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_m3 wrote:
朋友提到,台灣除了某(恕刪)
之前看過研究
當外銷工廠外移之後,勞力改由內需服務業取代
台灣低薪原因就在於一般服務業產值太低(相對於高薪國家)
而導致服務業產值低的原因就是低物價
扣除原物料成本後,勞力變得不值錢
specware wrote:
記得好一陣子前有版塊討論過這個話題. 我在那裡也提出我的認知, 這裡再度提出和大家討論. 我這裡提出的低薪原因不只是我自己得到的認知, 它並且是經濟學裡相當成熟的推論(不能說是理論因為還無法做這樣大規模且耗時的社會實驗來驗證).
在大原則下, 泛勞工階級主要收入所得和一個國家的勞動生產力(下簡稱勞動力)有直接的關聯 - 勞動力高的國家其勞工的收入自然跟著走高. 這麼說, “台灣低薪”這個結論 就要大部歸咎於 台灣的勞動力過低. 當然, 這是一個原則性的概括表述, 一定有人能拿出個例來證明並非所有勞工階層甚至所有行業都受到同樣低薪的詛咒. 這裡說的是在大環境下的宏觀現象.
那麼, 台灣的勞動力在理論上不應該”過低”才對. 首先, 勞動力的高低是個相對性的概念, 在比較之下或許會給我們更清楚的分別出來誰高熟低. 這裡不是對勞動力下定義的地方, 也無須過多贅言, 但是這裡需要強調的是: 勞動力跟大家想像的或許很不同 - 它不是衡量一個國家勞工的教育水準, 也無關聰明才智或勤奮努力與否.
跌破大家眼鏡的是: 影響勞動力最大的因素是一個區域(或國家)內的投資性資本充沛與否. 其次是科技的進展, 最後才是勞工(人員)的培養和發展. 我個人認為台灣不缺第二及第三項, 但是這要命的第一項是個大弱點. 台灣境內資金(相對)不足應該是不用爭論的現實狀況. 這才是台灣勞工這麼辛苦的主要原因. 至於為何淪落至此 那才是值得應該討論的話題.
cougar2015 wrote:
1970年做週期分割(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