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的先生莫要激動,小弟認為您有點以偏概全了。
抗日戰爭不是一場勢均力敵對手的戰爭,而是一個半殖民的農業國和一個基本實現近代化的工業國的較量,從國土和人口而言,中國是巨人,日本是矮子,可是從工業資料來說,日本是巨人,中國是矮子,雙方的工業生產力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軍隊的戰鬥力,首先要看士兵的素質,而士兵素質不外乎有士氣,訓練和團結性這幾點。撇開精神層面的東西不說,日本士兵的訓練,心理,以及軍隊中上下有別,層層負責的氛圍,要遠遠超過當時的中國軍隊,再加上日軍的武器裝備,後勤保障和指揮偵查管理的能力都超過中國,因此TOMMY先生的“一個日本兵能打兩三個中國兵已經相當客氣了”這個比例並不為過,縱觀抗戰中中日之間的各次大型戰役,中國每戰集結兵力幾乎都是3-4倍於日本,尚且勝少負多,不承認雙方的差距,是對流血犧牲保家衛國的先輩的不負責。
至於說中國戰場兵力是中7日1,小弟認為不能說的這麼絕對,戰爭開始之初到1938年初時,日軍在華(關內)兵力為50萬,中國全部兵力是200多萬,雙方1比4;1939年初武漢會戰結束後,日軍在華(關內)數量達到80多萬,中國300多萬,雙方還是1比4;等到歐洲戰場開打法國投降後,日本從1940年開始抽出在華兵力,到1941年日本開始準備南下時,日本在華兵力為60萬,這是從武漢會戰結束到日本投降時日軍在中國關內兵力的最低值,這時中國的總兵力(國+共)大概會達到日軍在華兵力的7倍;而等到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一敗再敗,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而大量調兵進入中國,在華日軍數量又迅速回升到接近100萬,而這時中國兵力(國+共)大概有500萬左右,雙方1比5.1945年日本投降時,關內日軍+北越共110萬日軍向中國投降就證明了這點。
至於說喜峰口肉搏戰,這真的不能作為常例來推斷的,29軍早就針對日軍的刺刀戰進行了訓練,並秘密組織了一個大刀隊,專門針對日本槍刺戰術訓練刀法,因為後來參加肉搏戰的大部分是訓練已久的大刀隊士兵,日本沒有料到有這麼一個隊伍,吃虧很正常。可不是所有的部隊都能這麼訓練,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肉搏的機會啊。此戰也沒有達到1比3的交換比,雙方的死傷大體上差不多,中方只是略有小勝而已。。。
tommy1223 wrote:
人家老兄說:一個日本...(恕刪)
日本軍隊的規模是因應戰事擴大及侵略需要逐步擴充的
開戰前並沒有如此龐大軍隊
500萬是大約整個二戰日本所動員的參戰總兵力而已
另外別小看義大利,義大利在二戰軍力武裝並不弱(只是軍人素質参差不齊和部隊厭戰而已)
不過總體而言日本應該還是在義大利之上
航母的部分日本是四面環海島國不是大陸國家
再加上對付中國不需要重裝甲部隊
犧牲建立陸上裝甲兵團而打造出強大的聯合艦隊
但是日方航母損管效率差
再加上日軍輕攻擊而輕防禦
其計劃往往類似於孤注一擲的豪賭風險過大
輸了往往損失慘重
而日軍的生產資源又跟不上這種戰損
所以持久戰下來必敗無疑
這也是山本當初無力阻止大本營向美國開戰後
極力欲使在戰爭初期消滅 或 重創美國海軍
在美國恢復戰力前逼使美方坐上談判桌達成有利日本的和談
所以才有珍珠港事變
飛機部分日方雖然生產機數高達萬架
但到後期常有發動機高空動力不足的問題(也就是同樣是2000匹馬力,美軍機高空尚有1600匹,日軍機可能下降
到1300匹)
以及為靈活輕便而輕視機體防禦和飛行員保護,像零戰被擊中常常不是空中解體 就是直接化為火球,甚至機體無重損而飛行員已被格斃在駕駛座,在美軍開發出靈活防護性能好的機體後,日軍飛行員生還率更像溜滑梯一樣大幅降低
後期型機種雖然已有像自封油箱,座艙防彈等配備,但數量遠不足需求,此時飛行員的素質也已大不如開戰初期
tommy1223 wrote:
俄軍忙得不可開交,美軍一開始保持中立,
而德軍在親納粹的蔣介石集團一開始幫了不少,譬如德式裝備等,但一樣被日軍打趴...
比較一開戰時日軍和國民黨軍的裝備,國民黨軍一點也不比日軍差!!
但沒有用,國民黨軍隊都是貪生怕死的人,上帝也幫不了....
