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昆蟲與植物物種豐富,是世界生態寶庫無庸置疑,但在這寶庫之中卻也有許多我們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誇大,例如先前綠島朝日溫泉被稱為「世界三大海底溫泉」,這誇大之詞已被戳破,因為全球到處都有優質海底溫泉。而這次被戳破的錯誤觀念是:「淡水紅樹林是全世界紅樹林分布北界」。
「淡水紅樹林是全世界紅樹林分布北界,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筆仔純林。」這個觀念,從數十年前台灣國中小學的課本就這樣寫、這樣教,甚至直到現在,許多國中小自然試題中還是這樣考。
事實上,淡水位於北緯25度,然而在日本沖繩北方,九州鹿兒島縣所屬的「奄美大島」就有著將近70萬平方公尺的紅樹林原始林,甚至北緯30度、比淡水還要更往北2千里遠的「種子島」,也有著數十萬平方公尺的原生紅樹林分布,其中最大片的紅樹林沿著河口與海岸線分布長度達到兩公里。
全球紅樹林分佈最北界應該是日本九州,淡水竹圍紅樹林嚴格講起來,只能說是「台灣紅樹林分布最北界」。九州紅樹林已經經過許多研究機構前往考察並證實,然而直到現在,到網路上一搜尋,就可發現許多國中小的模擬考試題中,「紅樹林分布北界」的正確答案依舊被訂為「淡水竹圍」,連老師都搞錯。
此外,紅樹林全世界到處都有,特別菲律賓、馬來西亞、帛琉、印尼、奈及利亞、巴西、墨西哥等等熱帶國家,其紅樹林面積之廣,台灣想把淡水紅樹林稱之為「全世界最大的水筆仔純林」,可能也還需要多一點研究來證實。
近年來由於濕地保育觀念興起,全台也如火如荼保護紅樹林、歌頌紅樹林、甚至引進外來種復育或加種紅樹林。確實紅樹林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學術教育等等方面都有珍貴價值,但過多、甚至外來種的紅樹林,卻可能造成嚴重淤積、招潮蟹棲地消失、土壤酸化等反效果。要保護紅樹林,應該是保護現有已呈生態平衡狀態的紅樹林,才是比較好的保育方式,而非引進外來種或加種。
教育部讓我們學生超低分上大學就算了,可不要連最基本的全球生態常識都教錯。
轉自http://www.nownews.com/2008/09/09/153-2332169.htm
近來,媒體大肆報導炒熱紅樹林的消息,並有許多學術團體的參與,計畫在台南四草地區大量「復育」台灣數量稀少的紅樹林五梨跤。對於此一消息,我們覺得亦喜亦憂,喜的是大眾愈來愈重視溼地的保育工作,可使得生態保育觀念深植民心,憂的卻是媒體不斷報導鼓勵紅樹林的「復育」工作,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台灣海岸充斥著紅樹林,使海岸生態環境漸趨單一化,許多台灣本土原生的海濱植物、動物可能因而遭受滅絕的命運!
一九三二年日本學者工藤祐舜曾撰寫「福爾摩莎的紅樹林」一文,記載當時台灣主要的紅樹林棲地只有高雄灣、新豐、基隆三地,同時指出新豐的紅樹林大約是一八○○年自中國引進的,只有高雄灣、基隆的紅樹林可能是原生的,但如今這兩地的紅樹林早已滅絕;而目前全台灣擁有最大面積的淡水竹圍紅樹林地區,原先確實曾採集過幾株水筆仔標本,但一九三○年代日人高橋定衛調查淡水河口南北岸的海岸生物報告中,卻從未提及紅樹林的存在,中興大學教授陳明義等也曾為文指出,竹圍的紅樹林可能是光復之後栽植的;世界招潮蟹大師克倫博士在一九六三年前來淡水尋找台灣特有種招潮蟹的蹤跡,發現一九三○年曾有大量台灣招潮蟹的棲息地早已被整片的水筆仔覆蓋掩沒。因此,夏威夷大學的韋倫敦博士在一九八八年就為文指出,台灣目前完全沒有天然的紅樹林,所有台灣的紅樹林都是人為栽植或是人為擴張的。
栽植或是擴張紅樹林的不良後果散見於一些學術報告,包括特殊本土物種的消失、底棲無脊椎動物棲息地的減小、鳥類覓食場所的縮減等等,然而均常為人所忽略。在「林業試驗所百週年慶論文集」的綜合討論中,就有學者提出滿是木麻黃的台灣海岸 (包括蘭嶼、綠島) 對當地原生動植物的影響,單一的木麻黃林相使得這些地區的物種多樣性遭受嚴重的破壞,這是不了解生態的後遺症之一。其實,在海岸任意栽植紅樹林也可能重蹈覆轍,步上木麻黃的後塵。愛好大自然以及研究生態的人如果到高山湖泊驟見錦鯉會破口大罵的話,那麼他們也應該反對紅樹林的到處種植,這與到處放生的心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要去改變一塊已經穩定的生態棲地時,應該先去考量這種改變對於當地非紅樹林相關生物的影響程度,並非一定要在每一塊溼地上都種大片的紅樹林,才算是保育工作的成功,人類並無權任意變更原先已經穩定的生態環境!更有甚者,一些不可能變更為紅樹林棲地的地區,在花了大筆金錢勞師動眾之下,強制栽種了成千上萬株的紅樹林,結果不但原本的棲地被破壞殆盡,紅樹林也因環境根本不合適而死亡或奄奄一息,成為一塊不倫不類且乏人問津的廢地。
從關懷弱勢的台灣海岸原生動植物、台灣海岸生態棲地的多樣性以及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念這些方面來著眼,在海岸種植紅樹林的舉動應該更為審慎,似乎不應加以鼓勵報導,使「栽植」紅樹林成為「復育」的代名詞,尤其媒體更應該扮演平衡報導的角色,以導正大眾的觀念。
(作者施習德為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轉自http://www.mbi.nsysu.edu.tw/~fiddler/crab/no_mang2.ht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