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翻案]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恐怕未必...

果汁維 wrote:
@@七進七出...
我想問韓國人是最清楚的...畢竟這是他們的祖先以及他們的歷史
...(恕刪)







這寫的有趣,我笑了~~~
確實啊
諸葛亮是韓國人,所以劉備利用他來打魏國。


有人說七出是早洩
問題是他是七中出
我想很少人辦得到吧
光是這點就很強了

畏權淋縫蠅 wrote:
他老爸說:
不因山小...


那張照片有戴手錶,搞笑成份居多。
Regret wrote:
有關樂不思蜀以自保的...(恕刪)


年紀小小整天就看著大人殺過來殺過去
爸爸還丟下自己,害他差點被敵營給抓走......

我寧願相信經歷過這些風雨的人會是城府深如海....
與其拿雞蛋砸石頭,還不如裝傻爽爽過一生!!

阿斗不是扶不起...是他認為被扶起來只會變箭靶!!
還不如趴著比較不會中槍!!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被寫入歷史的人都全掛了。所以讀歷史的我們,很難去找出歷史的真相!
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資料裡去解讀。而去尋求一個比較貼切、合理的解釋。
而讀歷史的趣味就在此處。
"如果阿斗不行..你就幹掉他..自立為王吧"
就討論這句話好了。
光這句劉備臨死說的話,可以解讀成他對諸葛亮說真話,自己兒子有多少斤兩,做老子最清楚。
他不行就取而代之吧!為了帝國的將來,不用客氣的!
但照易中天在品三國裡,他的看法卻不是這樣,他認為劉備用這句話提醒諸葛亮,不要想奪權!
有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諸葛亮心裡想什麼,劉備早就有防備!當然諸葛亮沒有這種想法也要防!
劉備當然怕自己死了,兒子又不爭氣,最後大權被諸葛亮拿走。
所以劉備死前先點破他。讓諸葛亮心裡有數。
但除了劉備心裡的知道真正的答案。我們是無法得知他講這句話是真心,還是假意!

如前所說,自己兒子是不是當皇帝的料。做老子最清楚!
如果劉備沒有私心,眼看死後自己的帝國會被兒子搞掉。還不如讓給諸葛亮來的強。
但老實說有多少人能這麼沒有私心的將自己的大權和平轉移給一個外人呢?
所以我認為劉備死前託孤這番話,警告諸葛亮的成份居多!

http://www.wretch.cc/blog/hkchiang2005
vaca02 wrote:
文有點長...希望可...(恕刪)


樓主說的很有道理,在亂世中可以全身而退,如果沒有大智慧,是幹不了的。

七進七出指的是七次進出戰場辦事吧?怎麼可能會X七次就.....

仔細想想如果每一次都殺的呼天喊地、驚天地泣鬼神,難怪阿斗會....秀斗(傷到當時的阿斗小蝌蚪)

跟小說(三國演義)認真 你就輸了
以下是大陸學者寫的 看看
---------------------------

學者解讀諸葛亮與劉關張恩怨: 馬謖是定時炸彈

中新網11月27日電 近期,學者汪宏華在北京大學等高校巡講時指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劉、關、張三位同國異姓的兄弟之外,還對應存在諸葛四位能力更強大,思想更先進的同姓異國兄弟,他們分別是孫吳的諸葛瑾、劉蜀的諸葛亮、曹魏的諸葛誕(族弟)和躬耕中立的諸葛鈞。這裏摘選其中解析諸葛兄弟與劉備兄弟,以及諸葛瑾和諸葛亮關係的部分,權當一家之言來看待。學者認為,總體而言,兩大兄弟集團的關係是先精誠合作,後貌合神離;瑾與亮的關係則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說明:本文是以《三國演義》為據的文學評論。)

