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經濟不好有下面原因。
1、錢進大陸。
2、代工產業。
3、責任制。
1、2:錢進大陸,商人無祖國,把台灣最之前經濟高成長經驗(代工),帶去大陸
,溝通上大陸比印度好,台灣的手腳被打斷,成長力,頓失。
好在有緊縮政策,不然失業率會更高。
3、責任制,讓台灣十幾年過去了,大學畢業生,薪水不增反減,為啥?
老闆一致口吻,我在大陸,請幾個人,在台灣只能請幾個人。
加班費??之前是1.33,1.66,2,在領,加班費一個月領下來,通常是月薪一半,
經濟當然好阿。
當然大家或許不知道,大陸廣東女工薪水,從七年前100、150RMB到現在900RMB,還招不到工,拿之前台灣經濟大好的錢,前進大陸,幫大陸提升國民所得,台商就是這麼可愛,這是我工作多年感想(電子業)。想一想,如果沒有緊縮政策(台面下有辦法偷渡一堆),你們在這邊勸敗?
我看找工作都來不及了,還勸敗。
從消費者的需求方面來看
1. 第二季本來就是3C產品較淡的季節,沒有什麼新的東西推出,暑假才是廠商推出新產品的重點時期,
所以消費者都是觀望居多,不然過了一段時間手上的東西可能就舊了===>季節性的買氣弱。
2. 我不是電子產業的,不懂產品,但是從我一個使用者的觀點來看,現在其實很難有新東西可以打動我去購買償鮮,PC可以用就好,手機也夠用了,也已經無線上網了,所以除非真的能夠很快解決手上 的 棘手問題,否則寧願錢存下來等新產品問世。====>需求不強。
從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來看
以3C產業來講,比較屬於內需產業,銷售的對象是住在島上的我們,所以跟大家的購買能力息息相關,
購買能力=收入-支出-儲蓄(包括投資)
簡言之,就是手上有筆 '預算' 或是閒錢才會買東西,尤其是當

===>眼不見為淨,先刷了再說!!!

所以,上述的購買能力公式要再加上一個借貸,成為:
購買能力=收入-支出-儲蓄(包括投資)+借貸(信用卡、現金卡、跟父母借、跟朋友週轉.....)
以前銀行比較不積極時(有預謀的...),雖然無力償還本金,但是只要每個月交最低應繳就可以度過難關,現在銀行收傘問題就出現了,有數據為證:

左邊是現金卡借款額額,右邊是信用卡循環借款餘額,沒有看錯,現金卡最高時,大約3000億,信用卡5000億!!! 而這些利率都高達15%以上,而且是循環的!!
經過今年上半年,現金卡餘額剩下2500億,信用卡4200億,後面預估還會一路下降!!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用借來的錢來買3C,但是光是還這些錢就對購買3C產品的購買力大大地打擊!!
因此,在收入在上半年很難突然暴增下,在借貸金額無力在增加下(甚至要還錢!),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是急速下降的!!

====>總結,單就內需的3C產品而言(應該不止3C產品,所有的消費皆是),目前買氣不振的情況恐怕還得持續一段時間....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