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很久以前,我會納悶台灣有幾千幾十萬人,這些人不乏高級知識分子、社會知名人士,知識經驗皆不是黃毛小子。他們相信台灣有活佛?

後來,我才漸漸地明瞭、其實他跟我們都是一個樣,只是想要一名導師而已。
然後,這種念想猶如台灣的總統選舉,透過民主的方式選出一位台灣的領導者。引領台灣人向前走。

我們需要超級英雄,因此電影給我們超級英雄。

我們需要偶像崇拜,因此台灣誕生了好幾位活佛。

最後,我也明瞭了這件事情就只是市場供需法則而已。

台灣人需要總統等於台灣人需要活佛,這是偶像崇拜、這就是人性。




01白虎哥 wrote:
那你先成佛再拉我上去可不可?
我授權給你 只要你成佛 不管我當下如何
就是強制改變我的意念強制洗腦成佛
不知可不可行
東大叔

KCLin0423 wrote:
願,本來就是一種不...(恕刪)


聽他說每天做超過12小時,沒加班費的

>>
這只會製造更多慣老闆和經濟崩潰

千萬不要阿

kegabu wrote:
我也曾有這疑問.....(恕刪)


你相信六道輪迴嗎?
cman4434 wrote:
你相信六道輪迴嗎?...(恕刪)


我曾這樣想過
所謂的六道
只是社會階級(特別是婆羅門教)的抽象描述

例如,在婆羅門教裡
有些族群
活得像神一樣的快活
又有些族群
活得和牲畜一樣卑賤

這在古印度根本就是視為當然的社會階級意識

KCLin0423 wrote:

如果大家所見不同
那哪有 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之類的定義
因為大家都不同,如何能定義?...(恕刪)

禪坐感應幻象,即是“貪欲蓋”
禪坐想睡,即是“眠蓋”,不必強坐,應起來走動走動後再坐。那是身體一時
不適應的現象,因為感官的訊息沒了或少了,大腦就以為可以休息,
於是放出了要睡覺的訊號,自然就想睡。慢慢習慣了就好,習慣後進
入輕安的時間會加長,最後一坐六十小劫。 :D

當然若真的太想睡,或身體太疲勞時,是該照世尊所教的要躺下閉目
才好。

《長阿含》(T01n0001_p0075)〔〕稍加註解
┬┬┬┬┬┬┬┬┬┬┬┬┬┬┬┬┬┬┬┬┬┬┬┬┬┬┬┬┬┬
 『諸賢,若比丘在學地,欲〔上求安隱處〕(想進入穩定的輕
  安態)。未除五蓋。云何為五。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
  掉戲蓋.疑蓋。
 『彼〔學比丘〕(學習禪坐的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隱處,
  未滅五蓋,(則)於四念處不能精勤、於七覺意不能勤修。
  欲得上人法、(或想)賢聖智慧增盛、(或)求〔欲知、欲
  見〕者(天耳、天眼)。無有是處。』
┴┴┴┴┴┴┴┴┴┴┴┴┴┴┴┴┴┴┴┴┴┴┴┴┴┴┴┴┴┴

上句中的四念處、七覺支是同學們所熟知的,就不用多說了。五蓋是
禪坐過程中“一定且必須”會遇到的問題,這通常和宿習(業障)有
關,要克服後自然會通達上人法。

宿習會反應在五蓋上,輕重不一,或有一有二,或全有,各人情況不
一。[蓋]就是遮止,阻止行者更進一步的事件:

一、貪欲蓋出現時行者會更加多妄想,各種怪異影象出現,有時會有
  入魔現象出現。對治法是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宿習為阿修羅性
  者易有。

二、瞋恚蓋出現時,越打坐越煩,就像須菩提對風吹草動都很煩一樣,
  輕微的事情就影響情緒。對治法是用體諒慈心察於起嗔的事物。
  宿習為惡龍性者易有。

三、睡眠蓋即是無法保持輕安。一直想睡。對治法是起來走動作作柔
  軟操之類的。宿習為善龍、天界者易有。

四、掉戲蓋,又名掉悔蓋,無意識下的行為,例如打坐時一直流淚想
  哭、不停打嗝、乾嘔,或者感覺孤獨、寂寞、心思亂想無法集中
  精神於保持輕安態。對治法則想一些輕鬆快樂的事來引導入坐時
  的思緒。宿習餓鬼和地獄性者易有。

五、疑蓋則是對自己的狀態產生懷疑“我現在這個狀態是正確的嗎?”
  這個要有禪坐的指導者指導或者找查經典比對。宿習畜生性者易
  有這種情形。

這五蓋本來只指禪定而言,後來被論者廣說為日常生活的各種行為,
成了眾生不得解脫的原因之一。

宿習性是指對那種特性的情緒較為敏感,不是指前世,同學不要弄錯
了,可以把宿習性看作是“弱點”加以克服即能進入佳境

https://www.ptt.cc/man/Buddhism/D106/D52C/D1DA/M.1301733879.A.6E0.html

vu84vu wrote:
同理,信耶穌得永生...(恕刪)


尊重您的看法,只不過後學不願為奴,彌陀淨土非永生,神的慢心等問題,方便說好像太方便了...,至少,阿彌陀佛不會使出大洪水除掉冥頑眾生,哈...,祝福您喔!
01白虎哥 wrote:
安啦 原則上偶是支持原始佛法的

只是對於有些很扯的文章或故事 還是要站出來吐槽一下...(恕刪)

大乘的傳說,她和淨飯王結婚後20年沒有生育。然後有一天,摩訶夫人夢見一頭白象進入她的左肋,從而懷孕。她在懷胎十月後,按照當時的習俗回娘家待產,在四月的第八天於藍毗尼園停留。在園中她舉手攀一根樹枝(無憂樹,或娑羅樹)休息的時候,釋迦牟尼即從她的右肋而出。

這個生物學過
無性生殖耶
KCLin0423 wrote:
應一聲來看看?
不要老是打高空,入世做一些實在的事,用自身的力完成自身所發的願
佛菩薩境界不可思議

要用高空來形容也是可以

KCLin0423 wrote:
如果大家所見不同
那哪有 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之類的定義
那是每個人著相魔障不同

四禪定當然有他們的定義

簡單說,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四禪滅盡定
kegabu wrote:
佛菩薩境界不可思議...(恕刪)

《雜阿含經》第47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無常故諸受皆苦、漸次寂滅故諸受皆苦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

諸受漸次寂滅佛告阿難:「初禪①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②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③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④正受時,出入息寂滅⑤;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⑥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諸行漸次止息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⑦;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

阿難白佛:「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宋、元、明三本無「故」字。

ⓑ 宋、元、明三本無「想」字。

[註解]
① 初禪: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覺與觀兩者皆有,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② 第二禪:離於覺與觀,內心止靜、專注,覺與觀兩者皆無,由定而生起喜與樂,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③ 第三禪: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安住於這聖者所說的捨中,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④ 第四禪: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了,沒有苦也沒有樂,只有因捨而生的純淨之念,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⑤ 出入息寂滅:呼吸停止了。

⑥ 想受滅正受:滅了想陰、受陰的禪定境界。是解脫的聖者才能證得的定。又譯為「滅盡定」、「滅受想定」。

⑦ 出入息止息:呼吸停止了。

台大獅子吼佛學站『雜阿含經』全套
kegabu wrote:
.佛菩薩境界不可思議

要用高空來形容也是可以.(恕刪)


什麼不可思議
簡單言之
就是眼高手低而已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