是大陸口音,小孩卻是台灣口音
平時看到台灣人的同音錯字也和大陸的錯法一樣,以前還好奇過是不是用拼音輸入法
當然平時看不到四聲標記,不是從小接觸的人看著會覺得很迷惑,但請不要用英文的方式來讀拼音了,拼音也有向英文鍵盤妥協的地方
至於你問會不會和英語搞混,日本文字取自漢字,後來又用上羅馬音供國際使用,我也沒見有什麼影響
何況日語本身還有自己的日語鍵盤

其實大陸還有通過橫豎撇捺折來輸入文字的鍵盤佈局,看你能不能接受了……

KJI01 wrote:
在你編輯之後, 我...(恕刪)

我是6年級頭,
國中英文學的是KK音標,
高中老師教的是萬國音標已經夠亂了,
還再來個拼音,
老實說我會轉不過來,
另外我會講台語,
但是台羅文我也看不懂...
面對壞事的態度,決定了你心情的高度; 做人的態度,決定了你名聲的高度; 做事的態度,決定了你成就的高度。
G-PLUS wrote:
我是6年級頭,國中...(恕刪)


呵~呵~ 你我的時代都過去了,
不用擔心了.

如果沒意外, 你大概也看不到拼音法在台灣實行,
這裡需要煩惱的是我, 我要教這幾種拼音+注音.
看到前面有人提到漢語拼音和同時學英文是否產生讀音衝突,我提一下,在我小時候學習拼音的時候在書寫體是有細微的區分的,所以在手寫的情況下的文章可以區別出英文還是漢語拼音的,現在的話就不清楚了。
小弟我那麼多層樓爬上來,只有一個感慨:原來對岸的朋友們對拼音誤解那麼大。

樓上不少左岸朋友已經表述不少,我來補充幾點權當拋磚引玉:

1、拼音部分字母讀音和英文差別是很大的,比如:

a 英文讀「誒」 拼音讀「啊」
g 英文讀「鞠」 拼音讀「歌」
H 英文讀「愛取」 拼音讀「呵」

舉個例子:「發行」的拼音是fā xíng 對岸朋友們按照英文的思維定勢會以為這個詞的讀音是fæksɪŋ(發克sing),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兩個拼音的讀法其實是「f(佛)+ā(啊)=發(fā)」「x(西)+íng(迎)=行(xíng)」

拉丁字母只是一套工具,不同的語言條件下相應的字母發音並不相同。比如:俄語的「AK」的正確讀法應該是「阿卡」,因此某些朋友「注音讀法比拼音準」的觀點在實際應用中是不存在的————漢語拼音有一整套完整的讀音標識系統,已經完全能夠滿足正確表示國語普通話的所有讀音需求。

2、關於取代性問題,我個人認為,拼音和注音本質上都是一種讀寫標注工具,從當地人民使用需求來看,二者都能夠做到設計之初所計劃的標識標注功能,從實用性角度出發兩者功能完全相同,本質上並無孰優孰劣之分,沒必要相互替代。

從國際化角度來看,拼音在國際交流和外來人員學習漢語過程中的適用性上高於注音系統,這是不爭的事實。拼音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讀音聲調標識僅存在於漢語拼音系統內,在一般拉丁語環境內難以表達。如樓上某位朋友舉例的「曹(cáo)操(cāo) 」在一般拉丁語環境下只能顯示為「cao cao」,這不僅存在內容識別問題,也容易給外來人士造成誤解,並間接導致了樓上所述的「外國人腔調奇怪」的客觀問題。

3、至於口音問題…………我覺得樓上不管哪方都有一定的誤解。要聽正宗的國語普通話發音標準,單看任何地區的普通民眾甚至部分影視作品都是不靠譜的(漢語普通話不是北京話!漢語普通話不是北京話!漢語普通話不是北京話!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我個人認為,正宗的發音影視作品有幾個可以參考。

