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古代戰爭的疑問???

不要因電視或電影亂演就相信古代戰爭是兩軍混在一起亂戰
日本及西方在演古代戰爭還比較貼近真實
古代戰爭講究的是陣形無論中西戰爭皆如此
前一陣子看NGC才有提到戰爭型態一直到一戰結束後因武器發展因素才漸不用方陣形態
而且大家也會用旗幟其他可分別敵我的東西區分例如黃巾之亂


kevinwon wrote:
古時候的戰爭...動...(恕刪)

古代人數都有灌水啦,
你想想,一千個人的正面,每個人雙手張開到揮動兵器不會砍到自己人的程度,
這樣至少也要一千多公尺,
敵我雙方加起來十幾萬人要怎麼有辦法同時展開...
jaywang4 wrote:
敵我雙方加起來十幾萬人要怎麼有辦法同時展開...

十幾萬人同時展開
就可以拉手護台灣了....
jaywang4 wrote:
古代人數都有灌水啦,...(恕刪)


有灌水+1
因為40萬人還不誇張
誇張的是.....能容納40萬人的坑.....這坑到底有多大啊....
下起雨來大概會變成一個湖吧.....XD
當別人向我伸出手時, 我總是低著頭猶豫該不該從口袋伸出手來, 終於下定決心,準備輕握對方的手時, 才發現對方早已轉過身去, 於是只能用無意義的笑容來掩飾
我轉一個文章來這裡好了
很長但是對於趙國有沒被坑殺四十萬人有很詳細的解釋
文中其實也是存疑的
可是不是對動員數字的存疑,而是死亡人數的存疑
畢竟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戰國末期最大的會戰型對戰
雙方的軍誌戶政皆有詳細舉列可供參詳
長平之後趙國男人幾乎死絕也是史有名載
一個350萬至四百萬人口大國(請自行google即可輸入戰國時期趙國人口)
又是舉國存亡的生死之戰(以此比例換算趙國總動員能力約為五十萬至五十五萬)
打個七折能動員四十萬是當時常態,六國末期都是賭身家一敗即滅
四十萬人又不可能乖乖給你宰
畢竟投降就是為了活命,冷冰器時代又沒槍砲
大不了地上抓個石頭都跟你硬幹
所以這篇文章我很有興趣的看了幾次

轉的文章有點長
有興趣能看看喔


關於是役趙軍的損失數,各種通史、斷代史、專史、辭典工具書等,都說趙軍四十多(五)萬全軍覆沒,其中四十(餘)萬降卒被秦坑殺①。眾多史著這麼說當然有他們的依據,最早詳細記載長平之戰的司馬遷的《史記》便是這樣說的。例如,《史記》卷5《秦本紀》第5載:“(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國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拒)。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1](《秦本紀》)。這裏講明瞭“四十餘萬盡殺之”,但還沒有明確其中有四十萬降卒。《史記》卷81《廉頗藺相如列傳》第21記:“(趙國趙)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這裏講清了趙軍總損失45萬,被坑殺的降卒達數十萬,但還沒有明確被坑降卒有40萬。太史公又說:“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坑之。”[1] (《趙世家》)對此事講得最詳細明確的篇章是《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該傳第13說:“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1](《白起王翦列傳》)。這裏講清了趙軍總損失45萬,降卒40萬全被坑殺,僅放回年少者240人。司馬遷在後面又記,秦昭王五十年(前257)白起被秦王賜死。白起自刎前歎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沉思良久,又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1](《白起王翦列傳》)。這裏再次確認了該篇章前面的記述。

