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對岸積極想要建立半導體產業,對方接待的高規格自然不言可喻。
看到對岸積極的態度,對照到當時台灣的狀況,真是為台灣未來感到憂心不已,
那樣才是拼經濟啊!
當時研究發現,其實晶圓廠的設置不像一般製造業,並沒有那麼急迫的需要去大陸,
因為以成本結構來看,折舊費用就佔了七成以上,人力所佔的比重很低,
所以大陸優勢的低人力成本對於晶圓廠而言,並沒有很大的吸引力,且人力素質也不夠,
加上那時大陸的周邊設施尚不成熟,如水、電等等,因為他們沒有管理晶圓廠的經驗。
只有稅制、土地等等的優惠是相對好的,
所以當時的決策是否定的。
也發現其實晶圓廠應該是賺管理財,賺服務的錢,跟所在地的關連性不大,
"平平"是晶圓代工,聯電的營益率是10%,台積電卻是40%。
但經過四年,短短的四年,
聯電和艦、台積電松江廠、茂德將新設重慶廠、INTEL傳將在天津設立第一座晶圓廠... 時機好像成熟了,廠商面對競爭,面對商場,對變化與趨勢是最敏感的。當地已經有了經驗,客戶也集聚在那裡,在兩相比較後,開始有將晶圓廠設立在大陸的動作。
對岸的產業發展開始往上,產業供應鏈開始完整。
我想這應該是大勢所趨吧。
kanghsing wrote:
不好意思一直想請教大...(恕刪)
不要被現在的政府騙了.
三通並不等同於一定要把產業移去中國.
而是當你有需要跟中國有商業往來時,可以降低很多時間跟成本!
這兩者意義是差很多的.
只是現在的執政者故意混淆,把三通跟往中國靠攏劃上等號, 這是在愚民.
有給企業家選項,大家是不是可以更好做事,因為我可以選擇有利的方向去進行啊.
對誰有利?當然是對台灣的企業母體有利。除非母體已經外移.
也就是說,這樣的政策等到大家都外移之後才要作,就太慢了~
台灣有很多企業都是在做外國人的生意的. 也同時在跟外國企業競爭.
當產業潮流把中國放在一個重要位置時,我國的企業在政府的箝制下,如何跟外國企業在這一點上競爭!?
現今台灣到處充斥著廉價的MIC貨,反而本土製造的不是外銷不然就是整個移到對岸生產,現在很難買到MIT的東西了. 真搞不懂這些企業到底在想什麼?? 是認為本土鄉親的經濟能力買不起他們出的"好東西" ? 小弟講一下自己發生的一件事好了,也許大大們就能體會小弟火大的原因了..
前年,小弟買了第一台液晶螢幕"Bxxq FP91E"..
Me : 同學,我買的這台品質不知道好不好耶..
同學 : 這家公司好像跟友達合作,應該你的液晶是友達的.
Me : 友達? 是不是開在我家附近(中科)那家??
同學 : 對啊.
Me : 喔喔! 台灣貨台灣貨,有保障..(心裡鬆了一口氣)
.
.
.
四個月前,送修了..心想應該是自己倒楣,買到品質比較不好的,不過應該還是比MIC強啦(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 , Ok, 把螢幕翻過來抄序號拿去送修吧..突然注意到序號下方寫了幾個字..產地 : MIC... 他X的,那我家隔壁生產的面板是拿去哪邊裝了?!

P.S :
今天又送修...Amen

todau wrote:
三通並不等同於一定要把產業移去中國.
而是當你有需要跟中國有商業往來時,可以降低很多時間跟成本!
這兩者意義是差很多的....(恕刪)
所以你認為三通主要是【節省交通時間與成本】嗎?
如果交通時間與成本對生意有很大的影響,
那應該是墨西哥最有可能接收美國的訂單,
怎麼會是隔了半個地球的台灣和大陸接手呢?
難道美國和墨西哥也有三通的問題?
三通後,我到上海的時間可以減少三個小時,機票省幾千元吧,
但這會增加我公司多少的競爭力?
拿最簡單的例子來檢視:
高鐵通車後,
高雄到台北的時間縮短三個小時,
請問當年南部上來台北開公司的人會回流到高雄開公司嗎?
台北和高雄業務上的往來會增加很多嗎?
高雄的競爭力會因為跟台北(台灣最大的城市)的交通時間縮短後上升很多嗎?
都不會吧~
那為何會寄望台灣和大陸交通時間縮短一些後,
會增加台灣的競爭力?
MIT的產品大多是賣給歐美,而非大陸喔,
事實上台灣許多產業的競爭對手反而是大陸,
沒有跟競爭對手三通,沒有縮短跟競爭對手的交通時間會對我們不利?
我真的看不出這種關係。
todau wrote:
有給企業家選項,大家是不是可以更好做事,因為我可以選擇有利的方向去進行啊.
對誰有利?當然是對台灣的企業母體有利。除非母體已經外移.
也就是說,這樣的政策等到大家都外移之後才要作,就太慢了~
台灣有很多企業都是在做外國人的生意的. 也同時在跟外國企業競爭.
當產業潮流把中國放在一個重要位置時,我國的企業在政府的箝制下,如何跟外國企業在這一點上競爭!?...(恕刪)
真的要跟大陸競爭或著做生意的人,
不會經常往返兩地,
他們通常已經在大陸開公司了,
這樣才拼的過當地人,
也因此你說對了一句話:【除非母體已經外移】
我說過,
三通對於【企業母體】有利,
卻不見的對一般台灣人民有利。
大家聽過【全球化】吧?
全球化的模式造就資源集中、人力壓榨與財富分配不均,
全球化的過程中獲利的是大企業和大國家,
所以他們強力支持,
但也因此造成更嚴重的貧富不均,
與許多產業的一再轉移(逐地掠奪資源~)。
台灣和大陸的情形不過就是全球化的一個例子而已,
所以三不三通已經不是議題了,
面對大陸拿手的產業(代工、原物料…),
你沒有在大陸當地或更廉價的地方設廠,
你會拼不過它;
面對大陸不拿手的產業(如開發、設計、創意…),
有沒有三通根本沒關係,
搞不好在歐洲設公司還更棒。
另外,
政府沒有箝制一般企業去大陸,
不然我們公司或一些客戶怎麼去大陸的?
但是面對台灣重要的產業要外移到大陸,
我想政府應該要有動作,
畢竟目前許多大企業,
當年都是政府拿台灣人民的錢去扶植的,
公司坐大後反過頭丟下台灣,
轉到大陸或國外賺錢和繳稅金,
丟下一群跟它幾十年的員工…。
不管有沒有三通,政府有沒有干預,
先前支撐台灣的企業勢必有很多會外移,
政府應該關注和著手的是這個世紀屬於台灣的產業,
舉個例子,
韓國這幾年奠定很好的電器用品開發設計,
也研發自有的品牌,
而且開創了高獲利的影視產業,
這幾個優勢可以讓韓國再吃香個十年以上,
但台灣呢?
與其吵著要不要三通,
倒不如想想台灣的未來該如何規劃?
最後,
我一直相信,
台灣的生命力從來都是靠民間力量開創出來,別指望政府太多。
凡是年滿二十歲的人,
別急著抱怨,
改變未來的力量不在你嘴裡,是在你的手中。
Soong
台灣加油!大家加油!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