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kebat wrote:看來你都沒在看新聞~~!已經造成花蓮果菜市場運輸成本的倍增~~! 有些人還是狀況外吧!不過記者也挺偷懶的,這時候該找組人去拍拍南迴現在的情況。物流或是發貨地點在北桃,大概已經挫著等。最慘的在宜蘭或花蓮交宜蘭的的中大盤商,繞這麼一大圈,加上來回一起算就不會是省那一小時的問題了。油錢,工時,車子的耗損是跟著路程遠近而提升的。
微醺鸚鵡 wrote:"蘇花改"應該就是之前講的"蘇花替",透過隧道等截彎取直的手段改建公路 北迴鐵路蓋好這麼久,好像沒聽過因為地震坍方而損壞,所以以隧道方式改建應該是有道理的.不過,反對的人是不會管甚麼工法的,
民生物資多由中南部生產,改走南迴只是苦了北部盤商,樂了南部盤商,對物價影響沒這麼大啦!至於進口物資,花蓮港不就可以直接上岸,有啥影響?目前真正有影響得應該是南迴公路的流量夠不夠,這是我目前最擔心的事,因為這才是真的會影響到小弟家的物資運補的重大因素。
Hope`& wish wrote:所以你也沒走過國道六...(恕刪) 國六對不起沒上過中橫最近走的是產業道路這議題我覺得不是建不建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管理單位因為是風災強制管制人車出入危險路段而已話說回來放颱風假人呆在家中就安全了嗎
看見今天水果報所寫的蘇花改將會採用長短隧道方式...不令人意外,但是令人不安這樣的選擇是快速可以處理目前的問題點但是安全與否令人憂心且花了近半條新高速道路的錢蓋一條新路加維修舊路變成有兩條路與花一半的錢去做隧道修整半條路加維修舊路成一條路哪個會輔合經濟效益???我是偏向不贊成做長隧道的,我認為做長隧道才是環境的終結者因為會大量的將山林所蘊含的地下水給傾洩掉這樣之下,不單單僅會影響的動植物,連土壤地質地層都會影響光北宜高在施作時,抽水量是以每小時機萬加侖的方式抽水(印象中的數據,不是確確的數據)要下多少年的雨才能恢復,在這期間所滅絕的物種能否恢復???及期間和後續的觀測是否確實???長隧道的逃生設計可否確實實用,是否有可以確實管控隧道的應變能力...太多變數了我們學工程的都抱持著人定勝天的信念,只是在這之前須有確實的探勘,近代的史實氣候資料,人文地方的需求,環境變化的掌控,工程施做的能力.....等,做為考量的依據來做設計的考量而不是愚昧的埋頭苦幹以前的教授常教我們一句話"當你們有權有能的時候要記得"不要拿人民血汗錢所繳的稅金來做自己的實驗,成就自身的名聲"可悲的是並不是每位教授都會如此,所以以現在官員的素質,這才是最令人憂心的且說句難聽的,這次的問題人禍佔了大部分,為何已知宜蘭下雨量破千,蘇澳也近千了,竟然不去限制蘇花的通行且蘇花公路是否有做確實的山壁監控系統及管制的措施,...........一堆人在模糊焦點,推卸責任要是有良好的監控管制轉乘系統,會有這樣的傷亡嗎???這是花最少錢也是立即可行也是需要馬上施行的方案吧這樣之下一樣有安全的路可以走所以才對這個政府完全沒有信心了這是我個人的淺見,請各位黨工不可以抄襲拿去當政見口號喔
白劍鈴馬 wrote:其實小弟一直認為海運是目前最快最可行的方案,所花費的金額與時間與最少跟最快, 我也思考過海運的替代性,但用來解決「蘇花段」的運輸問題,是有很多問題的。海上運輸與海上觀光,是兩個層次面向。1. 海港即使從南方澳到花蓮港,那周邊交通、場站的加強就是一個大問題。2. 造船與經營造船是比蓋條高難度的工程快多了(快則兩年,慢則看船廠進度)但如果是變數很多的航班呢?誰來作?幾條船?使用那幾個碼頭?海象、天候不佳,影響的因素一定很多重要的是誰來經營管理這條不一定便利的航線。3.一大堆沒寫進去的困難等公路運輸的Door to door的模式,有其不能替代性與便利性。如果海上能解決,雪隧和國六早不用建,基隆用船班到南方澳早就動了。
race6061 wrote:新聞不是已經寫吳魁說拼105年通車所以蓋蘇花改(高?)(替?) 應該是勢在必行了吧~ 今天新聞有撥交通部次長說預計 105年蘇花替完工結果記者問他說:環評還沒過阿?次長:相信這次事件後,環評委員會在做不一樣的思考~!呵呵~~!!一件意外~~就可以左右環評?宣示105年完工~!!但前提是年底前環評通過~!!若環評沒過~!!那就等著蘇花公路搶通後繼續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