後世史家在記述長平之戰殺趙降卒一事時,一般都信從司馬遷的說法。例如北宋史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便完全照搬上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的記述 [2](周赧王五十五年)。南宋史家鄭樵在《通志》中亦如此記述②。但這個數字實在可疑。其一,40萬壯丁戰俘皆是坑殺,我認為這不符合常規。因為大規模的屠殺必然是多種手段並用。其二,殺降卒殺了多久?40萬人不是一兩天甚至一兩周殺得盡的。當時又沒有現代化的大規模的屠殺工具,諸如德國法西斯的機槍、毒氣室、噴火器、焚屍爐、炸藥包等。南京大屠殺日本法西斯殺了中國兵士與和平居民30多萬,但它持續了六周。其三,趙軍因被圍箭盡糧絕而繳械投降,但也絕不會束手就斃引頸受戮。投降是為了活命,但如果降後要被坑殺,那趙軍降卒勢必奮起反抗。雖說手無寸鐵,可對方也只有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而且古今中外大批投降的降卒戰俘是不被捆縛的,要捆綁也無那麼多的繩子,史書也沒記趙降卒被捆縛。但史書並未說有趙降卒反抗之事,白起說自己使了“詐”,但40萬人怎麼詐法才能“盡坑之”而不引起反抗?史書闕載,令人不能不困惑,進而懷疑。

中國古代也有人曾對秦軍坑殺40萬趙降卒事表示懷疑,朱熹就指出:“長平坑殺四十萬人,史遷(太史公司馬遷)言不足信。敗則有之,若謂之盡坑四十萬人,將幾多所在!又趙卒都是百戰之士,豈有四十萬人肯束手就死?決不可信。又謂秦十五年不敢出兵窺山(關)東之類,何嘗有(此)等事?皆史之溢言。當疑四十萬人死,恐(只)司馬遷作文如此。未必能盡坑得許多人。”[3](《歷代一》)胡三省在給《資治通鑒》做注時再次質疑道:“此言秦兵自挫廉頗至大破趙括,前後所斬首虜之數耳。兵非大敗,四十萬人肯束手而死邪!”[2](周赧王五十五年)

質疑歸質疑,沒有證據便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應找出更加有力的證據來。經過一番鉤沉輯佚,爬羅剔抉,終於發現一個關鍵所在,即趙降卒根本沒有40萬。

有必要先扼要交代一下長平會戰的過程。公元前262年,秦將白起伐韓,取野王(今河南沁陽),斷絕上黨(今山西長治一帶)通韓都之路。上黨郡守馮亭以上黨獻趙,以聯趙抗秦。趙孝成王受地,使老將廉頗率大軍守長平以拒秦。廉頗以秦軍攻勢正盛,乃築壘固守,與秦軍相持兩年多。前260年,趙王中秦相范雎反間計,使趙括代廉頗為將指揮。趙括善於“紙上談兵”,卻無實戰經驗。既至軍,一反廉頗堅守打持久戰的戰略,率大軍盲目冒險出擊。秦將白起正面佯裝敗退,另出兩支奇兵襲趙軍後路。結果趙軍被分割成兩大塊陷入包圍,糧道斷絕,只得築壁堅守以待援軍。“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男)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此次增兵阻援的兵力有多少不詳,但從整個戰役的規模來看不會少於10萬。在這種態勢下趙和趙的友國齊、楚、燕等不敢救援。趙軍困守46日,饑餓難忍,竟至“皆內陰相殺食”。趙括分兵四隊,輪翻急攻,“四五副之”,終未能突圍。趙括遂親率精兵搏戰,但不幸括被秦軍射死。主帥一死,群龍無首,軍心動搖,饑餓難耐,一片混亂,趙軍遂降[1](《白起王翦列傳》)。所以,長平之戰是經過長期激烈戰鬥才結束的。據前面所引《史記》的記載,趙軍基本上全軍覆沒,總損失45萬。

