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特 wrote:臭粿仔~~聞到那味道還是沒勇氣嚐試(恕刪) 我想起來那是什麼了...那是我高中三年內完全沒有嘗試慾望的他人口中的"美食"aoki.lin wrote:七堵火車站附近變...(恕刪) 舊站似乎被特地保留下來變成一個類似觀光景點了但是我每次經過都沒看到有什麼人
許多人都提供好吃的東西,勾起我許多回憶。我也說些我的記憶吧!1.安一路100巷的粿仔湯;(第二待傳承後已經變味了,但仍算好吃。)2.中山一路加油站附近的肉圓;(營業時間晚上6點起至凌晨)3.仙洞附近的汕頭牛肉;4.遠東的泡泡冰;(最原始的泡泡冰店,比廟口早)5.安一路安樂菜市場前的潤餅捲;(營業時間似乎是晚上九點以後比較妥當)6.安一路菜市場旁的麻姥;7.廟口的割包(以前神州日本料理店的斜對面);8.全家福元宵;9.廟口的土司三明治;10.廟口的紅燒鰻;鼎邊剉就不推薦了,新舊兩店的「湯頭」都不對了,白白的鼎邊剉也可能因為添加了「粉」,所以原味盡失;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100巷的粿仔湯,原老闆的粿仔純粹是「粿漿」而且是手工製作,現在應該是有添加其它東西,而且看來是機器生產,原味盡失,且不負粿仔特殊的嚼勁與口感。(這是個人意見)
老一輩的基隆人應該知道廟口的神州日本料理,非常道地的日本料理,也是當時基隆唯一的日本料理店。這家日本料理店應該是在69-72年停止營業,72年考上大學時,父親為慶祝我們考上大學,所以只好選擇科達飯店吃日本料理。據廟口割包攤的老闆說,神州料理的老闆年紀大了,錢也賺夠了,就把店收了起來,改收租金;後來一度出租給頂呱呱,現在好像是服飾店。
realtytaiwans wrote:廟口的土司三明治;鼎邊剉就不推薦了,新舊兩店的「湯頭」都不對了,白白的鼎邊剉也可能因為添加了「粉」,所以原味盡失;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100巷的粿仔湯,原老闆的粿仔純粹是「粿漿」而且是手工製作,現在應該是有添加其它東西,而且看來是機器生產,原味盡失,且不負粿仔特殊的嚼勁與口感。 果然是巷子內的老基隆…連安一路巷子內的粿仔湯變了都知道,還有那個鼎邊剉,根本就是在騙觀光客的,難吃的要死,可惜我沒吃過好吃的版本,從長大後第一次吃就是難吃版的了…廟口的土司三明治上次去已經收起來囉…會不會也是賺夠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