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為什麼科學家老覺得外星生命的存在也需要水?

在已知的技術下
水是構成生命的必要物質
所以如果外星球有水
當然就可能有生命


是否有其他也可以代替水構成聲明的基本物質
可能性當然有,但那個東西是甚麼
這點或許得請外星人解答
NQQegg wrote:
基本上不止是要水
而且是要液態水

這是我們碳基生物的基本溶劑
當然
生命的型式可能有其他的矽基,甚至無機(如狂派與博派)
但目前我們能找到的生命型態都只是碳基而以
...(恕刪)


如果是要扯的話...

其實地球上的智慧生命是人是個意外
如果沒有6500萬年前的那個隕石掉下來
那地球上的主宰仍是恐龍
那地球上的智慧生命應是孔龍的後代
根本不會是哺乳動物
是人更是笑話

如果智慧生命是人為一個意外
那外星"人"來訪也是笑話
外星的智慧生命都有個自的演化環境
如果那個星球是100%地表都是水
那就是外星"魚"
最近一部電影"異星入境"是演外星章魚

如果外星的環境是大氣濃密
那來地球的可能是外星飛行動物

怎麼都是外星人呢???
所以我們習慣稱外星"人"應該改一下了~

電影阿凡達的所有動物都是六隻腳
只有納美人不是
這個破綻其實很大
沒辦法
劇本要演男主角愛上納美人
如果納美人是四隻手兩隻腳(跟該星球所有的動物一樣)
男主角還愛不愛的下去???
電影嘛,隨便看就好不要太認真...
當然是因為地球的環境來設想阿.
地球上的生物存活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水.

至於有些人提出是否有非碳基生命.
這個就先要驗證有沒有這樣的東西.
不然都是人們在幻想而已.
NQQegg wrote:
正經的講完了換到想...(恕刪)


碳基生物需要水當溶劑

生命的型態除了碳基

或許還有矽基生物也說不定~

還有純機械的智慧生命-狂派與博派

甚至連型體都沒有了-如駭客任務中的母體

甚至我們到底是不是由超高等智慧生物的軟體所創造的
我們的所有感官與一切所有物體的互動都是VR背後的巨型量子電腦所運算出來的假象?
我們其實或許是一種各自突發各自產生的人工智慧-基於超高級生物所創造的軟體中產生的?

科學家指出
基於全像理論
二維可以等效於三維
或許三維只是假象
我們都是二維世界
產生在一個巨型黑洞的事界的那個球的表面積上<-科學家也在懷疑
因為理論上可以證明

駭客任務中的人類的生活都是母體所模擬的
模擬的先決條件是數位化

那我們這個宇宙是否為數位???
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嗤之以鼻
甚至覺得上帝不玩骰子
可是提出的所有反駁都被薛丁格證明是錯的
量子力學是真的存在
量子力學是量子化以機率(波函數)解釋物質與位置

我們這個宇宙
時間與空間是否有最小單位,而不是連續體?
科學家覺得我們這個宇宙有最小的尺度單位
普朗克長度(不是普朗克常數,兩者不一樣)
普朗克長度

最小的質量的存在長度
史瓦西半徑
(如果可觀測宇宙的平均密度為臨界密度,其本身可被理解為一個黑洞,我們這個宇宙可能在一個巨形黑洞中存在)

所以時空可能不是一個連續體
而是以量子態存在
這樣的數位化的存在
所有才有科學家在想像(還無法證明)
我們這個宇宙,還有我們生命的存在其實或許是一種各自突發各自產生的人工智慧-基於超高級生物所創造的軟體中產生的?

我們想像的智慧生命都是在我們這個3維空間
像電影的星際效應在演的是五度空間的生物在幫男主角(我們算四度,X-Y-Z與時間)
不要小看星際效應這電影
背後的物理指導可是加州理工學院的黑洞大師索恩~
索恩還在加州理工學院演講星際效應背後的物理現象耶...

生命存在方式真的有些可能還超出我們想像
要讓科學家有頭路做不然他們會失業...



