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假設慈禧太后完全放手 光緒帝真能有一番作為嗎?


ltelung wrote:
英法聯軍在一場戰役自家5千人只死了8人.清軍3萬基本上全軍覆沒...有沒有這誇張!!??


因為兩邊差太多了,

清軍是自豪的八旗鐵騎, 那是野戰用的, 不是拿來做都市戰,
只會一千零一招, 反覆衝擊,
結果對方是拿槍的, 只要固守陣地, 再多次衝擊也是送死,
而且死掉的還會影響到後面的騎兵,

都已經在過去的交戰中知道洋槍洋砲的威力驚人,
沒想到還是選擇馬隊做為決戰, 根本就是送死.

還有另外一點就是, 八旗軍到了清末已經沒有作戰能力了,
因為養尊處優慣了, 真的能戰的只剩下馬隊, 步兵基本上是一碰就散,
也因此後來大量培養漢軍, 也就是新軍, 才又撐了一段時間.

Pentagon wrote:
因為兩邊差太多了, ...(恕刪)



說的沒錯..那畫面讓我想到湯姆克魯斯很久前的電影,"末代武士"...

ltelung wrote:
.那畫面讓我想到湯姆克魯斯很久前的電影,"末代武士"...




在那裏情況下

再多武士也是送死而已

billyjay wrote:
康有為根本是個欺世盜名的人,不能指望他.




就借用高陽先生的「瀛台落日」裡的一段話吧:
高陽 瀛台落日 wrote:
  “康梁師弟,似乎應有所區分。”嚴修說道:“如混為一談,稍欠公道。”
  “誠然,誠然!”袁世凱很快地說,然后轉臉問道:“有個叫胡衍鴻的革命党,晢子,你熟不熟?”
  “怎么不熟?他是廣東人,一名漢民,字展堂。筆下很來得,我們在東京常有往還的。”
  “好!”袁世凱略一躊躇又說:“我是開了缺的,不在其位,不妨談談,三年前有人拿了一份《民報》給我看,其中有一篇文章,我還記得題目叫做《記戊戌庚子死事諸人紀念會中廣東某君之演記》,這‘廣東某君’据說就是胡衍鴻。其中記戊戌那年的內幕,頗得實情。”
  這一說,嚴修跟楊度都大感興趣,因為天下皆知,戊戌政變由袁世凱告密而起,如今由當事人親口道來,自非道听途說可比,所以都凝神靜听。
  “這胡衍鴻,我很佩服他!他說康有為一變再變,自欺欺人,一點不錯。康有為前后有‘五個退化’。”
  所謂“五個退化”是胡衍鴻的批評:“康有為初時,說要創一個大教。他見中國用孔子教,几千年人心晦塞,民气奄弱,他說弟子之不肖,未必因為師傅之不良。孔子的教,非不大純,現時中國卻用不著,必得大加改良,兼取一切佛、老、耶、回諸教的精義,融造參合起來,做一新教。平心論之,康有為此時志气真是不可及的。”
  “他自號‘長素’,爭長素王,語雖狂妄,志气之高确不可及。”嚴修問:“‘退化’何說?”
  照胡衍鴻的說法,康有為由監生中了舉人,“打動凡心”,不做教主要做政治家,在志气上是退化了一級。不過他講民主,也講民族,說過“保中國不保大清”的話,亦未足為非。
  及至由舉人中了進士,去民遠而去官近,大談立憲,這立憲自然是君主立憲,無形中變成“保大清”,志气上又退了一級。
  到得上書言事,“屢蒙召見”,康有為論調又一變,“竟反背前日的話,以為實在連議院也可以不必開,憲法也可以不定,有這般的好皇上,但求講變法夠了!”這樣,志气上豈非又退一級?
  戊戌改變后,康有為自稱奉有衣帶詔,“命他起兵勤王,結果變做保皇。”胡衍鴻的詞鋒很銳利,他說:“勤王、保皇本應該沒有分別,然而解釋起來卻很可笑。勤王是要起兵保駕入清君側,皇上既然岌岌可危,說著勤王就該馬上去做,若是皇上沒有危險,也不必去勤他。”
  接著胡衍鴻又說:“保皇卻不然,不必興兵動眾,只須集些錢財,不論何時何地,皇上沒有危難,我也可以保他,皇上就有危難,我也是這樣保他,皇上坐在北京,我坐在這里,天涯地角,兩不相謀,也是一樣保法。康有為變到這個主義,要算他目前歸宿所在,卻比起勤王時節,又是第五級退化了!”
  談到這里,袁世凱停了下來,啜口茶閒閒地問楊度:“晢子,你在東京見過‘康圣人’所奉的‘衣帶詔’沒有?”
  “多少人想見都見不到。我不信有此一詔!”楊度答說:
  “康門高弟,亦頗不以此舉為然。”
  “康門高弟”自是指梁啟超。袁世凱不知道楊度所說的“此舉”,包括康有為借“衣帶詔”斂財在內,只以為楊度是替梁啟超辯白,不以康有為自稱奉有衣帶詔為然。這一來,話就有點接不下去了。


這個時間點是在袁世凱被罷官時,在辛亥革命之前。到後來,大概第六、七、八.....個退化都出來了..........
ltelung wrote:
上次看一部圓明園的介紹
英法聯軍在一場戰役自家5千人只死了8人.清軍3萬基本上全軍覆沒...有沒有這誇張!!??


其實這就是"無主"的結果,清末的清軍,有武器但沒士氣,有人但沒有氣節,有錢..但都送給敵人。

19世紀末,中國的GDP仍佔世界的1/5,但那個年頭,幾個主要戰爭,清軍總是把彈藥盲目打完就轉身逃跑,所以敵人傷亡只有個位數...八國聯軍、甲午戰爭,都是如此。
甲午戰爭在打之前,全世界都覺得清廷會贏,因為那時中國海軍的總噸位排世界第七,遠遠超過日本。
那時候全世界也只有中國賠得出超過十億兩白銀...而這些錢,都拿去裝備敵人的軍隊...這就是慈禧.

君主立憲最大的好處,是讓國家在民智混沌期仍有足夠的向心力,"帝"是一個最好的圖騰,歷史上就算最腐爛的時期,都仍有一批死忠者。而慈禧專政時期,這個"帝"是很暗淡隱晦的,所謂上行下效、風行草偃,那時的上(慈禧)是享樂、風是逃跑,所以沒人能打仗,看到敵人來就是跑。
但那時中國的死士仍然是很多的,只是沒有被凝聚起來,所以一個有人、有錢、有底子的國家就這麼崩解了。

回到正題,如果慈禧放手...會如何? 很簡單,任何正數,都比負數要大.
中華文化的底子太好,只要執政者不亂搞,不需要什麼經天緯地不世出的奇才,就會自然的強大,就像現在的大陸。

君主立憲這個階沒踏上去,拖慢了腳步一百年..



街角的癡漢 wrote:
假設慈禧太后完全放手...(恕刪)


如果光緒皇帝真的有一番作為,慈禧太后應該緊抓著龍椅不放!
你懂得!
街角的癡漢 wrote:
假設慈禧太后完全放手...(恕刪)


要問曹孟德意見如何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