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Devin1927 wrote:
大大一直糾結於科學...(恕刪)


是有人包山包海扯科學的好嗎?

我只是把佛陀的思想當哲學
在哲學的觀點
我要說的是,真理必定不自悖,也就是不自相矛盾

佛陀的年代距離現代至少兩千年以上
而且,第一次集結根本沒有文字紀錄
其中,法師個人思想偽裝成佛陀思想是非常可能的

在有文字紀錄的中國,老子的身分仍有爭議,甚至六祖是不是不識字,六祖壇經是不是"不識字"的六祖所述,都有爭議
佛經非佛說,偽造成"如是所聞"是絕對可能的

所以,中心思想邏輯的自洽性很重要

如果,第一次集結只有阿含經
那麼,後來出現的經文,其思想與阿含經相悖者,又說是"如是所聞"
偽經的可能信很大
所以不要亂信

當然,法師可以有自己的思想
例如,六祖
但是,把自己的思想說成"如是所聞"
其用心可議

就算要信教,也要小心吧
Devin1927 wrote:
大大一直糾結於科學...(恕刪)


好問題!! 科學是一種信仰嗎? 不是, 科學要符合可驗證性, 牛頓第一定理由誰來實驗, 都可以得到相同結果; 但宗教不是, 單單一個淨土天堂, 上帝阿彌陀佛是各唱各的調, 各吹各的號, 無一是從!! 當執著心很重時, 就會產生排他性, 歷史上無數次的宗教戰爭不就是這麼來的嗎?
然而,阿彌陀經,內容講得很清楚

每天要做什麼事?

抵達諸佛各淨土

使用現代白話文語詞

上帝的天堂也是會抵達

玉皇上帝的天庭也是會抵達

喔,最重點,釋迦牟尼淨土也是會抵達

抵達做什麼事?

學各家的智慧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cman4434 wrote:
好問題!! 科學是一...(恕刪)


大大佛經看了那麼多了………

科學應該是唯物之下的吧?

只在唯物中…?

心、形而上的……,無法碰觸的……

那種無形的……,是個人體驗的……

說出來……別人也不相信……吧?



戰爭

都是因為經濟(土地)利益與政治權利……(貪瞋癡?)

宗教只是藉口罷了吧?…………
我尊重與尊敬各個學術領域、思想、宗教...等,
不管是科學、孔孟、老莊、回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
不會去批判哪個噁心,哪個圾垃,哪個對,哪個錯,哪個真,哪個偽...

什麼是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
心要像太陽月亮一樣,普皆照耀,平等對待大地的一切,
太陽與月亮不會去批判,也不會去分別,
太陽與月亮就是盡他們的本分,如此而已。


蘇東坡有一首詩: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從九江登盧山,
沿途領會溪聲山色都在對他說法,
因而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感悟詩。

心是佛(福慧圓滿),看啥都具佛性,心不平,看到的是啥?
vu84vu wrote:
我尊重與尊敬各個學...(恕刪)


是嘛
那你尊重科學嗎
那你尊重物理學嗎
那你尊重量子力學嗎?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5706153&p=4
至少我在陳述量子力學時,可以受到學過量子力學的人認同

你願意修正你的錯誤嗎?
還是你認為你的量子力學觀點根本沒錯
那你要不要開一板 "簡介量子力學" 給大家看看


我覺得,你真得不斷引用蘇東坡的文來反省你自己呀!
Devin1927 wrote:
大大佛經看了那麼多...(恕刪)


科學並非完全唯物論, 心理學也是門科學, 例如GOOGLE公司裏養了不少心理學家, 專門在研究人類心理對生理造成的影響, 如此才能正確掌握民眾心態及消費習慣, 故科學並不是唯物論!!

舉個例子, 有個心理實驗, 當實驗人員拿了一張100美元鈔票在男人前面晃, 跟他說可以馬上拿走或留在我這兒一年後生息50美元, 就是可以拿走150美元, 結果大部份男人都選擇存下來賺利息; 當實驗人員再拿一張美女照片放在桌上, 一樣的實驗, 拿走現金100美元的人變多了, 為什麼? 因為男人看到美女照片, 引發了生理需求(求偶繁殖需求), 男人內心就升起了要拿走現鈔100美元回去養家活口的慾望, 有趣吧!! 這也是科學, 因為多次實驗結果都一樣!!
vu84vu wrote:
心是佛(福慧圓滿),看啥都具佛性,心不平,看到的是啥?
...(恕刪)

