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如何消除淫慾之心呢? (一)

先聲明,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真的假的 @@

據說,某一天,悉達多還是王子、在王宮內

大概前一晚,大家都瘋得夠晚的了 QQ

隔天一早 ... 悉達多先醒來了,一看

該看到的衣衫襤褸也看到了

不該看的衣衫不整也看到了

該嘔吐的也被看見嘔吐物了 @@

然後呢 ...

有一說是看到看不下去了 ( 厭惡 )

有一說是看到膩了 ( 嗯 ... 還是厭惡 QQ )

到底厭惡什麼呢?

其實厭惡的是 ...

明明是自己的身體,自己卻無法控制、無法把持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我習慣打這樣的字︰

該看的衣衫不整是一樣會看到

習慣打這樣的字是:

看到一模一樣的衣衫不整

有時後是全部動了心

有時候是 ... 好吧,噁心

明明,是一模一樣的,衣衫不整啊

超級習慣打的字:

不是衣衫整不整的問題

不是看到不看到的問題

不是去看不去看的問題

而是

【到底是什麼心】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費姆特 wrote:
To 橫空出世

老兄.......

修不靜觀的大多是出家人吧!

來01閒聊版大多是市井男女,沒必要貼一堆屍體照片....

少看色情資訊,時間一久,淫欲心自然就會淡薄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只要悟道了 自然遠離女色
未悟道前 修不淨觀是最快方法
你我都未悟道 所以要修不淨觀
橫空出世 wrote: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只要悟道了 自然遠離女色
未悟道前 修不淨觀是最快方法
你我都未悟道 所以要修不淨觀

修不靜觀的大多是出家人!
而且修不靜觀有它的風險性,佛陀時代的比丘因為修不靜觀而走火入魔自殺的比丘很多。佛陀才另外教授“安那般那念”才緩解這波自殺潮。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水云 wrote:
隔天一早 ... 悉達多先醒來了,一看


今天我們來介紹世尊俗家的配偶——耶輸陀羅的故事。世尊在家的時候,名字叫作悉達多王子,因為是最後身菩薩,萬行皆已圓滿具足,所以從小就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善行;由於王子出生時,外道阿私陀仙曾經預記過王子可能會出家修行,所以淨飯王很擔心這件事。印度的氣候有冬季、夏季、雨季三個季節,所以淨飯王也對應了、起造了三座最好的宮殿,以及各種五欲的享樂,讓王子依著氣候來居住享樂;同時也為王子納了三位王妃,父親的心中希望王子可千萬不要走上出家之路。

悉達多王子他的三位王妃,分別是耶輸陀羅、摩奴陀羅以及瞿多彌三位;其中瞿多彌的年齡最大,耶輸陀羅的年紀最小,可能比世尊小很多。也許是因為耶輸陀羅的出身較好,而且是王子的表妹,或者說是舅舅天臂城的城主,也就是善覺王的女兒,也是提婆達多的親妹妹,依照印度的風俗,在十八歲就立下了婚約,所以後來立耶輸陀羅為皇后,當然這是後話。耶輸陀羅本名叫作巴達伽加娜,她與世尊其實多生多世以來就常常結為夫婦。有一次淨飯王想為王子納妃,又怕王子說不要,所以國王就準備了各種的珍寶瓔珞,要王子代表國王去親手布施給人民,並且昭告國內的女性都可以前來領取;所以王子就將珠寶送給了一位又一位精心打扮的姑娘,送到第七天,所有來領取的女孩們都不敢正面地看王子,低著頭拿了珠寶就離開了。第七天,當所有珠寶都送完的時候,有一位特別美麗大方、氣質又出眾的少女,身邊伴隨著婢女和侍從們來了;奇怪的是,這位少女看見王子,卻完全不會害怕扭捏,彷彿是跟王子已經認識很久的老朋友一樣。少女說:「太子!你可以將珠寶給我了。」太子回答:「妳來太晚了,剛好珠寶都已經發完了。」少女嬌嗔地說:「為什麼我沒有珠寶,難道我犯了什麼錯嗎?還是你存心要欺負我。」王子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會欺負妳的,是妳自己來晚了,真抱歉!恰巧發完了,這樣子好了,這個給你。」王子就把自己手上珍貴的戒子脫下來送給少女,少女笑著說:「我在你身邊難道就只值這個戒子嗎?」王子回答:「那這樣子吧!我身上的東西看你想要什麼,你統統可以脫下來拿走。」結果少女說:「我不能把你剝光光,我只能讓你英俊莊嚴。」然後少女就有一點不高興地走了。