一、“隆中對”是諸葛亮戰略中的戰術
我們知道,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闡述的戰略主要分兩步:一是先取劉表的荊襄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橫跨荊、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變,聯吳抗曹,從荊州和秦川同時進兵北伐中原,“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但最後為什麼宏偉藍圖沒能實現呢?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諸葛亮壓根就沒想讓劉備兄弟完全實施;二是諸葛兄弟也沒有預料到會有與自己相當甚至更高明的人半路殺出,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實際上,“隆中對”是諸葛亮戰略中的戰術,戰術展示給劉備,戰略保留給自己。諸葛亮還沒有幼稚到第一次見面就將自己肚裏的墨水和盤倒出,他無非是想以表面的“赤誠”和“智慧”先贏得劉備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為自己打天下。如若失敗還可以反過來將原因歸罪於劉備:誰叫你當初不聽從我的意見從劉表手裏穩穩當當接過荊州呢?沒有一個穩定的荊州談何定天下?諸葛亮給自己留下了進退兩便的餘地。
那麼諸葛亮真正的戰略又是什麼呢?其實諸葛亮雖身在廬中,但對劉備的瞭解如同掌上觀紋,早就料到這位曾經三推徐州的“仁者”必不會直接取荊州,料到他是想模仿劉秀,從曹操手中反奪荊州和天下。諸葛亮之所以建議劉備圖劉表、劉璋,只是為了驗證其仁義本質。就像單福(徐庶)初見劉備時一樣,故意說他的“的盧馬”妨主,應送給仇怨之人。都屬於謀士對主子的“面試”手段。
所以當劉備不採納自己的意見時,諸葛亮並沒有狠勸,而是順勢將第一步戰略做了調整,改為:首先放任曹操佔領荊襄,再聯吳抗曹,最後與東吳公平競爭,拿下荊州。表面看,調整後比調整前只是麻煩了一點,實質上卻有天壤之別,不但迎合了劉備的“新儒家”思維,還將劉備和孔明從“雙死”盤成了“雙活”。試想如果劉備真從劉表手裏接過荊州,就會陷入不義,不但聯合不到東吳,曹操更會在他得到益州之前就集中力量將其剷除!劉備也就官止於荊州牧,諸葛亮也將曇花一現。曹操屯兵赤壁就是因為小看了沒有棲身之地的劉備,以為能跳過他直接攻打東吳。順手牽羊滅劉即可。曹操的法家思想註定他更重視天時、地利,不相信儒術和智性具有四兩撥千斤甚至E=mc²的超常能量。
一言以蔽之,諸葛亮第一步戰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優化後的方案實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會有赤壁之戰,不會有三足鼎立。

