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台語文教學時間,「豪洨」要寫成「嘐潲」~

我一直以來~都認為台語、河洛話、閩南話的文字~就是現在的正體中文字~
只是現在的正體中文字被大量用在中華民國的國語上~
所以造成多數人無法直接把文字用台語來理解~
就像初學英文時~念是會念~但是要理解時~要先把英文翻成中文後才能正確的理解~

以上是個人對中文字的看法~
貨比三家不吃虧~只有殺價會吃虧

玥之翊 wrote:
我一直以來~都認為台語、河洛話、閩南話的文字~就是現在的正體中文字~
只是現在的正體中文字被大量用在中華民國的國語上~
所以造成多數人無法直接把文字用台語來理解~
就像初學英文時~念是會念~但是要理解時~要先把英文翻成中文後才能正確的理解~

以上是個人對中文字的看法~

秦始皇︰『只統一文字沒統一方言是我的錯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sove_i_skogen wrote:
...(恕刪)..
總之,千萬要記得!
「靠夭」,要寫成「哭枵」哦!
「豪洨」,要寫成「嘐潲」哦!

『靠夭』還是寫成『哭餓』比較有感覺

『豪洨』看過寫成『嗥嘯』的

不過在這一題裡,寫成《好笑》好像比較好

我餓了 ← 這個圖示怎麼在這裡越看越像『哭餓』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很邪惡的洗腦說法

現在大家講的普通話 不過是清朝時才推行
三四百年或著以前臺灣根本沒有普通話 難道臺灣人沒有自己的文字
過個黑水溝後臺灣人先祖全部變成沒有文字的土著

那些大小廟宇上面 還有那些落花歸土的臺灣人先祖 他的墓碑上全刻的是甚麼字

刻上去的時候 說不定 滿人還在關外打山豬 那裡來的普通話
明鄭來臺之前 元末明初就有大量沿海居民進入臺灣 荷蘭人來臺灣的時候 早就一堆人成群結社
臺灣一大堆廟宇 一二百年以上比比皆是 早在明鄭來台之前就有廟宇存在
臺灣推行普通話 也不過60餘年 中國清朝推行普通話300年 河洛話消失了
那更早的時候宋元明清也不講普通話 河洛話就消失

如果沒有漢字這個架構存在 河洛話早就在中國消滅了好不好 還能遠播到臺灣

就光光現在推的台語拼音教學 用羅馬拼音教出來的台語跟有些的地方腔都不同
我的小孩講的是跟我不一樣的腔調
一大堆人來自祖父母的地方腔 就要被滅掉不是
所謂的母語統一教學 反而造成地方道地流傳的腔調無形流失

你沒有統一的讀音 誰聽的懂 你在講甚麼
這不就又造成區域讀音與文字認知上的斷層 不同的讀音 你要怎樣寫出相同羅馬拼音文字

這就是羅馬拼音文字與漢字形義字最大的差別

sove_i_skogen wrote:
其實那位成大台文系的...(恕刪)


這種寫法比那啥台文好讀多了啦...

k25876 wrote:
那些大小廟宇上面 還有那些落花歸土的臺灣人先祖 他的墓碑上全刻的是甚麼字...(恕刪)


大陸字!

我們可是台灣人,台語怎麼可以跟大陸扯上關係?

wrote wrote wrote:

sove_i_skogen wrote:
總之,千萬要記得!
「靠夭」,要寫成「哭枵」哦!
「豪洨」,要寫成「嘐潲」哦...(恕刪)


對不起,實在看不懂後面的字是「啥小」.....
話說依教育部的標準,「啥小」要怎麼寫???

chiujung wrote:
對不起,實在看不懂後面的字是「啥小」.....
話說依教育部的標準,「啥小」要怎麼寫???

寫作「啥潲」,唸作 siánn-siâu 或 sánn-siâu
「潲」,原指semen,後來引申為無聊、無用的事,加在詞句中使之成為粗俗的用語。
「嘐潲」也用了這個字,當然也是粗話!
「嘐」是動詞,虛誇之義。嘐潲是動詞加名詞,變成動詞片語,指說大話的意思。
所以「嘐」和「嘐潲」的意思是一樣的,加入「潲」當受詞是為了增強語氣強度。
為什麼會有這些詞呢?其實就跟今年來發明的詞一樣,都是起自某個無聊之人,
然後在人際圈傳開,最後變成文化資產!
例如,「嘐潲」就是古早某群無聊男生們,在戶外互比誰X得比較多,C.C.數誰比較多,
然後有人虛誇自己的量超大,於是某個朋友就嘲笑他「嘐潲」!

但是,現代人好像變保守了,很多都變成禁忌,家長絕口不提這些粗話的由來,然後下一代當然就不知道囉!但是下一代還是照用這個詞,而且在進入資訊時代後,大家竟然都打發音接近這個詞的國字,而不沒有用「真正」的漢字。想想看,是現代人不知道典故,還是在裝避俗呢?
我剛查了漢語字典:
潲,當動詞有往後方勉力擺脫的意思,是古時候的地方用語。

例如:
[騾子]一見炮就往後潲,怎麼也套不上去。─魏巍《東方》
這句話真的會想歪……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