旁邊的人就把這一件事情回報給淨飯王。於是淨飯王就派了人去提親,女孩子的父親摩訶那摩,同時也是淨飯王的諸侯說:「依照我釋家族的習俗,應當要競試比賽來招親。我的女兒總不能嫁給什麼技藝都不會的人吧!」當時的印度的確有競技以求婚的習俗,以確保女兒所嫁為良人。淨飯王知道了,擔心王子的本事不夠,於是就坐在那一邊發呆思惟,悉達多看到了就問:「爸爸!您在擔心什麼事呢?」淨飯王就說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王子就回答:「爸爸!您不用擔心,請您把四方有能力的青年才俊都找來吧!讓我和他們比試。」所以各方的才俊都來了。比賽之前,太子只是靜靜地坐著,心中想著:「真是奇怪!為了一位女孩,讓這許多男人來參加競試,何苦呢?」結果當然是各位都猜得到,在各種的比試當中,不管是書記計算、騎馬射箭、文治武功,所有的參賽者沒有一個能夠跟太子相比擬的;因此,太子就娶回了耶輸陀羅。當時太子唱出了一首偈:「欲過無限,苦惱由此。宮中樂事多,常如住敵陣;獨入林深處,可住於禪定。」代表當時王子已經生起了出家修道的心情。

婚後,耶輸陀羅非常地受到公婆與太子的疼愛,日子非常的快樂幸福;但另一方面,太子想要出家求道的心卻越來越深切。從小沒有吃過苦的耶輸陀羅,常常從夢中驚醒,夢中的內容都是有關王子會要離開她的身邊這樣的惡夢。她對王子哭訴,王子只能安慰懷中的耶輸陀羅,說:「汝善大妃!莫驚莫怖!莫作分別。世間法中,自有如是虛妄之夢,不須懷愁,但當安隱依常眠睡。」(《佛本行集經》卷16)也就是,世尊總是安慰著耶輸陀羅說:「你是我善良的好媳婦!不要害怕、不要恐慌、不要胡亂作分別!本來在世間法中,就會作一些虛妄的夢,不要懷著憂愁,睡吧!睡吧!安安穩穩地睡吧!」世尊常常這樣的哄耶輸陀羅入睡。

依照北傳經典說:世尊離開皇宮出家的時候,耶輸陀羅已經懷孕了,但是腹內的胎兒卻一直未能出世;直到六年後,當世尊成道的那天夜晚,孩子才出生,所以耶輸陀羅一直被全國人民懷疑她的不貞而飽受傷痛。依照南傳經典的記載則是說:就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天,王子聽到了自己的孩子出世了,便說「Rahu生起了」,Rahu是指羅睺曜星,又叫作羅睺阿修羅。印度神話裡面認為日蝕就是因為天上的羅睺曜星把太陽給吞下去了,所以太子說「Rahu生起了」,也就是說「障礙我出家解脫的那個障礙生起了」,所以後來這個小孩就被取名為羅睺羅。當時那個夜晚,太子倚在門邊,凝視著房內產後沉睡的耶輸陀羅抱著兒子羅睺羅,然後太子轉身離宮出家,走上修道之路了,在南傳的寺廟中,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幅的壁畫。

不論是依北傳或者南傳的記載,世尊出家以後,耶輸陀羅都極其地傷痛,甚至怨恨。由於耶輸陀羅的美貌,所以有許多其他各國的王子前來求親,但是耶輸陀羅統統都拒絕,這一點我們後面再來談。後來消息傳回來了,聽說王子在外面過著求道苦行的日子,所以耶輸陀羅不再打扮了、不再嬉戲了,剪去了長髮,脫下了珠寶與華服,模仿世尊穿上了黃色的修行衣,過著日中一食山林苦行的生活,身在後宮不願出來見人。

