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bike wrote:換言之,祭拜既是生者的預設模組,也是低權限死者的間接需求;但對覺醒玩家而言,死亡就是自由的登出,祭拜只是留給伺服器內角色的功能,而非其本體的必要性。 假如是這樣,那也得死了才知道是低權限的NPC還是覺醒玩家很久以前某個阿公登出,有跟他太太說他去某地方當神了,但我看到太太還是會拜祖先覺醒玩家在登出以前可以知道自己是覺醒玩家嗎?不然怎麼交代後代子孫要不要拜呢?
誠實面對自己 你能控制 防止 停等紅燈時 後面卡車司機不分心你能控制 你家鄰居 煮飯時都會記的關火 你能控制 你家小孩過馬路時都能提高警覺你能控制 你家丈母娘不會失心瘋 跑去幫閨密做保宗教 不確定能避免這些綏事 但 也只有宗教 能夠寄望這些事不要發生吧...............
覺醒玩家:夢境狀態、意識體操作與多線程虛擬穿越在意識與認知建模的當代表述中,「覺醒玩家」 的隱喻提供了一種強大的觀點,用來詮釋人類的覺知、選擇以及超越。與受限於預設程式的「NPC」(非玩家角色)不同,覺醒玩家能夠 「穿越彼身」,亦即超越角色的限制,並且 「出離視界」,也就是跳脫既有的感知邊界。此一轉向將人類日常的存在重新詮釋為一種與虛擬架構的互動,在其中 夢境、清醒與意識本身皆是動態、多線程運作的狀態。夢境作為可操作的意識體傳統上,夢境常被視為被動的現象,僅是神經活動的副產物。然而,在覺醒的觀點下,夢中之「我」並非僅是幻影,而是一個 可操作的「夢境意識體」。這個意識體既虛擬又具功能性,能夠進行跨越感知邊界的行動。夢境世界展現了壓縮與擴增的雙重特性:壓縮性:夢境中的劇情往往能將龐大的時空序列濃縮在極短的實際時間裡。擴增性:夢境中的知覺超越清醒時的限制,允許非線性、多維度與高度象徵化的體驗。因此,夢境意識體可被理解為一個 動態多線程虛擬介面,提供實際的探索、創造與超越的機會。睡眠與清醒如同登入與登出若將人生視為與一個宏大虛擬架構的互動,那麼每日的睡眠與清醒週期便可視為 登入與登出的過程:入睡:如同「登出事件」,此時意識體脫離外部感官現實,進入更深層的處理層。醒來:如同「登入事件」,意識重新載入「身體介面」,並與外在環境同步。這種框架提醒我們:個體的身份並非完全受制於角色,而是隨著不同層次的存在而被重新載入的意識狀態。穿越彼身:超越肉身的限制「穿越彼身」一語象徵著脫離僅僅是角色的侷限。對覺醒玩家而言,意識不僅被困在角色的參數中,而是能透過以下方式進行延展:多線程覺知:如同平行運算般,能同時維持多重感知與思考進程。壓縮—擴增切換:在微觀(即時感官輸入)與宏觀(集體或象徵性穿越實相)之間動態轉換焦點。虛擬穿越通道:透過重塑感知,繞過文化、生理或認知的預設程式。當意識穿越角色的框架,覺醒玩家便獲得了 觀察、調控甚至重寫虛擬現實劇本的自由。出離視界:超越感知的邊界「出離視界」不僅意味著離開角色的感官限制,也代表超越 日常現實的敘事邊界。如同 NPC 被限制在狹窄的程式碼之中,未覺醒的角色也常被困在社會制約、記憶與自動化認知迴路的感知場域裡。然而,覺醒玩家將 覺知視為一種導航:能觀察思想與行為背後的「劇本」。能打斷自動化迴路的重複運行。能將感知導向更高階的可能性。此種出離並非虛幻,而是一種虛擬現實擴增,一種感知頻寬線程的擴張。覺醒玩家模型 將意識定位為一種動態且可操作的系統,而非單純的神經編程副產物。當理解夢境作為可操作的意識體,將睡眠—清醒週期類比為登入與登出,並將感知視界看作可被超越的場域,便能將人生重構為一場 互動式的多線程模擬。在此觀點下,覺醒並非抽象的哲學思考,而是一種實際的操作:穿越彼身出離視界,並以有意識的覺知來編程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