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齣戲是眷村中發生的故事,但其中有許多的時代回憶和純樸民風(騎腳踏車、做家庭代工、六燈獎...)是不分族群的。那個時代經濟上雖不寬裕但有向上進取的氣氛,大家普遍相信只要努力未來會更好。有人喜歡現代偶像,也有人愛回味一下復古小品。這些面相都很正常,不需從族群的眼光來看,說什麼特殊族群,否則客家戲、原住民等的戲是不是也難引起閩南大眾的共鳴?
蛙鳴之地 wrote:沒辦法...版面上一...(恕刪) 話不是這樣說的吧!!!!這部戲小弟也看過幾次,說真的是提不起興趣.原因很簡單.小弟並不是眷春子弟.雖然也是六年級但是眷村的生活跟我是兩個不同的世界.看了這部戲也只是當它是部戲.很難引起共鳴而已...純粹是生活環境差異....這跟所謂喜不喜看董事長跟總裁有關係嗎??硬要說有的話...充其量就是使共通的語言而已!!!沒有必要這樣不分青紅皂白的替我們不喜歡這部戲的人貼上標籤吧??!!
Luke Hsu wrote:整齣戲是眷村中發生的...(恕刪) 眷村的生活跟一般農村的差很多喔你去看大愛的戲劇有些是介紹農村有的是真的窮到快被鬼抓去眷村的在怎樣都有政府在後面做後面的依靠生活的刻苦真的不是生活在眷村的人可以想像所以真的無法跟著共鳴像我爸媽也就因此比較喜歡看大愛的因為這就是台灣早期生活的真實寫照
現在難得有一部戲,裡頭的插曲都是小弟熟悉、朗朗上口的....(年齡....)話說,這部戲裡除了演高中生的幾位演員,實在......太糙老以外,倒也沒啥可以挑的,畢竟現在可以看的下去的連續劇,除了大愛台外,就是這一部了.......
小時候住的地方是,不是眷村,但很像眷村政府空地,沒錢的人就來借地為王,蓋個房子就變自己家了本省外省都有,不過本省居多裡面很多場景跟劇中也很像,看起來真的充滿回憶以前那種感覺真的很有人情味,巷子頭到巷子尾隔壁巷到隔壁的隔壁的隔壁巷大家小朋友都認識不像現在,隔壁鄰居只知道他貴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