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tudio wrote:
我是西安人,看到你提到的那位教授的研究我有點好奇,唐朝的國都是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一带,我一直覺得當時的人們應該說的是‘秦音’吧...(恕刪)
我再查了一下資料,
我的記憶多少有些錯誤,但是基本上和查的資料相符。
嚴格說來唐代講的話應該是河洛語,
大致閩語演變是如此:
商語--商漢語--河洛語--閩南語---台灣話,
在河洛語的時候,到各地方和方言結合後都有演變,
比如說廣東話,客家話,特色是發音都有7/8/9種,
陜西話不知有幾聲發音?照此資料看來,應該也有七八聲吧!
不像國語(北京話)只有四聲發音。
先節錄部份:
河圖、洛書是《易經》數術的符號,閩南語、台語都稱為“河洛話”﹙福佬話、泉漳話、福建話﹚,
河洛話是否指的就是河圖、洛書流行地區﹙或是河南洛陽,或河、洛流域﹚的古語.....
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
閩南語與日語關係:(維基簡體版查閩南語所得)
由於閩南語保留了不少古音,而日語的漢字讀音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時從中國傳入,所以有不少漢字兩者的發音很像。例如「世界」一詞,閩南語唸sè-kài,日語唸セカイ(sekai),發音接近。
這是大陸網站查到的:
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8664216.html
中國佛學網(資料來源是中国西安西北大学佛教所)
唐朝國語與梵音咒語、河洛話
http://www.china2551.org/Article/tmwh/tmyj/200807/6836.html
下面是台灣網站,用詞有些許情緒,但內容差不多,
台灣話的由來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57.htm
其實資料很多,我也看過不同論點的文章,
只是我的母語是閩南語,所以特別記得的都是和閩南話相關的資料了。
試想很難有像這樣的文章能夠匯集臺灣大陸和香港澳門人士的言論
本人85年香港生人,后隨家人轉戰大陸,現居住北京。
內地(事實上,我更加愿意稱之為內地而非大陸)的城市去過很多,可惜臺灣卻始終沒有涉足,沒有機會和時間。
06年險些成行,卻因緊急的情況PASS掉了。
但是如今的時代,了解對方會很便捷。我來講一講我的看法。
論故鄉,香港不算,故鄉在安徽。眾所周知的原因,早年家族移民港島。所以,家庭的長輩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長輩亦認同英治帶來的社會文明,更認同自己的身份。我這樣的狀況在港島也不多見。
移居北京前,大腦少有臺灣的概念。這一點與內地的憤青不同,內地生人的同齡人大多從小接受“寶島臺灣”的教育(有內地朋友闡述了這樣的事實)。
家庭的原因導致我也變成了半個內地人,接受內地文化教育社會多方面的影響。因此,結合我的經歷,我想我的看法也許會成為版大的一種參考。
從客觀角度講,內地對臺灣的報道相對臺灣對內地的新聞報道要客觀很多。從網路和臺灣朋友那里了解到臺灣對大陸的報道多為負面,少有正面。正如同01很多人談到內地,多會產生“沒水準”“黑心”“阿*仔”這樣的關鍵詞。大陸報道臺灣,角度很規矩,不論臺灣的民生民主或者藍綠分庭抗禮,大陸媒體均會做出客觀評論。當然,唯一的批判切入點是“臺獨”。娛樂的相關報道,完全不會沾染政治色彩。
前文提到過,我有臺灣朋友,確切講是兩個臺北人。我對臺灣的了解多來源于他們。其中一個男生算是少有的青年深藍,奧運會前來過北京,臨行前在gtalk上講“想到即將見到自己國家的首都,會超興奮”。臺北恐怕被他pass掉了。另外一個女生不喜歡討論政治,藍綠均不討她喜歡,聲音超嗲,喜歡。
有機會還是會去臺灣。
至于臺灣更細節的方面,沒有去過,不敢妄加評價。
(自刪敏感部分)
回復中有大大講很多港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樣的人存在,認同感無法強求;每年在昂船洲觀看駐港部隊的老少超多的,場面超火,從這一點能一窺“很多”一詞有些不恰當。
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感到中國的潛力巨大。即便有感到北京的現代程度和文明程度依舊不如港島,但是畢竟是同根同種,文明也沒有國界,我想大陸某些方面的落后會逐漸消退。臺灣人看大陸我希望能夠更加客觀,拋開偏見在客觀的角度才能去理解對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無法強求,這方面的民主,香港恐怕比臺灣優(不認同請無視)
另外,這邊沒有很多臺灣人想像得那么糟糕,相反,一些方面有更優秀。
(自刪敏感部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