不對
悉達多說
看到是感官領受的受
受患轉識患
自己覺得是某某某

照您說
心是佛的話,心是識
識患有轉受患嗎
所以是無常
無常,苦,空,無我
佛門是空門,什麼都沒有

心是佛,看啥都是空性

心不平是識患
識患(心感覺)轉受患(看到)
也是無常,苦,空,無我
依法不依人,法能證。


佛法流傳經過歷代與不同的地域,也產生非常多的見解與流派,


這與佛法三轉法輪所講過的經典分了義與不了義有關。




我引用一段達賴法王的一段話:



在二轉法輪時,佛于王舍城外靈鷲山宣讀《般若波羅密多經》。


二轉法輪應該視為佛擴大開釋初轉法輪的主題。


譬如,佛在二轉法輪時所開示的苦諦,不僅把苦當作苦而已,更把苦視為自己和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苦,因此內容就廣泛多了。

當他的解釋集諦時,苦的原因就不只是煩惱而已,還包括煩惱所遺留下來的微細習氣,因此解釋就比初轉法輪深入。


滅諦的解釋也是比以前深入。

在初轉法輪時,滅諦只是被提到而已,但佛在《般若波羅密多經》中,則詳細解釋滅諦的性相和特色。

他描述滅苦之道,以及滅的真正狀態是什麼。



道諦在《般若波羅密多經》中也有比較深入的說明。

佛所宣說的殊勝道,包括空性的體證和廣度一切有情的菩提大悲心。

因為佛在二轉法輪中強調悲智雙運,可以說是初轉法輪的進一步開展。



雖然四聖諦在二轉法輪中有比較深入的說明,但並不是因為有新的觀點未曾在初轉法輪中提及。

這有如許多主題,非佛教系統曾經給予詮譯而佛教則否,並不表示其他系統比佛教來得深入。

初轉法輪未曾說明的四聖諦苦幹特色,二轉法輪都加以說明和發展,卻不違反初轉法輪所描述的佛道架構。

因此,二轉法輪的說明比初轉法輪深入。



然而,我們確實也發現二轉法輪有某些教法與初轉法輪相矛盾。

因此,大乘提到經典有二大類,第一類可以直接從文字表面意義去解釋,第二類必須深入探討。

根據大乘佛教的四依,經典可以分成了義經和不了義經。



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這可以從佛陀的話得到證明,他說“比丘善知識,不要只是因為尊敬我而接受我的話,應先中以分析和嚴格檢驗。



在二轉法輪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佛陀進一步說明滅諦,尤其詳細解說空性。



因此,大乘以二個層次詮釋這些經典:

一、字面意義,亦即空性的呈現。

二、隱藏意義,亦即道次第的潛在解釋。
我來提提個人見解。

談科學是非常好的,科學抱持著懷疑精神,講求研究方法與證據。較新的科學理論基於新的研究方法與新發現的證據,會不斷修正舊的科學理論,科學會愈來愈好。

我一直認為科學與宗教會漸漸走到一起,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完全融合,在這個過程人類整體獲得提升,人類的世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還需要一段很長遠的路,需要更多更新的科學研究方法來重新驗證既有的宗教理論體系。

http://theconversation.com/could-consciousness-all-come-down-to-the-way-things-vibrate-103070

稍微在網路上找一篇意識科學的文章,用英文去找的通常可以找到許多相關訊息。這篇文章基本在講意識的生成與共振的關係,(sorry 我理工知識比較差……也許有理解錯誤)。除了看人類,也看動物的。文中舉了些例子是自然界存在有共振協同的現象。

我們的神經系統是以生物電訊號傳遞訊息,在大腦有腦波。先假設有外力能夠介入或干擾相關的生物電訊號,理論上就能讓生物體產生不同的感官體驗(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這個外力針對某甲,那就會產生只有某甲才有的個人體驗。或者不談外力,靠自己修行,大家應該多少都聽過靜坐能夠改變腦波。佛教是念經、念佛號、念佛教咒語,天主基督教禱告,神道教則念天神或咒語等,我認為形式上都是相同的,都是透過聲音的頻率去相應各宗教的上層生命,在粗感官無感的情況下、一點一滴在分子或更微細的層面與宗教上層生命產生共振。照著宗教的方式作,個體的生物電訊號系統就慢慢發生變化,佛教會說愈來愈清淨,各宗教就是去相應它的神明。當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宗教體驗,因為個體條件不同。從來不去嘗試宗教原則上就不會產生宗教體驗,這不是滿科學的嗎?

意識科學在西方已經是一個主要的研究課題。比較有空的時候大家看看Society for Neuroscience的網站,我也去看,是全世界最大的科學社群之一。 現在它首頁有個標語是“Science knows no borders", 發人深省。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