左岸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央廣新聞》中諸位主播的發音,這個是比較標準的,但普遍鼻音較明顯,瓮聲瓮氣。
右岸是早年中華電視公司相關的一些節目,比如三十年前《中國電視史》中王偉忠先生的發音,就挺不錯,但他也有平翹分開不明顯,尾音咬音不清楚,略拖沓,發音刻意且不自然的問題。

聽老一輩人說,早年右岸一些短波電台播音主持人的口音字正腔圓非常好聽,可惜這輩子都聽不到了。


4、最後,樓主所說的拼音取代注音的提議,我認為不妨交由社會自行決定。當今國際社會思潮趨同性漸強,隨著全球一體化形勢推進,必定有一些區域性、局限性的文化內容會被慢慢淘汰。屆時,注音、拼音這兩套標注工具誰去誰留,我相信,公眾自有決斷。

大边条涡流斯基 wrote:
小弟我那麼多層樓爬...(恕刪)


拉丁字母只是一套工具,不同的語言條件下相應的字母發音並不相同?

同樣的用注音學中英文不就好了嗎?
一篇廢文開樓,竟然能夠引起這麼多的回覆大家真是有心了
作為一種注音工具,只要設計良好,漢語拼音用任何一種字母都可以做到相同效果。如果有需要的話,用阿拉伯字母、西里爾字母設計另一種拼音方案也完全沒有問題。

說到底,選擇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就是一個選擇性問題,無關任何文化傳承事因。

為什麼選擇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字母結構?
因為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字母體系,選擇拉丁字母,能夠減輕大多數拉丁字母國家文字語言交流上的痛苦。

為什麼不用威瑪拼音?
因為威瑪拼音是按照英文發音設計的,無法正確表述漢語普通話的標準讀音,作為國內注音工具它不合格。

為什麼不用中文注音?
因為中文注音僅考慮了有中文文字基礎的本國人民使用需求,作為國際人士交流工具它不合格。

就這麼簡單。

大边条涡流斯基 wrote:
作為一種注音工具,...(恕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A2%E9%99%A4%E6%BC%A2%E5%AD%97%E8%AB%96
理由是蘇聯所主導的廢除漢字運動希望以此來與蘇聯、國際接軌,有利於中蘇、中西交流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為漢語拼音的前身對嗎?
不,這個理解偏頗了。

注音拉丁文化遠早於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早在1906年出版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這四本著作中,中國就已經有了拉丁字母注音方向。1926年民國政府的《國語羅馬字》中就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拉丁語方案,此方案台灣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依然可以找到。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發佈於1931年,就發布時間上來看是晚於民國政府的《國語羅馬字》的,與其說是蘇聯所主導的廢除漢字運動產物,不如說是中共在文化層面對當時世間拉丁語注音思潮的一個回應。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可見,其在內容是在《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基礎上借鑒民國政府《注音字母方案》和《國語羅馬字》兩套民國注音方案的精華,發展的一套屬於中國自己的注音體系。至少我個人來說,真的沒看出現有《漢語拼音方案》中蘇聯起到了什麼影響(當時蒙古在蘇聯主導下將蒙古語改成了西里爾字母,如果漢語拼音真的是蘇聯起了主導作用,為什麼用拉丁而不用西里爾?)。

另一方面,漢字注音起步于清末「切音」運動,歷經《一目瞭然初階》、《豆芽快字》、《傳音快字》、《盛世母音》、《拼音字譜》、《官話合聲字母》、《增訂合聲簡字》最後止於1918年民國政府的《注音字母方案》。就注音和拼音兩者來說,他們起源時間相同(都起源於清朝末年),成熟時間差不多(《國語羅馬字》定稿1926年,《注音字母方案》定稿1918年,都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發,且僅僅相差8年),二者本身就是漢字注音的兩大主流方向,互相平行且來源趨同,實在沒有孰優孰劣之分。
  • 6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