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john wrote:國民政府時代就有簡體字了, 當時只是漢字羅馬化的一個步驟.但是當共產黨真的用簡體字的時候, 在台灣的國民政府又不用了.日本的簡體字在 1945 年以後才用.所以應該是國民政府發明的. 我聽到的也是這樣,所以,後來撥遷來台,因為大陸開始簡體化,我們故意用繁體.
中文的演進是隨著幾千年時代的演變,慢慢形成的,不是三言二語就能說的過的,「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最早期是以象形圖騰為主,慢慢不够用了,才延伸出六書至於各年代有不同的字體的由來,和當初的時代背景有相當大的關係,從最早期的石鼓文,金文,是由於當時沒有筆,文字都用刀刻於鐘鼎之上,因刻劃不易,所以還是以筆劃簡單的象形圖騰為主,當時文字並不統一,每個地方完全依當地的習性書寫,到了秦一統天下,才書同文,車同軌,在秦時主要字體是篆書,因當時還是用刀刻字為了運刀方便,故篆書字體大致左右對稱到了漢朝,毛筆發明,但紙還未發明,一般就用毛筆寫於竹簡上,因為竹簡是弧面的,所以毛筆在靠近竹簡中間須提筆兩側須下壓使力,所以造就了隸書的特色,到了紙的發明才有楷書,為了書寫的快速才有了行草的發明如對中文字的演變有興趣,可參考"金石大字典",及許慎的"說文解字"至於東亞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日韓及越南也經過了長時期的演進,曾有一段時間,不使用漢字,但是因為發展時間太短,後來不得不再使用漢字,相關內容可參考一本駱駝書,是日本人寫的叫"CJKV中日韓越",裡面對東亞的文字演變有相當深入的探討至於大陸的簡體字,則是當初認為中文字太難學習,故大量簡化了中文的筆劃,但也由於太過簡化了,己經破壞了原有中文字體的精髓,至於好壞就見仁見智,不在討論範圍了,所以在WORD內由繁轉簡,不成問題,但由簡轉繁就可能對不上了以上是就個人所知略述如上,因本人有玩金石篆刻故對古字稍有研究,現工作也和字有關,如有不對,也請大家指正
大陸為了消除文盲所以簡化文字可是簡了這麼多年現在是用繁體字的台灣香港文盲少還是用簡體字的大陸文盲少?消除文盲的根本解決之道在普及教育不是繁簡大陸那套方法根本是治標不治本而且在現在什麼都電腦化的時代簡體字連書寫方便這一項優勢都不存在了反而繁體字容易辨識的優點又浮現出來現在除了使用簡體字的人數比較多以外我實在看不出來簡體字還有什麼優勢存在
carlho wrote:大陸為了消除文盲所以...(恕刪) 台湾、香港文盲较少,我是承认的。那是否说明用简体不会降低教育门槛,说明简体不能减少文盲比例呢? 我想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要考虑到大陆的城乡差别实在太大,农村人口比香港和台湾不知道多多少。 这些农村占有的教育资源实在是太少了。利用简体书写、阅读,我觉得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因为比较容易入门。以上-------------------------------------我是大陆人
palmp wrote:要考慮到大陸的城鄉差別實在太大,農村人口比香港和台灣不知道多多少。 這些農村占有的教育資源實在是太少了。...(恕刪) 早年台灣也是一堆文盲,新加坡也只是落後的小漁村,那個年代大家都差不多啦~但是因為這些地區不像大陸經歷過文革(不只停滯,而是整整倒退一、二十年),所以教育才可以順利的發展起來。我跟大陸的同事聊天時說到,如果大陸將一半的軍事費用與太空發展費用拿來辦教育,那大陸的農村還會是這樣嗎?人跟制度才是決定教育的關鍵啊~So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