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台灣鐵道史

mingchao_liu wrote:
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在將近100年後,2007年第二條縱貫鐵路通車--高速鐵路

我喜歡這個說法
wrote wrote wrote:
dearjohn wrote:
目前的鐵道是 1908 年完成, 縱貫鐵路,
從基隆到高雄港. 沒有經過台中.


dearjohn wrote:
後來於 1918 年完成花東線, 採用五分軌, 不過月台空間保留升級給七分軌.
舊山線於 1920 年代左右完工.
舊山線又叫做台中線.


剛好講反了,1908年是縱貫線全通的年份,當時的縱貫線是經過台中的,也就是目前所謂的山線。

因為山線坡度過大,總督府鐵道部又在竹南彰化間沿海岸興建一條鐵路,通稱為海線,於1922年通車。

請見"臺灣鐵路路線建造史"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 《川端康成‧雪國》

咪咪與貓貓 wrote:
以至時速不超過五公里,比步行還慢,可說是毫無實用價值!

這樣很有趣耶!
應該只是實驗性質的吧!
感覺像蒸氣機發明不久或是萊特兄弟的飛機只飛幾百公尺一樣!
嗯~甲殼素可以排泄掉嗎?

dearjohn wrote:
舊山線於 1920 年代左右完工.
舊山線又叫做台中線.


舊山線指的是1998/9/23前的三義~后里這段鐵道,不是整個台中線。
這段路線因為坡度達到千分之二十五,影響行車速度還有沒法開貨列。
再加上三義到泰安這段除了勝興車站還有167號誌站兩處可以會車外,其他都是單線,
嚴重影響列車運量,成為南北往來的瓶頸點。
所以才會修築新山線,用高架與隧道方式連接三義跟后里。
原本勝興還有泰安站就併成新泰安站。

我支持 dearjohn 開討論串來討論這個主題

事實上,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建設都有延續性
從住在某個地區人民有現實的需要開始,到歷經規劃、施工、完成、後續的使用,往往會歷經數十年以上的時間
而在這數十年之間,也許政權已經換過好幾個了
事後我們在討論這段歷史時
把其中一個政權抹去不討論,或是過於強調某一個政權的功績,就會有失公允

當然
dearjohn 提出了他的歷史觀點,這個觀點也許還不夠完備,但仍無損於其顯現言論自由的價值
其他的網友若是有不同的觀點,也可以去搜集資料來反駁他
而在這正反意見交流中
我們就可以對台灣的鐵路史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所以我支持 dearjohn 絕對有充分的言論自由

而就日本人在台灣的建設的影響
我的想法是
討論日本人在台灣是否有建設,這是第一個層次的問題
討論日本人在台灣建設之目的,到底是為了殖民、或是為了戰爭掠奪…等,這是第二個層次的問題
討論日本人的該建設有何影響,這是第三個層次的問題
討論時不必混淆在一起
比如說
某個日據時代的建設,其到現在對我們的生活仍有貢獻,這個客觀上的事實,我們應該加以承認
但也許日本人當時在建設時,也只考量到日本殖民政權的利益,這個主觀上的心態,我們也不應忽略
而在研究之後
對於該建設在歷史面向、現代生活面向…等諸多面向,我們就可以分別給予不同的評價
換言之
即使是對於同一個日據時期的建設,因為切入研究角度的不同,我們也應該承認其會存在著不同的評價
所以
也不需要一看到 dearjohn 提到日本人在台的建設,就一直覺得很不自在
去找一些不同的資料來跟他切磋切磋一下就好了

最後我還是要指正一下
在劉銘傳時期
台灣鐵路是有使用蒸氣機車頭的,那就是「騰雲號」,是德國原裝的,行駛於當時的基隆—大稻埕間的鐵路
謹提供維基百科的連結讓大家看一下「騰雲號」囉