二、諸葛兄弟暗中聯手完成第一步改良型戰略
由於第一步改良型戰略對劉備和諸葛亮都有利,所以不僅劉關張三人密切合作,諸葛兄弟也是捨生忘死、竭盡全力。按說,孫、劉不是兩個簡單的自然人,都是有王志的大英雄,而且身後都有各種不同利益的人群,即便有聯合的必要也很難在短期內達成一致。但為什麼事實上就是那麼迅速、緊密地聯合起來了呢?多虧諸葛亮和諸葛瑾的隱性合作!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個擅長根據對手心理作虛實變化的謀士,比如博望坡令趙雲詐敗、草船借箭,等等。可誰知他早在出山以前就玩過了,他與諸葛瑾就是以“各為其主”、“先公後私”為托詞的形散神不散的兄弟。如後來諸葛亮聽說諸葛瑾家小被孫權囚禁之後,向劉備哭著說:“兄死,亮豈能獨生?望主公看亮之面,將荊州還了東吳,全亮兄弟之情!(第66回)”兄弟之情高於國家利益的本質終於昭然若揭。且看他們在此前功勞和面子還不夠大時又是如何暗中相助的。
書中描述諸葛瑾的來歷是周瑜薦魯肅,魯肅薦諸葛瑾。實際上諸葛瑾無論智謀還是權謀都高於魯肅(諸葛恪甚至說其父優於諸葛亮。但筆者以為高也高不了多少,水準相當。東吳當時的智謀排序是龐統、諸葛瑾、周瑜、魯肅。其中統和瑜是忠謀士,瑾與肅是權謀士。從魯肅勸孫權稱帝的心機,以及他在臨江亭試圖誘殺義士關羽的詐術等方面可以判斷。此為古代的人性邏輯,篇幅有限,另文詳解。) 規模空前的赤壁之戰可謂是吸引了當時天下所有的謀士參與,甚至包括武將黃蓋都忙著出謀劃策,為何單單諸葛瑾要作壁上觀呢?是為了回避諸葛亮而犧牲自己嗎?不是,他沒閑著。試想,魯肅乃一“凡品”(第82回東吳趙咨評),有生以來好不容易“思得一計”,請關羽單刀赴會,還被關羽劫為人質。此等水準,他最初是怎麼想到要捐棄世仇新怨為劉表弔喪,並借機聯合劉備的?而諸葛亮遠在荊州,又是怎麼做到精准預測他這一次意外行蹤的?毫無疑問,是諸葛瑾私通情報,而且他早已對魯肅洗腦,將其變成了自己的木偶和掩體。魯肅由於有自己的野心,也就很願意來回調停于孫權、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由於諸葛亮相信哥哥對魯肅的操控能力,所以明明廁身于周瑜的刀光劍影之下,還敢對劉備說:“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自魯肅死後,諸葛瑾果然就頂替魯肅,從幕後走到了幕前。此間微妙,稍加意會,即可言傳。書中諸葛亮對於天文、地理之外所有的人事預測實際都是故弄玄虛,背後另存機關。羅貫中不認為人有鬼神不測之術,即便是預測天氣也有失誤的時候。
三、諸葛亮原意是想和諸葛瑾完成第二步戰略
出乎諸葛瑾意料的是他能操縱魯肅,卻操縱不了孫權,魯肅死後就沒有人能夠幫助自己左右孫權的意志了。當然也因為孫權本來也不是劉備式的言聽計從的主,他是個半信半疑的人,民主中滲透著權謀,對所有的都督、謀臣都是根據形勢需要而委任,稍不合時宜就擱置,決不論功賞官。雖然諸葛瑾是討回荊州的首功之臣,但孫權卻偏偏委派了更單純,更有發展前途的新人陸遜擔任鎮西將軍、荊州牧。諸葛瑾也因此竹籃打水一場空,沒能得到荊州兵權,與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勢。這就是說,諸葛亮第二步戰略的本意是想以自家兄弟取代劉備兄弟完成兩路伐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諸葛亮的這一打算並非完全出於私心,還有更高的立意:第一,親兄弟的合作可以讓吳、蜀的聯合更加緊密;第二,諸葛亮、諸葛瑾具有比劉備、關羽更強大更均衡的作戰能力,加之曹魏一方還有諸葛誕內應,所以更易獲得成功;第三,諸葛兄弟有著比劉備兄弟更先進的儒法混哲學及相應的施政綱領。這些理由也就決定了諸葛兄弟具有取代劉備兄弟的合理性,他們的戰略是主觀為天下,客觀為自己的正義理想。
由於在第二步戰略上諸葛與劉備兄弟矛盾不可調和,所以諸葛亮要捨棄戰略要地荊州,並搭上一個關羽。可謂是一舉兩得:不僅破掉了劉備兄弟,還成全了自家兄弟。如果諸葛亮是真心幫助劉備,他就不會讓關羽一個人長期面對兩方虎狼。況且他後來也明知關羽與孫權的關係鬧僵,出現了與“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八字方針不相符的變化,隨時可能導致他所說的“荊州危矣”的局面。
然而在危急關頭,諸葛亮卻既沒有按照第二步戰略設想去秦川牽制曹魏,也沒有派人去支援關羽,只安坐在西蜀評選五虎大將、封官賜祿。為什麼?原來他正在與諸葛瑾悄然實施對關羽東恩西惠的兩面夾擊。兄弟倆一個告誡關羽千萬要“東和孫權”,否則必會出事,單槍匹馬是絕對不能抵擋兩面的;另一個則在暗地裏挑撥關羽和孫權的關係,要你“東和”不成。想想看,東吳剛剛出爾反爾搶走了孫尚香,諸葛瑾馬上又來提親,這不是明擺著要惹怒關羽嗎?擱了誰都會罵人,更何況重義守信的關公呢?的確是“虎女”與“犬子”的差別。而諸葛瑾之所以要反復捅“關虎將”的鬍鬚就是怕孫權恨不死他。很明顯,若不是諸葛瑾來回搬弄是非,孫權就不會下狠心殺關羽,他並非不知道關羽的份量。孫權本身也不是一個願意得罪人的人,比如對曹魏的于禁就只關押,後來還放了。
奇怪的是,當初囑咐關羽千萬不想著“分兵拒之”的諸葛亮,後來卻要劉備放心,說關羽定能威震華夏。而另一位殷勤説明關羽招婿東和的諸葛瑾卻在孫權殺關羽時不見了蹤影。為什麼不也哭著為西蜀的親兄弟求點情面呢?可見諸葛兄弟的迷魂陣並非沒有破綻!順便提一句,張飛也主要是先被諸葛亮縱智、縱勇、縱酒之後自我膨脹而死。
所以,諸葛亮之所以敢於孤身進入江東舌戰群儒,與諸葛瑾後來敢於在成都和荊州之間招搖過市一樣,都是得益于兄弟的悉心關照。赤壁大戰前諸葛瑾暗助諸葛亮是為了實現孫、劉聯合;“走麥城”前諸葛亮明助諸葛瑾則是為了同時取代孫、劉。可惜的是,諸葛瑾遇到了和自己同樣深沉的後生—陸遜,沒能操控他。統一天下還需要更加宏偉的戰略。