六年後,世尊成道了,成為圓滿的佛陀了,接下來世尊便到處奔波說法度眾;再經過五年後,世尊終於回到家鄉來應供說法了。耶輸陀羅真是又高興、又悲傷,王宮裡所有的人都出去禮拜佛陀,只有耶輸陀羅沒去,因為她的心中百感交集,又複雜、又矛盾,她想著:「佛陀一定會親自來看我的。」她拿出了許久未穿戴的華服,開始精心的打扮了起來,心中所期盼的是太子能夠還俗,重新與她過恩愛的生活。

為此小小的私心,她甚至向外道梵志懇求,如何能讓自己的丈夫回心轉意。外道用草藥和咒術製作了一粒歡喜丸給她,告訴她:只要讓世尊吃下這一粒丸子,就一定會回心轉意,回來和她過夫妻生活了。其實這種行為是對佛陀生起了傷害的心,是很重的罪業;但是我們可以憐憫當時的耶輸陀羅,她忘記了太子已經成為三界的至尊,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傷害得了佛陀。甚至她不敢自己交給佛陀,所以把歡喜丸交給兒子羅睺羅,要兒子拿這一粒丸子去供養父親,那麼父親一定會接受兒子的供養;果然,佛陀也吃下了這一粒歡喜丸,但毫無影響、毫無反應。身在後宮的耶輸陀羅甚至還在那裡算計著,應該是藥力還沒有發作吧!想來晚上就一定會發作,太子就會回來找我了。她整夜地等著,但是直到第二天早上,佛陀與僧團比丘又出去托缽了,她才知道這一切的算計都成空了。飯食完畢,佛陀把缽交給淨飯王,在兩大弟子的陪同之下,來到了耶輸陀羅的寢宮;佛陀在早已準備好的墊子上坐下,佛陀說:「讓國王的女兒如願地向我行禮,不要再說什麼了。」世尊終究來到了後宮接受耶輸陀羅的供養了。

分離了十一年後,耶輸陀羅終於又見到太子了。她在樓上遠遠地看到佛陀與僧團來了,她開始痛哭,佛陀果然來看望她了;當佛陀剛剛坐下,耶輸陀羅忍不住自然而然地、恭敬地五體投地頂禮佛陀,佛陀為她說了法,安慰她之後就離開了。為了要留住佛陀,她特別事先教導,要兒子羅睺羅說了一番話,要兒子向爸爸要求遺產,希望能夠留下爸爸;但是仍然留不住佛陀,許多釋迦族人都跟隨著佛陀出家了。

在佛陀離開後,有一次,佛在祇樹給孤獨園指派大目犍連長老說:「你現在就代替我到迦毘羅衛城,問候我的父親和我的姨母,還有我的叔父斛飯王等等;然後你要去勸誡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讓她割捨母子恩愛,讓羅睺羅來跟著我出家。你告訴她:母子恩愛的歡樂是短暫的,死後墮入地獄,母子彼此就不再認識了,永遠離別而受無窮的痛苦,到那個時候再來後悔就來不及了。羅睺羅未來來修道、來證果,還可以回去度化他的母親,脫離輪迴生死根本,證得涅槃清淨。你就這樣子去吧!」
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講到了佛陀在世俗家的同修耶輸陀羅,本來是一位非常可愛、樂觀快樂的少女,嫁給了佛陀;但是在孩子出生的當天晚上,佛陀便離開宮殿前往修行的道路,耶輸陀羅便一個人躲在後宮百感交集,等待佛陀的歸來。有一次,佛陀要目犍連尊者代表祂去向耶輸陀羅要求讓兒子羅睺羅前來跟隨世尊出家;並且要目犍連尊者告訴耶輸陀羅:如果羅睺羅未來修道證果了,還可以回去度化他的母親。於是目犍連尊者就使用神通,瞬間地就飛到了迦毘羅衛城的宮殿。