維基百科:騰雲號
Orion wrote:
舊山線指的是1998/9/23前的三義~后里這段鐵道,不是整個台中線。
這段路線因為坡度達到千分之二十五,影響行車速度還有沒法開貨列。
再加上三義到泰安這段除了勝興車站還有167號誌站兩處可以會車外,其他都是單線,
嚴重影響列車運量,成為南北往來的瓶頸點。
所以才會修築新山線,用高架與隧道方式連接三義跟后里。
原本勝興還有泰安站就併成新泰安站。
...(恕刪)


你的說法有點小暇疵,我補充一下

以前的舊山線是指竹南至彰化,但是現有的新山線也是竹南至彰化,只不過新山線把舊線瓶頸路段,重新設計改線,事實上60%舊山線跟新山線一樣,40%新舊線分開,大家會以為停用路線是指舊線,其實不然

會車問題,事實上台鐵每個車站都可以會車或待避,除了一些車站只有通過線之外,都可以來進行,不分單雙線
三義跟泰安這兩站也可以會車或待避,只不過勝興車站還有167號誌站兩處,比較有名而已
這是
DR3100柴聯自強號 wrote:
以前的舊山線是指竹南至彰化,但是現有的新山線也是竹南至彰化,只不過新山線把舊線瓶頸路段,重新設計改線,事實上60%舊山線跟新山線一樣,40%新舊線分開,大家會以為停用路線是指舊線,其實不然


我個人的認知,新舊山線是指1998/9/23前後的三義后里之間。
(當然早幾年廢棄的舊大甲溪橋改線也算新山線改善工程。)

只不過,我的疑問是,
DR3100柴聯自強號兄提到的"新山線"的定義是指哪個時間點之後?

我承認日據時代開通的台中線到現在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小改線,
例如舊隧道旁新闢隧道,舊橋旁蓋新橋。
只不過你說的新舊線有40%的不同,這倒是很讓小弟驚訝,
竹南到彰化的台中線有40%的改線(包含三義后里這段)。
40%的路線差異,已經是很大的改建工程了,
不知道有沒有地圖可以顯示兩者之間的差別?


DR3100柴聯自強號 wrote:
會車問題,事實上台鐵每個車站都可以會車或待避,除了一些車站只有通過線之外,都可以來進行,不分單雙線
三義跟泰安這兩站也可以會車或待避,只不過勝興車站還有167號誌站兩處,比較有名而已


Orion wrote:
再加上三義到泰安這段除了勝興車站還有167號誌站兩處可以會車外,其他都是單線,
嚴重影響列車運量,成為南北往來的瓶頸點。


DR3100柴聯自強號兄提到的跟我提到的都一樣吧。
(三義跟泰安都可以會車待避,這我不用強調吧。)


To Be wrote:
我支持 dearjohn 開討論串來討論這個主題

事實上,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建設都有延續性
從住在某個地區人民有現實的需要開始,到歷經規劃、施工、完成、後續的使用,往往會歷經數十年以上的時間
而在這數十年之間,也許政權已經換過好幾個了
事後我們在討論這段歷史時
把其中一個政權抹去不討論,或是過於強調某一個政權的功績,就會有失公允


+1
完全同意

大家互相交流也不錯
To Be wrote:
我支持 dearjohn 開討論串來討論這個主題

事實上,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建設都有延續性
從住在某個地區人民有現實的需要開始,到歷經規劃、施工、完成、後續的使用,往往會歷經數十年以上的時間
而在這數十年之間,也許政權已經換過好幾個了
事後我們在討論這段歷史時
把其中一個政權抹去不討論,或是過於強調某一個政權的功績,就會有失公允

當然
dearjohn 提出了他的歷史觀點,這個觀點也許還不夠完備,但仍無損於其顯現言論自由的價值
其他的網友若是有不同的觀點,也可以去搜集資料來反駁他
而在這正反意見交流中
我們就可以對台灣的鐵路史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所以我支持 dearjohn 絕對有充分的言論自由


我也來+1

有趣又有意義的主題~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