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道的歷史
為何叫做三線道, 因為兩邊的安全島把道路分割成三條線.
當時有四條三線道. 都是因為台北城拆下來的馬路做成.
拆掉是正確的決定, 否則現在台北市交通會更混亂.
台北城當時是依照七星山建築,
後來日本人把台北城拆掉, 蓋成總督府(現在總統府),
台北監獄 (現在愛國東路金山南路的東邊一塊區域)
以及永久軍營 (現在的台灣民主廣場).
日本人只拆掉西門(寶成門), 因為阻礙交通.
東門 (景福門), 南門 (麗正門), 小南門 (重熙門), 北門 (承恩門) 都保留.
東三線道跟南三線道有保留,
日本時代的月夜愁一首歌, 就是在暗諷日本統治時代的三線道而來.
不過好像後來被改編成日本軍歌.
西三線道被改建成中華商場.
值得注意的是, 台北郵局的地點在北門附近,
舊的台北火車站在館前路跟重慶北路中間的區塊, 雙子星大樓預定地,
很符合日本車站旁邊一定有大郵局的情形.
台灣的三線道幾乎都被破壞乾淨了,
例如羅斯福路以前有安全島, 現在沒了,
高雄市的中正路中山路, 博愛路也是, 被拆掉了.
台北最早的住民, 是以淡水河做貿易起家的.
通常聚落的產生是先有河才有聚落,
所以台北的發展是以淡水河為中心, 慢慢向兩旁擴展.
所以有一張古台北的地圖, 瑠公圳以東的地方都是荒地,
現在的信義計畫區是當年日本軍隊的兵工廠,
沒錯, 整個計畫區就是當年整個工廠.
以前的幹道是延平南北路跟南昌路,
所以小南門, 北門, 南門會開在那邊.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