因為, “生命”這個詞是由地球人定義的
地球人說生命是要有水
路跑大大還有遇到鬼嗎,很久沒看你貼鬼故事。

KJI01 wrote:
這東西已經被討論過...(恕刪)


有時也不是去不去的了的問題

是來不來的了

也許往那個方向發個訊號

幾年後















就一大批戰艦往地球造訪
Berith wrote:
有時也不是去不去的...(恕刪)


這宇宙新生成的星球用億來計數也嫌少,
特地來搶地球這個已到生命中期,
資源快耗盡的的中古星幹嘛?
(因為太陽越來越熱,
即使不計人為的溫室效應,
最快大約1~2億年後,
地球就可能會變成像金星一樣)

搶小行星都比搶地球好,
什麼?小行星不宜人居?
那艦隊能不遠千里而來,
居然不能在小行星生活?
你在說笑吧!

照我看,說地球是外星人的實驗場,
我還比較相信一點。
這裡有人提到戴森球這個東東,
我不會否定它的可能性,
但是我認為實現的可能性極低。
技術上的問題已經很難克服了,
還有一些非技術上的問題,
例如:外行星若缺了光的作用,
會發生什麼事,其實大家也不清楚。
這理論提出於五六0年代,
在那個時代,大家講究的是大耗能大作功,
大概還沒人想像到現在的這種講究節能減碳,
與環境友善的年代。
到了我們所想像超高等的外星文明,
又會發展出什麼道德出來,
可能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

必須再強調一次的是,
戴森球當然有可能性,
所以我們會尋找相關的觀測跡象,
找出異常,我們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星球來。
不然,天上數不盡的星星,
你要看那一顆。

戴森球的觀測比較好搞,
分析恆星光不合常規的光譜類型即可,
但戴森球是高等文明的觀測指標,
但有生命的星球已經是少數中的少數了,
找那麼高等文明那更是緣木求魚,
基本上,我是不會抱太多想法的。

其他的指標就難找了,
比如說蓋婭理論,
他要去分析行星的大氣組成,
看看是有可能生命存在的跡象。
比如說像地球大氣有20%的氧,
若無生命存在,不太可能維持這樣的氣體成份。
當然,不一定氧,只要該行星氧化還原氣體組成成份不太對勁,
不能維持長久平衡,
那就是我們有興趣的研究對象了。

問題是,除了少數巨大的系外行星(幾乎都是氣態巨行星),
我們幾乎不可能分析系外行星的氣體組成,
因為相對於母恆星的光,
系外行星的光微弱到分離不出來,
特別是內行星的光。

相形之下,研判是否有水簡單多了。
基本上,由恆星種類與行星的距離,
我們大概可以猜得到溫度,
然後去判斷「液態」水是否「可能」存在。
所以,這是我們常看到所謂有水的新聞,
但要確定有液態水,又是另外一件故事了。
因為,我們的觀測技術目前就只到這裡為止。

以我們現在的技術,
即使要確定行星的存在都是一件困難事,
連近到只有四光年的比鄰星,
也是在去年(2016年)才發現到它有一顆行星。
大家科幻片都看多了,
都開始研究其他種類的生命了,
還有什麼蟲洞,曲速引擎了。
做做夢也就罷了,
還要數落科學家的不是,
這就外行充內行了。
KJI01 wrote:
這裡有人提到戴森球...
以我們現在的技術,
即使要確定行星的存在都是一件困難事,
連近到只有四光年的比鄰星,
也是在去年(2016年)才發現到它有一顆行星。
(恕刪)


行星觀察法有很多種
天體測量,徑向速度,脈衝星計時法,凌日法,重力微透鏡,拱星盤法
1988年就開啟了外系行星的觀察
1995年首次發現一顆主序星飛馬座51行星b,終於掀起了當代發現系外行星的快速的序幕~
距今的發展已有20多年了~

至於蟲洞
如果以高維空間來看
那就是我們的3D的自然扭曲情形
如果有蟲洞的話
那不應是2D,而應是3D的球形

當然量子力學在黑洞的視界內訊息是否因黑洞蒸發是否消失吵了幾十年
最近台大物理系及天文物理所教授兼「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中心」主任陳丕燊,與法國綜合理工大學教授兼「國際超強雷射科技中心」主任Gerard Mourou 共同在論文中,提出一個新的實驗構想,利用日新月異的超強雷射及奈米技術打造「類比黑洞」,藉以模擬黑洞蒸發的晚期。該論文登上今年1月的國際重量級物理學術期刊《物理論壇通訊》。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