他先向淨飯王報告:世尊讓我來向您問候,向大夫人波闍波提問候,向叔父斛飯王問候等等。這個時候,耶輸陀羅在後宮聽到了佛派遣了使者來到王宮,於是就要侍女前去打探消息。侍女回報:是世尊派遣了使者,要來找羅睺羅出家作沙彌。耶輸陀羅聽到以後,就趕緊帶著兒子躲到高樓上面,並且吩咐侍衛緊閉門戶不讓任何人進來。所以,目犍連尊者來到樓下,無法進入,也沒有辦法通報;尊者就使用神通飛上高樓,瞬間就來到了耶輸陀羅的面前。耶輸陀羅看到目連尊者來到面前,又是憂愁卻又是歡喜,無奈之下只好站起來迎接,禮敬問訊:「尊者您遠道而來,身心勞頓否?世尊派遣上人您來有什麼事呢?」(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上人」這兩個字是不能隨便亂用的,一般的凡夫僧並沒有什麼可上於人之處,不能用這兩個字。)目犍連就回答:「世尊交代說,太子羅睺羅已經九歲了,應該讓他出家修道。母子之間的恩愛僅僅是短時間的歡樂,一旦命終之後,墮落到三惡道,恩愛即成別離,幽幽渺渺,母子互不認識;何況羅睺羅成道後,還能夠回來度化母親,永遠脫離生老病死的苦惱,證得涅槃,就如同佛一般。」

耶輸陀羅聽到之後,就非常憤恨地說:「釋迦如來作太子的時候娶我為妻,婚後我侍奉太子如同對待天神一樣,我從沒有犯過一次錯。夫妻生活未滿三年,祂便捨棄了五欲歡樂逃離王宮,在荒野之間修行,連父親淨飯王派人前去召喚,祂也違背不願回家,還叫車匿與白馬回來,說一定要修行成道才會回家,如同瘋狂一樣,像隱士一般地披上了鹿皮衣,隱居在山林草澤之中。六年之後證得佛果,回家後卻忘了自己親人的恩愛,比路上的人還不如;遠離了自己的父母,客居在他國,讓我們母子孤身度日、絕望無助。我只想一死了之,卻沒有勇氣結束生命,只能懷著憤恨痛苦度日子,勉強留下生命;雖然是人類卻還不如畜生,這真是災禍中的災禍!現在又叫人來要走我的兒子作祂的眷屬,祂怎麼能這樣的殘忍啊!太子既然成就了佛道,宣揚慈悲,那就應該讓眾生安樂才對,現在怎麼反而讓他人母子離別,痛苦莫過於此,哪裡還有慈悲呢?您回去就把我說的話告訴祂吧!(在這裡各位可以看得出來,耶輸陀羅心中的怨恨,不只是搶走兒子罷了,主要還是對於自己的遭遇憤恨不平)」目犍連只好再三地用各種方法、譬喻勸說,但是耶輸陀羅聽都不聽。

於是,尊者只好回到淨飯王的宮殿,向國王報告了事情的經過。淨飯王就叫大夫人波闍波提來說:「我的兒子悉達多派遣了目犍連來領取孫子羅睺羅出家修道,但是他的母親耶輸陀羅智慧不足、不能明了,不能夠割捨恩愛,妳去好好地、重重地勸導她,讓她回心轉意。(淨飯王之所以願意在兒子出家之後也讓孫子出家,主要是因為之前佛陀回來對父親說法,讓父親已經證果了。)」大夫人波闍波提就帶著五百名的侍女來到了耶輸陀羅的宮中,用盡了各種方法勸說再三。耶輸陀羅仍然不聽,並且對大夫人說:「過去我還沒有出嫁的時候,有八個國家的君王都來要求婚配,父母沒有答應,就是因為釋迦太子才藝過人,所以才把我許配給祂。若太子當時知道了未來要出家學道,為什麼還要來殷勤求婚?一般人娶妻生子恩愛無比,家人歡聚,生下兒子以傳家業,以繼承宗嗣。太子既然出家了,現在又要讓羅睺羅也出家,這是斷絕了國家的血脈,這又是什麼道理呢?」波闍波提聽了,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只好默然不語。(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出,耶輸陀羅的怨懟不只是對世尊而已,對於公公婆婆、對於迦毘羅衛國,心中都有所怨恨之處。)

