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123 wrote:
台灣只剩少數幾家有競爭力的科技公司,大部分的電子公司獲利都比紡織業慘,
電子業真是夕陽中的夕陽產業,電子產品只會降價不會漲,難怪台灣人薪水不會漲
科技產業裡還是有分的
一種是工廠代工 一種做研發
1. 代工廠自己把獲利殺到見骨 但都是大家可以模仿的技術
這種公司的營益率低 也許6% 7% 主要成本在建廠 機台 原料 或者為數眾多的基本操作員
2. 做研發的 有自己的技術 但也稱不上獨步全球 只是還在追趕技術或者領先不多
這種公司的獲利率比較高 主要成本在工程師薪資
分紅費用化同時影響到這兩種公司
但是對代工廠而言 佔支出總費用的5%工程師的薪資負擔即使加重兩倍
所影響到的成本也僅僅多了5% 對整體EPS影響極微
對以研發為主的公司而言 占支出總費用的50%工程師的薪資負擔加重兩倍
所影響的成本卻多了50% 對整體EPS影響極大
後者的工程師的薪資下調幅度會遠高於前者
所以大家詬病的科技產業 其實是沒有技術的微利代工廠
但真正被分紅費用化影響最大的 卻是從事技術研發的後者
如果這些工程師仍然要留在科技業的話 選擇代工業反而影響較小
所以分紅費用化把人才從研發公司往代工產業驅趕
從本土科技業往外商科技業驅趕
整體而言 為了不知道有沒有實現到的"公平正義"
弱化了國家研發能力與科技競爭力
加強了外商研發能力且還意外的幫代工廠增加了不少研發人才
只是代工廠收了研發人才 還是一樣從事代工工作 無用武之地
當然也維護了股東的利益(讓股價打了四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