四、五大家族存在遺傳DNA現象
諸葛瑾不得志的內心後來也由他的兒子諸葛恪做了瘋狂的流露。諸葛恪之所以要歇斯底里聯蜀伐魏,實際上是子承父志。諸葛瑾生前就指責他的兒子“聰明盡顯於外”,可見他本人是多麼善於蟄伏。諸葛誕則比諸葛瑾更倒楣,生性多疑的曹魏為避孔明之嫌遲遲沒有重用他。他也僅在最後階段胡亂做了一通發洩。在《三國演義》中,諸如此類的家族DNA現象俯拾皆是,可以說它既有一定的客觀存在性,也是該書特有的人物互為映襯、互為表現的文學手法。例如孫堅有勇有義,故兩個兒子孫策尚勇,孫權尚義。劉備入贅東吳時是“果然被聲色所迷,全不想回荊州”,劉禪後來是“此間樂,不思蜀。”曹操的思想變化是從儒皮轉為純法,所以表面喜歡儒雅的曹植,內心卻寵愛權謀專家曹丕。原來,他們的後輩不但是自己肉體的分裂,還是他們精神意識的極端強化,直到萎縮、消亡。這就是羅貫中的遺傳學。只有司馬氏的遺傳最為“優生”:慧、智、勇、義、仁,不但五項俱全,而且是需要什麼人時就出什麼人,依次排列。他們的控制範圍也是逐漸增大,司馬徽掌控世外謀士,司馬懿把持魏國朝政,司馬師蕩平魏國在野,司馬昭收復西蜀,司馬炎統一全國。這才是當時最優秀的戰略部署。
順便提一下,一般人認為哲學是知識的總匯。但在中國古代,知識高度和濃度最大的是文學。西方文藝復興是從藝術開始向百科分裂,而中國則應從文學開始切入。遺憾的是我們後人沒有認識到中國文學之妙,適時將它作“優生”的學科裂變。到頭來只好向西方移花接木。筆者以為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或許還存有後發機會。

