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刷卡紅利點數取消,貴賓優惠縮水,您還會使用信用卡嗎?

信用卡是一種支付工具
用的好可以帶妳上天堂,用不好就讓妳住套房

我有三張卡
中華商銀-心願卡
刷卡消費,可以回饋千分之2.5的金額給慈濟
每月1日為結帳日

花旗-喜憨兒卡
刷卡消費,可以回饋0.275%捐助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
每月9日為結帳日

中信-蓮花卡
刷卡消費,可以回饋千分之2.75的金額給慈濟
每月20日為結帳日

會選這幾張卡,除了平常刷卡可以做善事外,還可以減輕一點點血拼的罪惡感

平常我不喜歡帶太多現金在身上,頂多兩千
皮包裡,只會有駕照、兩千以內現金,和一張信用卡
不喜歡帶太多證件、提款卡在身上
因為萬一不見了很麻煩~


至於今天出門要帶哪一張卡在身上?

每月28日~7日中華商銀的卡(因 銀行結帳日是1日,所以通常此筆消費,最多是一個半月後才付款。因商店收單後,最快也要3天才會去銀行請款,所以結帳日前兩天的消費,會出現在下下個月的帳單上,例如8月28日刷卡,要到10月份的帳單才會出帳,而10月份帳單繳款日是10月15日)
每月7日~18日花旗的卡(理由同上)
每月18~28日中信的卡(理由同上)

所有的信用卡都用自動轉帳的
所以也不用擔心會忘了繳款
一個半月後才繳款,雖然賺不了啥利息錢
但是爽度卻很高
想想看~當妳開始付一個半月前的餐廳消費款時,妳吃的東西都不知道投胎到哪裡去了
anami wrote:
信用卡的功能對消費者而言是用來做為延遲支付的工具,
銀行可以向商家收取大概百分之三的手續費,
為了推展這個業務,鼓利持卡人消費,
所以有紅利積點這樣的回饋出現,
現在,
金管會想藉取消紅利積點,
減少卡債問題,
我想知道,
假設真的實施後...
大家對信用卡用途的看法還有還會繼續使用信用卡嗎?
.(恕刪)


3%是收費最高的情況下
那幾乎只有像光華那種平常都不開發票沒人刷卡
偶爾有人缺現金或要報帳才刷 月刷額很少的店家才會收到三趴的
一般有開發票可刷卡的店家不可能收到三趴的
跟店家收的收續費拿來作為店家的金流服務就差不多沒了

我們享用的紅利積點 免費拖吊等
幾乎不是從這個手續費來的
絕大部分來自動用循環利息的卡有
(當然其中的大眾就是這些卡奴摟)

您提到的金管會措施不管能不能有效降低卡債
終究信用卡會回到基本機制
也就是信用有問題的人會辦不到卡
到時動用循環利息的金額會降低
自然每個人(尤其是每期帳單都全繳沒讓銀行賺到錢的客戶)都能享受到的福利就會越來越少摟
中信卡消費$30可以累積一點
1000點可以折刷卡金$200
另外還有電信基金
基於這些我才用卡
所以取消的話...那就掰掰啦
聽大家這樣講,在台灣信用卡紅利還蠻爛的
我就列一些我在米國常用的卡吧

第一張
Citi Platiunm MasterCard

哈哈.那不是我啦
怕用我的卡.有些大大會想試用看看
這張是我最早的卡,有十幾年了
紅利:在超市,藥房,加油站使用有5%"回扣".其他銷費有1%"回扣".
蠻好的卡,可惜再一個月 Citi 就要把它降級成 在超市,藥房,加油站, 便利商店, 水電, 第四台 2%, 其他銷費 1%.

第二張
Dsicover Platinum

比較少見到吧
在米國是第三大(或第四,跟美國運通信差不多)是摩根史坦利的子公司
以前它有餐廳刷 5%"回扣,所以它是我的餐廳卡
最近大概虧的太利害(它收餐廳2-3趴,付我5趴),所以變成5趴輪流轉(這個月是學費, GAP, 戴爾, 亞馬遜 之類有的沒的)
另一個好處是如果用回扣金買禮卡,最多可以翻兩倍(變成10趴)

第三張
Advanta Business Platinum MasterCard

這張是我新的5趴卡
5趴在超市, 藥房, 加油站, 水電, 電腦設備, 行動電話, 網路費用
1趴在其他銷費
蠻不錯用的

第四張
Fidelity Visa Signature

這張是我的"其他銷費卡"
1.5趴在所有的銷費
但是要存到我的投資帳戶
(照片越變越小)

第五張
Citibusiness PremierPass MasterCard

這張是我的飛機卡
用它買機票,一米金賺1點
飛雞飛一英里賺1點 (信用卡自己的點,航空公司的里程數照賺)
所以一趟到台灣賺 800點(機票) + 16,000點(來回英里) = 16,800點
積到60,000點 一張米國台灣來回機票
如果不要機票, 100點換一米金 (也是1趴啦)
比較麻煩是英里點要對花費點才可以用

還有其他一堆卡, 用來賺利息 0趴 現金貸 12個月 放到5趴活存去



這張是美國運通
以前用來買電器的, 延長保障期. 現在 Visa 跟 Mastercard 都有這個了所以就很少用了








這張也是美國運通
但是我不夠好業, 所以只能嘔兒嘯鯗






shcjerry wrote:
非常同意兄台的看法。...(恕刪)