此時,世尊就以神力化現出一個人的聲音在空中說道:「耶輸陀羅!妳還記得多生以前的誓願嗎?當時釋迦如來正是在行菩薩道的菩薩,花了五百錢向你買得了五支蓮花來供養定光佛。但是妳求我生生世世和妳結為夫妻,我不願意,我說:我行菩薩道,多生多劫要布施出一切,不會去違逆別人的要求,如果妳也能做到這一點,我就娶妳為妻。當時妳立下了誓言:生生世世,我所有的國家、城市、妻子、子女,甚至自己的身體都隨你布施,絕不反悔。為什麼今天妳貪愛羅睺羅而不肯讓他出家修道呢?」耶輸陀羅聽了這番話之後,忽然想起了宿世的因緣,就如同昨天才發生的事情一樣,因此貪愛兒子之心自然消歇。於是把大目犍連請回來向他懺悔,親手牽著羅睺羅的手交付給目連尊者;耶輸陀羅和兒子告別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地悲傷涕淚交流。羅睺羅見到母親憂愁不樂,告別頂禮然後說:「母親不要悲傷!我現在去侍奉世尊,很快地就會回來和母親相見。」淨飯王也為了要安慰耶輸陀羅,召集了國中王公貴族大戶說:「我的孫子金輪王子現在要前去跟隨世尊出家修學,大家就各自從家裡選出一個兒子,一起陪著我的孫子去出家吧!」眾臣子立刻回家召集到了五十個人,跟隨著羅睺羅來到世尊的處所,頂禮世尊,隨學修習佛道。

後來淨飯王去世了,佛陀的養母波闍波提夫人以及五百名的宮女,就跟隨著佛陀出家;耶輸陀羅也因此加入了僧團,後來證得了阿羅漢果,而且修得了大神通,在她七十八歲那一年比世尊還要早進入般涅槃。看到這一邊,想必很多觀眾不禁會想:為什麼耶輸陀羅在證道前,會如此深愛著悉達多呢?當然,這是因為他們過去無量生中有著無量的緣分啊!例如,當佛接受皇宮供養時,佛就想著應該要前往耶輸陀羅的後宮,所以帶著兩大弟子就一起前去。當時在耶輸陀羅的身邊有許多的侍者舞妓,他們知道如來來了,於是耶輸陀羅甚至告訴這些侍者們通通穿上黃色的衣服,大家等待佛陀前來;當佛陀來的時候,依照原來的位子就座,而這一些侍女們,大家一起大聲地呼喊,大聲地、痛苦地哭泣悲嘆。耶輸陀羅在這個時候禮敬佛陀,恭敬就座。她的公公淨飯王就在佛陀的面前稱讚:「佛啊!我的這個媳婦真是好啊!她聽到您穿上了袈裟,她也偷穿上了袈裟;她聽到您不再用花鬘,她也把花鬘給丟了;她聽到您常常躺在地上,於是她也倒臥在地上。您出家後,她就成為寡婦了,雖然他方諸王不斷地前來求親,可是她根本不接受人家所餽贈的物品。如是難抑地相思,她只想著您、寄情於您啊!」淨飯王不斷地稱讚耶輸陀羅的德行。佛就告訴他:「父親大王啊!耶輸陀羅在我現在最後一生如此地愛我,不願意接受其他男人的愛憐,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其實多生多劫以來她就是如此,甚至當她在畜生道的時候,還是掩不住對我的思慕。」淨飯王就非常好奇請求佛陀為他解說。

於是,佛就告訴他:在無量生之前,有一位波羅奈王,他把政事交給大臣,自己一個人進入了雪山。當時在這個雪山上面有緊那羅居住(緊那羅就是樂神),在雨季的時候住在山中,在夏季的時候走出山上。當時月緊那羅帶著自己的妻子一同下山,到各處尋食花粉,然後在各處的森林當中玩耍嬉戲,唱著優美的歌聲,剛好就被國王看到了。於是,國王就默默地聽著聲音找到了緊那羅,國王看到緊那羅女是如此的美麗,於是動心了,就默默地把自己的弓箭取下來,一箭就射向男緊那羅。