五、赤壁之後諸葛亮和劉備的蜜月隨即結束
再回過頭來看看,諸葛亮從第一步戰略到第二步戰略是什麼時候開始轉換的?實際上這中間存有對立統一規律,也就是說兩個兄弟集團的合分是一個相互作用、徐徐漸變的過程。我們說赤壁之戰就是因為有了諸葛兄弟的親情潤滑劑,有了劉備兄弟的鼎力配合,所以孫、劉兩家只用一個回合就完成了聯合,不但牢固,而且贏得了寶貴時間,趕在隆冬第一陣東南風刮起之時就做到了“萬事俱備”。然而,隨著這場戰爭結束,隨著關羽違犯軍令狀放走曹操,諸葛亮和劉備的蜜月便隨即戛然而止,一天也沒有延續。而且兩人是互知底細的明爭暗鬥。(注:在對諸葛的認識上,三兄弟有所不同,關羽只是略有直覺,張飛則幾乎全然不知。)
赤壁大戰之後,曹操已敗走,原荊州之主劉琮也死去,劉備應該是再沒什麼不好意思,可以合情合理坐擁南郡等荊州之地了。然而,諸葛亮卻開始有意製造隱患,將荊州從此置於動盪之中:一、他先讓周瑜取南郡、襄陽,然後耍滑頭從中搶食,讓東吳不服氣而總想著討回荊州;二、節外生枝重新扶劉琦為荊州之主;三、以顧全聯吳大局的名義答應魯肅,在劉琦死後歸還荊州;四、用酒色將剛剛在赤壁還驍勇善戰的劉琦整病。這一連串的手段幾乎將劉備噎死,教他有口難辯。劉備之心,本是路人皆知,他並不想做東漢忠臣,更不想居於劉琦之下,不然他早該安心做他的安喜縣令、平原縣令、新野縣令或者在許都皇帝跟前呆著了,幹嘛要拖家帶口出來鬧革命呢?諸葛亮是一下就掐住了劉備的“七寸”:你不是獨尊儒術不忍心奪劉家天下嗎?那就做我的傀儡,乖乖地跟著我打天下吧。
不過劉備也不是老實人,儘管表面上打掉牙齒和血吞,喜怒不形於色,私下裏卻想著如何擺脫諸葛亮。如第52回他就想自個兒征伐南部荊州,“遂用馬良為從事,伊籍副之”,去取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但未等他拿下一寸地盤,孔明就主動請纓“自引一軍到來”,讓劉備再一次陷入了盛情難卻的無奈。孔明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荊州問題的話語權;另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荊州降將的控制權。他這一次的熱心與他後來在劉備西征時的冷漠形成了鮮明對照。前後雖然行為相反,目的卻相同—死死摁住劉備。

六、馬謖是劉備有意送給諸葛亮的定時炸彈
仔細閱讀《三國演義》就會發現劉備和諸葛亮的鬥法實際非常激烈。劉備在意識到諸葛亮甩不掉之後,便採用了無為而治、邊走邊看的策略。他很清楚諸葛亮像曹操一樣,要的是整個天下而不是荊州或西蜀一隅,加之自己人多勢眾,所以在定天下之前用不著擔心諸葛亮篡權。再者說,就算我做你的傀儡,可你畢竟還是我的臣子,終究越不過我的位次去。果然當劉備準備作最後一搏,西征取天下時,就不想帶上孔明,讓他再奪功了。(他們在西征時是互離互棄的關係。)
劉備伐吳失敗之後,便徹底灰卻了奪取天下的雄心,而且也不寄望比自己弱的劉禪能有更大的作為,只要偏安西蜀就萬事大吉了。那麼劉備是如何防範諸葛亮篡兒子皇位的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們偉大的劉備生前沒有掰贏過諸葛亮,死後竟結結實實勝了一場。他在臨終前先是誇讚諸葛亮智識比自己強,接著提醒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再接著又試探性地授意諸葛亮可以隨時取代劉禪,待諸葛亮表忠心磕破頭皮之後,劉備便欣然指令兒子們稱呼諸葛亮為相浮:揚—抑—揚,真是妙不可言!第一,你孔明是安天下的大龍,可別覬覦我成都之主喲!只要你能保證做到這一點,我就給你開出“相父”的條件。(劉備心裏想的是,按照君臣父子排序,兒皇帝也還是比相父大,交易仍然于自己有利。) 第二,我要教你永遠奪不到天下,終生只能輔佐我劉家。我們知道劉備在用人方面向來信奉感化,大度能容,從不預先下結論,但他這回卻鄭重其事地提請諸葛亮疏遠馬謖。為什麼?此乃小忍之後的大謀也!他這是用暗激將法逆向強化諸葛亮已有的選擇,讓他越加去重用馬謖。劉備知道諸葛亮向來藐視自己,而自己死後就更會反其道而為之!
諸葛亮果不其然就栽倒在了馬謖的手裏。彼時,他之所以情緒反常,“揮淚”斬馬謖,不是懷念劉備的先見之明,而是頓悟到馬謖是劉備有意送給自己的一顆定時炸彈—他實在無法接受被傀儡反算的事實。自從“失街亭”之後,諸葛亮基本上就威風不再、夢想破滅。劉備也如願以償讓庸碌的兒子多享了幾十年的皇位和富貴。另外,劉備臨終時不僅貶斥馬謖,還故意拉攏趙雲、李嚴等人,讓諸葛亮爾後不敢大用這些劉派的托孤重臣。如此得失,諸葛亮焉能不敗?
所謂暗激將法,是激將法的一種變異,是弱勢利用強勢對自己的不屑而偽做正面勸導,實際卻是要對方更加固執于原有的錯誤主張。也就是說劉備如果不特別提醒,諸葛亮還不至於那麼垂青馬謖。由於該計謀一般用來對付傲慢、倔強之人,且為暗中“殺熟”,所以比普通激將法更難讓人覺察。不過它在《三國演義》中很常見,程昱和楊修反曹時就曾用過,程昱利用曹操對自己的輕視,正面提醒他防範東吳火燒鎖定的戰船,本質上則是要他在自己和龐統之間傾向于龐統。楊修也是利用曹操對自己的厭惡,故意以拙劣的方式支援曹植,實際則是希望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間確定曹丕,讓曹家早敗。(曹丕是比曹操更極端的法家,他後來完全依賴于司馬懿就是他善小巧無大謀的明證。曹植是儒家,至少在哲學理念上就處於上風,更不要說才學比曹丕高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和諸葛亮始終是相互鉗制的鷸和蚌的關係,不同于曹操與劉備當初的螳螂與黃雀的關係。劉備儘管智謀比不了上諸葛亮,但在韜晦之術,以及用人的眼光和肚量上卻大有過之。這也是他能做到反手點穴諸葛亮,制勝于未來的法寶。當然他們又都是老黃雀兼漁翁—司馬氏的果腹美食。
記得之前看一個作者好像叫(梅朝容)

