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 我認為把高雄捷運搞得像台北捷運這樣, 就是很失敗.
因為高雄捷運可以做得更好, 卻要聘請台北捷運來當顧問.
高鐵也是, 為何什麼都要跟台北捷運學?
台北捷運十年有了吧, 一些該有的地鐵常識也應該要有,
我看到的是, 明明可以開更多的車, 明明可以規劃更好的動線,
但是除了做一些很枝節的東西, 看不到如何讓台北捷運更順.
車廂要有欄杆, 但是不應該在車廂兩排座位間的正中央.
可以在兩旁有把手的地方做欄杆, 日本的電車全都是這樣設計.
當然高捷門出口的欄杆我覺得很好,
可以有四組抓的地方, 這樣十個人要抓欄杆都有地方抓.
寬度真的太窄了, 要知道有些人體型很胖,
如果太窄加上還要有空間可以感應卡, 那種感覺很不舒服.
英國的鐵路, 閘門有時候是沒有門的.
聽說歐洲很多國家都是這樣, 很信任老百姓, 都不做門的.
不過會被查票的多半是東方臉孔的.

日本的閘門, 感應式的非常符合人性化設計,
真的就是 touch n go,
不像台灣的, touch 完可能身體就會因為手的位置, 無法快速前進.
因為日本的閘門, touch 在比較前面的地方,
所以touch 完身體前進的時候, 手順勢收回就好了.
螢幕也在前方, 你不用停下腳步就看得到.
台灣的 touch 在比較下方的地方,
touch 完你要看螢幕, 你就必須停下來.
我建議你可以到日本親自體驗 touch 的差異性.
就連英國的地鐵, touch 也是在比較前方的地方.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說, 什麼都跟台北學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