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閩南語文研究發音探索

廈門那邊的拼音系統跟台灣的沒有衝突喔
作為閩南語拼音符號的字母表裡
也沒有所謂的 r retroflex-tap

我想兩邊的音韻專家都不認為閩南語有 r 音了
所以拼音字母都不用r

不知道您有沒有學過閩南語的拼音系統
ng 是舌根鼻音(硬)
nguan 是不是該寫作 nuan n(尼) 或 luan
luan jiok=軟弱
lue ham=內涵
看看軟弱的軟 跟內涵的內
是不是跟您的揉揉
發音一樣

官方拼音系統 參考一下
wrote wrote wrote:
各位大大真是讓人增長知識,More...

小弟的兒子7歲,連句台灣話也不會講,也不願意講
不知道是不是跟他老媽是外省第二代有關係

當知道自己講的台語,遠在數千年前就已經存在時,真讓人心思都飛到古代去了
frank0839 wrote:
各位大大真是讓人增長...(恕刪)


我家的經驗是...我跟我的父母親強迫自己對小孩說客家話.所以小朋友跟我們是說客家話的.
但是小朋友跟媽媽是說國語的...這種我是覺得看你大人本身,跟小朋友互動的習慣語言很重要.
所以家庭教育的影響嚕~還有幾千年前是不叫"台語"的....
樓上的樓上,數千年前連語言文字都不確定是這一種,說的話會一樣喔。

還有啊,「台灣」這詞也是幾百年發展出來的。「台語」就更不用說
只有幾十年歷史。跟幾千年的數量級,差了一些些。(樓上回得比我快)
dumby 大
不是說您的用法不對
只是想確定您所說的"音"
是否為我所認知的"音"
而且您很有求知的精神
之前所舉的例子也很不錯啊
要學會閩南語拼音系統
我相信您一個禮拜就可以(任何一套)

要溝通音韻
國際標準就是IPA
任何一套拼音系統
都會將其符號對應到IPA
語音學者在鄉野採集時
也都是用IPA 註記
我相信光是揉揉 lue lue 的 R 或 L 這個疑似捲舌音
在台灣田調IPA 的標記上 可能就會標上2~3種
作為學術研究與文化資產保存

但是作為平民如你我的溝通工具
所有的拼音系統都是經過簡化的
當然不能完整呈現原音
所以我特別用實際例子來幫助辨音
沒有別的意思
別誤會囉

補充
dumby 點出一個好問題出來了
為什麼閩南語的拼音系統 不用 r 跟 z 兩個符號呢?
frank0839 wrote:
各位大大真是讓人增長...

小弟的兒子7歲,連句台灣話也不會講,也不願意講
不知道是不是跟他老媽是外省第二代有關係

當知道自己講的台語,遠在數千年前就已經存在時,真讓人心思都飛到古代去了


台語??台灣話?? 是台灣原住民語? 客家話? 國語? 還是河洛話?
你無從得知古代某一時期用哪種語言在交談,光是以這些詩詞可以用河洛話唸得通+自以為好聽
就自嗨河洛話是古代用語+自己很正統 這跟韓國人有啥兩樣?
四川話 山東腔 粵語 唸詩詞 唱戲曲 也都各有特色
河洛話....不也就是方言之一 不要在自嗨了

先來談 z 好了
對岸的拼音系統有這個符號
Z 發作 資或節 的聲母音
在台灣同樣的音被寫作 ts 或 ch 或 c (濁聲)
所以 zuan 我會拼讀為 轉變 的 轉
那麼 清聲的 zh呢 (漢語拼音) 瓷器 的聲母音
請看這個
對照表
混用的情形非常嚴重
所以官方新版的閩南語拼音系統就捨棄不用
乾脆用 ts 及 tsh 代替

因為大部分朋友沒學過閩南語拼音系統
溝通有點困難
這裡參考一下
音節表

Gaussianffxi wrote:
...(恕刪)

自嗨 ?
請善用網路資源 搜尋 漢語系 閩南語 相關字
謝謝~

還有,整個討論串沒人提到正統兩個字
您看到了嗎?
節錄一段找到的資料:

資料一:

河洛語介於上古音與中古音之間,保有濃厚的古語,而真正的河洛地區現行語
言則已經為胡與所融和,而不是今日的河洛語。

資料二:
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目前的北京話,乃是漢語在五胡亂華以後,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軍事力量之影響與壓迫而改變音調的結果。南北朝時,北朝統治者是以鮮卑語為北齊之國語。唐代以後,五代十國期間,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漢雜處通婚,以致音調、語法越變越烈。到南宋偏安時期,中原已成「胡漢語」天下,換而言之,變種漢語已成定型,遼、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為國都,北京官話漸漸形成。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北京話已成為漢語系中胡化最深的一支。後滿人入關,滿人雖習漢語,卻使得北京話成為滿大人官話。西洋人稱為Mandarian。清代漢語與唐代漢語相比,亦即完全走樣,音調不僅大變,漢字意義亦多不同。
以音調為例,唐代漢語之入聲(竹dek、日jit、入jip) 在北京話中完全消失。

資料三:
漢以前,閩南地區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漢族第一次大災難--晉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陳姓、黃、鄭、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閩,帶來了中原的黃河、洛水流域當時的漢語(河洛話由此而來),形成了閩南方言的基礎,反映著隋唐以前漢語的特點。 随后的景候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固始王氏入闽建立闽国都不断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隨後的景候之亂,669年固始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的隋唐漢語,固始王氏入閩建立閩國都不斷滲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話。 以上入闽源流在各个福建大姓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以上入閩源流在各個福建大姓如陳氏,林氏,黃氏等的家譜都有詳細的記載。 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閩南方言保留下來的古漢語較多,因此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 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閩南方言歷來為國內外語言學家所重視。 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這對漢語古音的構擬,古籍的訓釋,漢語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總之,河洛語起源自商朝(一說是夏朝),又稱「中原正音」,是商朝和周朝的官方語言,自周朝ˋ春秋ˋ戰國ˋ漢朝ˋ晉朝ˋ隋唐一直延續下來,為中原之主要語言,我們祖先本來是中原人,被胡人打到閩南,河洛話就一起被帶到閩南。

河洛話其實就是商朝ˋ周朝ˋ秦朝ˋ漢朝ˋ隋唐的中國古語,也是古代中原人士的主要語言。

河洛話屬於上古音融合中古音,客家語是近古音,換言之,河洛話比客家語更古老。目前最純正的河洛話,也就是最古老的中國古語,只有在台灣等少數地區才見得到,中國大陸的河洛話被胡化,可視為失傳。

現在講的國語其實是胡人(滿人)發明的,詩經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中原人士創作出來的,用胡人的話唸當然唸不通,用古漢語唸才會順。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