諸葛亮其實是心機最重的

當初劉備托孤...除了諸葛亮還有另一個人(好像叫李嚴的吧)

結果諸葛亮把李嚴排擠出權力核心

從出師表就可以看出...諸葛亮連人事命令都掌握住了

阿斗再能幹也幹不出什麼吧~!!
劉禪的身世之謎:


趙雲七進七退,長阪坡百萬軍中救阿斗-真相


小兵: 報!趙雲單身匹馬闖進大軍中。
曹操: 呵呵!想必是來救劉禪的。(手一拍,隨從抱著劉禪出現)呵呵!人質當然是要留在身邊才有安全感。
眾將: 主公英明!!
曹操: 哈哈哈!諸將,讓我們登高看看傻子闖陣吧。

長板坡高處......

曹操: 喔,那就是常山趙子龍?嗯,果然是個猛將。
曹操: 咦!怎地他懷中還有個嬰兒呢。(瞳孔放大,滿臉驚訝)(那...個是...吾兒小丕丕啊!!)
(不行,這樣下去小丕會死。)
來啊!傳令下去,不准射箭!!務必要生擒趙雲!!!
眾將: ?!?!?!
夏侯敦: 喔,主公果然愛才啊!眾將還不去傳令!!

靠著懷中人質的保護,趙雲浴血的回到了劉備陣營。
劉備感動的沖到趙雲面前: 啊,子龍,你竟為了我兒...(接過嬰兒一看) 啊∼∼(用力把小嬰兒摔到地上)
(靠!這是曹操的兒子啊!!)
一旁的張飛: 大哥,你怎麼 ...
關羽: 嗚呼~大哥竟為了子龍而摔子,果然是愛將勝子啊!!!
諸葛亮感動的熱淚盈框: 主公,看在子龍浴血奮戰的份上,好好愛護此兒吧。
不要讓子龍的辛苦白費了!!
分不清是淚是血的趙雲: 是啊,主公!!
劉備:...(只得硬著頭皮接下嬰兒) ==''

蜀漢王宮......

將死的劉備正握著諸葛亮的手交待遺言。
劉備: 亮,我死了之後...(看了看一旁圍著的一群人) (不行,不能說的太明顯。)禪兒如果不行的話,你就取代他稱王吧...
(用眼神示意: 靠!他是曹操的兒子啦,幹掉他!!不要讓他當王!!!)
淚流滿面的諸葛亮: 主公,你說這是什麼話!孔明必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 不...我...是... (死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