謝謝兄台讚許。看完眾多大大的意見,其實有些資料和思維提供給各位大大參考一下。

信用卡的產生與發展,是建立在信用累積與金額支付的行為上,不管是什麼樣的附加價值或行銷策略,超出這個基本原則的話都是無法持久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韓國和台灣都會發生消費金融風暴,就是銀行發卡單位只顧衝業績而不去仔細思考基本原則,甚至只顧業績數字而完全忽略應有的分寸。卡債、卡奴以及取消優惠的發生,其實正是物極必反後的反彈現象。韓國消費金融風暴的爆發比台灣還早,當初就有經濟學者提出預警,但事實證明無能的政府和唯利是圖的銀行業者根本無力也無意願去理會這些警告。最後仍是由社會大眾共同承擔苦果。

銀行原本就是以營利為目的不是慈善機構,以道德要求說真的是緣木求魚罷了!小弟只是感慨當初各家銀行搶攻消費信貸市場的時候,負責訂定政策的主事者到底是以什麼心態和眼光來做的?正常的信用卡消費市場經營下,就算不鼓勵信用卡持有人過渡消費衝高循環利息費用,銀行每年自信用卡市場中仍有百十億以上的收入,並不會虧錢經營,這樣的利潤收入在適當地操作下要提供持卡人相關優惠並不是難事。現在各銀行陸續取消優惠,當真是因為相關循環利息或呆帳造成的嗎?或許部分的確是,但是有大部分銀行說穿了其實是要保持利潤維持一定比例,所以先從這些優惠措施造成的開支上動手,事實上就算繼續保留這些優惠措施,對銀行利潤而言根本還談不上「虧本」兩字!

很難想像嗎?小弟十年前曾在某發卡單位任職過,對紅利兌換的洽談略有經驗,深知銀行絕不可能虧本提供優惠這個大原則前提。假設某發卡銀行規定每刷卡消費30元可以累積1點紅利,他所提供的紅利兌換產品中有一項免費餐飲優惠(一人份),是號稱市價1500的套餐,而信用卡會員必須累積紅利點數到1萬點才能兌換。事實上業務員與相關餐廳洽談時都是以6-7折的價位洽談,也就是1500的套餐實際上銀行可能只付出不到1000元的成本,而且可能是一季才結算一次。卡員要享受到這樣的優惠必須刷卡滿30萬元以上才有機會(事實上還不一定換得到,因為可能限名額),卡員累積消費30萬元這段時間內銀行獲取的利息收入,還有向收卡商店收取的手續費(約1-2%),用來支付這樣的優惠會無法負擔嗎?更別說是像機場停車、保險這些使用、兌換的優惠成本了!說句不客氣的話,銀行取消這些優惠,還不就是因為政策問題、卡債金融風暴來襲,預估原本那些不正常使用循環利息造成的暴利將會減少,不想讓已賺進錢包的錢再付出去,所以才會搞出這些反覆的措施?!
A菜 wrote:
謝謝兄台讚許。看完眾...(恕刪)


聽起來很對,但是現實上還有其他原因

你以為一個公司只要有賺錢就活的下去嗎?
今天銀行甲1年賺1萬, 銀行乙1年賺1萬加1塊
假設所有條件相同, 銀行乙遲早可以幹掉銀行甲
我如果是投資人, 我不會投資銀行甲
銀行甲股市跌, 銀行乙股市漲
銀行甲借貸額度跌, 銀行乙借貸額度漲
銀行甲客戶數跌, 銀行乙客戶數漲

現今光會賺是不夠得, 你不可以差你同業太遠
所以銀行只有拼了 (別人做什麼跟著作)

其實只要有自制力, 信用卡還是蠻好用得
我大部分的銷費都是別人的95折
ejju23 wrote:
聽起來很對,但是現實...(恕刪)


謝謝大大指教批評,但真是如您「想像」如此嗎?那也未必喔!

以小弟目前用的上海商銀信用卡來說,他當時在各家銀行大舉擴充市場大發現金卡時,卻獨排眾議堅持不追逐搶開發這一塊市場,在當時被很多股東和投資人認為不懂市場生態不會賺錢,也因此當時股價不如其他銀行。但等到現金卡呆帳等消費金融風暴來襲時,他卻也因此降低了所遭受的衝擊,不需像其他各家銀行業者必須編列大筆預算打消這類呆帳,間接造成利潤數字下降、股價下跌。當初一味相信銀行說法的投資人到此時才真正認清事實,光看短期銀行帳面和股價而不去認清背後真相,那才是真的不切實際!

順便一提,現實的市場上並不是A銀行的股價或帳面漂亮就一定可以吃掉相對較差的另一家B銀行,這當中牽涉了太多的政商關係與操作細節。事實上這樣的例子之前有發生過,只是多數非投資人沒注意到罷了!當然身為一個信用卡持卡人多數人可能根本不會去管這些問題細節的,只是提供一個訊息給大大參考。若股價高、資本大的大銀行就定能吃掉較弱的銀行,之前中信銀就不會在市場競爭上碰一鼻子灰了!
我個人覺得應該是看大家使用的心態吧...
如果是我的話應該還是會用吧..(除非我消費的東西現金有很大的優惠空間)
1.至少出門不用帶太多的
2.對自己的跑去哪裡至少有個紀錄
但是不鼓勵借現金出來使用以及過度使用循環..哪是很可怕的
一切都是幻覺~~(\/)@@(\/)....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