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son19841026 wrote:這故事拍起來 肯定會...(恕刪) 無法跟三國比,三國是關係到中國大曆史此次對中國歷史影響不大,而且那些戰國名將,在中國歷史上充其量就是土匪打架。大陸拍了幾部不錯的關於遠征軍的影視作品。中國遠征軍我的兄弟我的團都不錯。
日本人拍:日本在此役中大放異彩,中國和韓國弱的像什麼一樣,最後是豐臣掛點引發國內內亂,所以才決定收兵,才不是因為輸了呢中國人拍:大明如同自己親人受難一樣幫助韓國,傾囊相助,在此役中在大放異彩,最後替韓國把日本鬼子打跑了,韓國人痛哭流涕的感謝韓國人拍:韓國在此役中受盡苦難,大明還趁機來揩油,最後靠韓國人自己大放異彩把日本鬼子打跑,大明和日本羞愧的逃回家去了突然覺得真的好精彩cisco966266 wrote:大推明朝那些事好書,...(恕刪)
cisco966266 wrote:感覺中國的最接近,呵呵。當初大明對待朝鮮確實如子女,也確實打退了日本人,朝鮮當時也確實痛哭流涕。 這世上就是因為這樣的想法 戰爭永遠都不會消失王者之師 仁義之師 呵呵...那誰要來演反派
其實這場戰役是影響後世蠻深遠的戰役,最直接的影響有三件事情,對日:一場遠征打光了豐臣秀吉的家底,讓德川有機可趁,也決定了往後三百年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不敢再經略亞洲。對韓:雖然再次確立的明朝是朝鮮李朝的宗主國,但也間接埋下了五十後朝鮮結束與中土帝國從屬藩國關係的遠因。對明:光復朝鮮後,為明中後期牽制女真打下良好基礎這場戰役歷時七年雖被稱為萬曆三大征之一,但其實真正開打的時間也不過就兩年左右,剩下的時間全都在談判跟對峙,實際入朝作戰的總兵力還不及日陣營的三分之一,總花費約接近九百萬兩,當時張居正主政時期,因一條鞭法、考成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戶部歲收每年在四百到五百萬兩的水準,府庫充裕,明朝連續多年不曾出現財政赤字,這可是空前得成就。張居正死後明朝爆發一系列的「爭國本」的政治鬥爭,皇帝跟管錢的外廷呈現對立狀態,才讓當時的文官和後朝編史的史官戴著有色眼鏡視壬辰戰爭為影響明朝敗亡的遠因。事實上,比起花費幾乎是壬辰戰爭六倍有餘的後金戰爭,壬辰戰爭對當時朝廷負擔的影響非常的輕微,不該成為明晚期衰敗的理由。至於韓國敢不敢正視這段歷史,我認為是不敢,當時日本侵韓爆發前,豐臣秀吉並非一開始就馬上把拳頭打過來,而是先派使者招降,希望朝鮮能進貢豐臣幕府,與日本聯手打擊大明朝。但朝鮮李氏自比「小中華」視倭寇為鼻屎大的外夷,天塌下來還有明朝老子扛著,拒絕了倭寇的要求,且對於日本軍備動作視若無睹,沒有任何的防範,唯一的作為就是拼命向大明朝上書表忠,並且為明朝懷疑朝鮮「通倭寇」之事辯誣,表現相當顢頇,結果日軍一登路後,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競賽式的急行軍,僅花了十天就打到平壤,整個朝鮮都在日本的掌握底下幾乎滅國,已經到了這般光景,李氏還不正式求援,甚至一度想著乾脆家不要了入大明當個王爺了得。綜觀整個壬辰之戰,朝鮮除了打出一個無敵水軍將領李舜成之外,整個朝鮮軍的表現幾乎可用一無四處形容,最大的貢獻就是為明朝運輸補給,另一個特殊貢獻則是,家都沒有的朝鮮人,對於大明朝參與戰事的投入資源及耗損極其計較,做出來的耗損統計比做為主力的明朝官員更清楚。這段極度恥辱的歷史,相信對韓國人來說是連談都不想談。至於戰國時期沒有正史系統的日本來說,這段紀錄要考證也有相當的難度,豐臣秀吉成為「天下人」後,各大名表面臣服,實際上是相當看不起豐臣秀吉的,加上豐臣秀吉出身卑微,這讓他覺得相當自卑,亟欲打造一番曠世偉業來讓這些背地裡笑他猴子的大名閉嘴。在豐臣秀吉過世後,豐臣家對於這段遠征的描述自然是歌功頌德一番,但其他大名家史的描述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