緊那羅中箭之後就哀號著說:「此事終接近,月姬啊!血溢使我狂;我將失生命,月姬啊!我將止生息。」這個時候,本來他的老婆正在唱歌跳舞,回頭一看自己的老公被人射了一箭,倒在地上即將死去。於是這一位女的緊那羅就開始唱歌:「天啊!你這一位國王,為了自己的歡喜,竟然殺了我無罪的老公。妻子失去了兒子、失去了丈夫。王子啊!妻再也不能見到夫婿了。」哭得非常的悲傷。國王還藉此安慰女緊那羅說:「月姬啊!勿泣亦勿愁(我不要擔心了),吾以汝為后,服侍於王宮(接下來你就當我的皇后,跟我回到皇宮吧!)。」月姬聽聞到這一句話就大罵:「汝何出此言?必也使我死!王子!絕不為汝物,汝對予為戲,殺我無罪夫。」說:「你不如讓我死吧!王子!我絕對不會成為你的玩物,你這樣的欺負我,殺了我無罪夫。」於是,女性的緊那羅就揹著他的老公,一直飛上天上,然後把他的老公放在地上,讓老公的頭放在自己的膝蓋上,哀號痛哭。因為她哭得實在太悲傷了,驚動了天上的帝釋天,帝釋天下降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才知道原來是如此。帝釋天就把自己化現成為像婆羅門一樣,然後從水壺當中拿出了淨水對緊那羅灑注,男緊那羅忽然毒氣消失,忽然醒過來了。月姬看到自己的老公竟然活過來了,沉醉在歡愉之情。

佛說完了這一段話之後,就告訴爸爸說:「耶輸陀羅不是從今天,而是早在無量生前,就是這樣地對我難抑她的思慕,而且不願意接受別的男子,過去已經是如此了,今生仍然如此。當時緊那羅的時代,那一位殺了我的惡王,就是現在我的徒弟,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而月姬就是耶輸陀羅,我的兒子羅睺羅的母親;而那一位男性的緊那羅,就是我自己啊!」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眾生之間的緣分,它不是一天、兩天,甚至不是一世、兩世。我們中國人常常喜歡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但實際上,從佛經上佛的開示來看,何止十年、何止百年,與我們有緣的眾生,總是生生世世不斷地再相遇、結緣。佛法上常常說:「五百世為夫妻,五百世為父母。」用五百來形容尚且太少太少,因為本來我們就有無量生的過去,結了無量生的緣,造成了今天我們所相遇的這一些人、這樣的環境;未來呢?仍然會繼續下去,即使成佛了,也仍然是和過去的同修不斷地相遇。這樣子對大家是不是有一點小小的想法與啟示呢?

今天的課程,我們就先說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3017-a13_108
費姆特 wrote:
修不靜觀的大多是出家人!
而且修不靜觀有它的風險性,佛陀時代的比丘因為修不靜觀走火入魔而自殺的很多。佛陀才另外教授“安那般那念”才緩解這波自殺潮。

沒錯,我原本是要講這個的,修不淨觀,一不慎,可能會有自殺的念頭

不過想想算了,再長篇大論下去,我什麼事都不用做了,我也有自己的事要做,不能一直耗在這邊
費姆特 wrote:
修不靜觀的大多是出家人!
而且修不靜觀有它的風險性,佛陀時代的比丘因為修不靜觀而走火入魔自殺的比丘很多。佛陀才另外教授“安那般那念”才緩解這波自殺潮。

到時候有菜鳥照你的方法,修出問題來,後果你能承擔嗎?

如何證明修不淨觀會走火入魔?我第一次聽到
路跑一哥 wrote:
不過想想算了,再長篇大論下去,我什麼事都不用做了,我也有自己的事要做

虛雲老和尚說過:
"秀才是孔子的罪人 比丘是佛陀的罪人"

唉! 看這情況......在家居士也是佛陀的罪人了......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費姆特 wrote:
不靜觀



不會啦!

修不靜觀哪有只觀"人", 觀到會想要一了百了不是看自己或他人的肉身。

所以他們都沒有去自殘或幹麻的。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