如守南京的唐守智將軍等,日軍一打馬上關上城門"絡跑"
2個日本士兵可以攻佔一座城樓,
這也是後來國外學者或影片對於中國戰場著墨不多,頂多講日軍攻陷上海,南京等...
好像中國沒有戰爭似的,真是難為這些研究戰史的學者
您也真是客觀,我轉一個有關德製師的專門文章,因為長,我把重點用紅色點出來,以免您刻意忽視
中國至1937年7月抗戰爆發前,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計20個師,第三期10個師正在進行之中.實際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其接受德式裝備和德國顧問的訓練程度也各有不同,實際接受過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只有下述各師: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隊
武器裝備輕武器方面,德式師主要單兵武器是國造7.92毫米中正式或德製1924年式標準型毛瑟系列步槍,也就是K98k的前身.當然由於種種原因,在德式師裡還有其他各式型號的步槍,如漢陽造等. 德式师装备的轻机枪多是国造仿制捷克ZB26,也有少量的比利时和法国的轻机枪.但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最为出名的MG—34轻机枪却没有采购装备,中国也没有仿制生产.轻机枪装备数量基本能达到每班一挺的标准
重機槍多采用仿製馬克沁的二四式水冷式重機槍該槍是根據1934年由德國兵工署向中國免費提供的馬克沁重機槍全套製造圖紙生產的,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與德國陸軍裝備的1908式重機槍稍有不同,確切地說應是1909式外銷型號,採用250發帆布彈帶供彈.一般情況下,重機槍的裝備數量是每個步兵營建制裡設有一個重機槍連,共3個排6挺.這一配置標準只相當於德國陸軍標準步兵營的一半!
德式師裝備的手槍自然是名聞遐邇的駁殼槍,也叫盒子炮,快慢機或二十響,在很多電影和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的.其真正的名稱應是7.63毫米毛瑟M1932型半自動手槍,歐洲多稱為C96手炮.這種手槍在中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極高的評價,很多軍人莫不以得到一把駁殼槍為榮!當然,德式師裝備的毛瑟手槍可不同其他部隊裡由中國兵工廠,修械所甚至私人制槍作坊仿製的,全都是正宗從德國進口的原裝貨.
可惜中国由于技术和财力所限,连号称最现代化的德式师在此方面与现代化军队的差距都是非常悬殊的.德式部队中,除了教导总队拥有自己独立的直属重炮部队,其他各德式师都没有师属重炮部队,就以装备最好的第36,第87,第88师为例,也只有1个师属炮兵营而已(在最初的计划中应是1个辖3个营的炮兵团)外加战防炮连和高射炮连各1个.炮兵营下辖3个榴弹炮连,每连装备4门德制75毫米克虏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全营共12门,战防炮连装备4门德制37毫米Pak35战防炮,高射炮连装备6门20毫米高射炮(高射炮型号较多,主要有瑞士的奥力根(Oerlikon),丹麦的麦迪森(Madsen),德国莱茵公司瑞士子公司的索罗通(Solothurn)等).除了师属炮兵营外,每个步兵团还有迫击炮连和小炮连各1个,迫击炮连装备6门仿制法国81毫米布郎得(Brandt)迫击炮的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小炮连装备6门20毫米索罗通机关炮.
裝備不比日軍差,對,就算德製師沒有真正德國標準一半戰力,我還是認為同樣編制比日軍強很多
但是有一個最要緊的因素,人數!!
只有不到日軍八分之一的軍隊有那樣同等的裝備才是重點
用這樣的失衡比例,來判斷打了八年抗戰的國軍,實在有失公允
我看您才是意識形態作祟吧
別人說裝備,你就扯到貪生怕死
東海書生 wrote:
在下大陸人,剛來到貴...(恕刪)
您對喜峰口的事情,是正確的
日本就是吃了大刀隊的虧
我只是拿來反駁他一句,日軍上了刺刀,白刃戰一個能打中國兩三個
大刀隊是專門對付刺刀演練的,刺刀又何嘗不是接近戰時候演練的
說到底都是裝備問題,除去冷兵器時代,裝備戰很重要部分
沒有充分的訓練與裝備,國軍自然一團泥巴
我只是討厭那種借故就是國民黨爛,中國人爛的意識形態而已
不要誤會
我本身是台灣人
至於人數,五百名大刀隊只活了二十餘人
可是日軍方面死亡一千五百人,這是有紀錄的
傷亡比確實是三比一,要是加上日軍傷而未死會更高,有不對處請指教
此外,二十九軍不是蔣介石的部隊
他是馮玉祥訓練的,直到喜峰口前三年都還在跟國民黨系幹架
我舉這例根本不算替某黨說話
不過對軍隊數目,日軍數字這點
您佬忘了一點,當時偏日偽軍(白話一點就是降軍)為數很多,加上去,恐怕不是這樣算的了
還是歡迎您來參予討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