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5959 wrote:
有聽過大麥克指數、星巴克中杯那堤指數嗎?
大麥克指數我有聽過
我想說的是
各國之間基本上是綜合平衡
有些制度比較好
一定也有些制度是弱項
在失業率、稅率、物價等因素波動平衡之下
其綜合分數應該相差不遠
地球發展到現在
有些國家比較爽
也是建構在有資源可開發的無本生意上
台灣地小人稠又沒資源就認了....
有能力就出去闖闖
只是自己有能力當然會有更大的舞台
不過也要小心被別人用更低廉的價值取代
越競爭繁華的地方
貧富差距越大這點恆久不變
AlgerChen wrote:
我也是在美國留學的,...(恕刪)
zxctw wrote:
常常在01看到去澳洲打工薪水是台灣幾倍,
那為什麼澳洲不直接找東南亞的外勞,
菲勞還有英文的優勢,
為什麼要出高N倍的薪水請台勞
nina125x wrote:
打工遊學也可以說是在異地短暫體驗新的人生,
雖然多半都是先帶錢過去花的,
有的更不乏先向銀行貸款,
但現在查的到的都是在分享在澳洲打工遊玩的文章,
卻很少聽到其他打工遊學返國的人他們的工作近況,
的確年輕時有機會到國外體驗他國文化相當不錯,
只是現在看到朋友們快樂的在FB上PO照片分享遊學打工的現況,
另一方面也希望他們打工也要存點錢好還貸款啊,
返國後...錢可沒那麼好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