長平之戰秦軍投入多少兵力,記載不詳。但從常理推斷,至少不會少於45萬。加上後來用於阻援的10萬,應該不少於55萬。還有一個問題值得追問,即秦軍損失多少?在長達近三年的會戰中趙軍戰死5萬,秦軍至少也得傷亡此數。而實際上,秦軍傷亡大大超過此數。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秦昭王四十九年(前 258),秦派王陵率大軍攻趙都邯鄲。當時指揮長平之戰的勝將白起因病未能同行。後白起病癒,秦王便欲派白起代替王陵統軍指揮,白起推辭諫阻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兵)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1](《白起王翦列傳》)《資治通鑒》亦曰:“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2](周赧王五十七年)《戰國策》亦載秦昭王言,說長平之戰使得秦“國虛民饑”[4](《中山策》)。前已指出,參加長平會戰的秦軍至少有55萬。楊寬先生說,當時秦趙雙方集合近百萬大軍,在長平一帶築壘東西對峙[5](P413)。楊先生沒注明史料出處,故也屬揆度推論。按常規,95萬以上或至少90萬以上才能說近百萬。所以秦軍在增兵阻趙援前當有 45-55萬之數。路遇、滕澤之先生也認為,長平會戰秦軍要想吃掉龐大的趙軍,它投入的兵力應當遠遠超過50萬[6](P48)。秦軍既然“死者過半”,則陣亡的當有25萬左右。這樣,按常規、情理、規律、邏輯,趙軍在投降前也應戰死、陣亡過半,也應損失二十幾萬,甚至更多。倘趙軍不是兵力受到很大損失,恐怕不會輕易向秦軍投降。

現在我們假設秦軍在增兵阻援前參加會戰的總兵力為45萬,與趙軍持平。戰歿陣亡過半,則損失22.5萬。趙軍參加會戰的總兵力為45萬,按常情也得損失過半。這樣被秦軍俘虜的趙降卒便只有二十餘萬。此說有一文獻上的旁證,即唐杜佑在《通典》中的說法:“其時馬服子(趙括)與銳卒(親)自搏戰,秦軍射殺之。(趙)軍大敗,卒二十余萬人降,皆(被)坑之。”[7](《兵六》)可惜司馬光、鄭樵等沒有採用唐杜佑的說法。

或許《史記》所記原本是“十四萬”,後來傳抄刊刻時被訛寫成“四十萬”。類似現象在《史記》中並非孤例。例如《周本紀》載“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距(拒)武王”,梁玉繩《史記志疑》便懷疑:“(夏、商、周)三代用兵無近百萬者,況紂只發(王)畿內之兵,安能如此之多。《書‧武成》疏曰:‘紂兵雖眾不得有七十萬人,《史》虛言之。”[8](P86)范文瀾《中國通史》則說“紂兵十七萬人(一說七十萬人)倒戈反攻”[9](P71),那麼“七十”或許也正是“十七”之訛。

總之,長平之戰趙軍戰死的(包括病餓而死、自相殘殺相食而死的)應有二十餘萬;投降被俘然後被秦軍坑殺的至多也是二十餘萬,甚至可能只有十四萬餘,而非傳統所謂四十萬餘。
注釋:

①其犖犖重要者有: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82頁;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二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 頁;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5版,第227頁;呂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頁;王明閣《先秦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8頁;林劍鳴《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5頁;楊寬《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版,第414-415頁;沈長雲等《趙國史稿》,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 207頁、602頁;百卷本《中國全史》第3卷、楊升南著《中國春秋戰國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頁;《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長平之戰”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長平之戰”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大百科辭典》第1 卷“長平之戰”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長平之戰”條,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徐喜辰、斯維至、楊釗主編《上古時代》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3頁;《中國歷史大辭典》“長平之戰”條,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辭海》(縮印本)“長平之戰”條,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②見鄭樵《通志‧列傳六》,中華書局1987年版。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 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戰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楊寬.戰國史(增訂本)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路遇、滕澤之.中國人口通史:上冊[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7]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4.
[8]梁玉繩.史記志疑[M].北京:中華書局,1981.
[9]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http://artvine.org/forum/index.php?topic=819.0

最早有系統記載的《史記》離長平之戰時間相差百多年,就算太史公閱到各種秘史及官方文書,也畢竟是第二手資料,須知趙軍四十五萬全軍覆歿,而秦軍死傷過半,兩軍將領在短時間內相繼死亡,根本無可能紀錄下來。再者兩軍對峙數年,前期廉頗帶兵退守時,已經死傷慘重,以四十五萬總兵力計,死一成已可算死傷慘重,即約四至五萬人陣亡,及後趙括轉守為攻,使秦軍亡傷過半,要使秦軍如此大的傷亡,趙軍亦應死傷過半,即剩下二十萬左右,後來趙軍糧盡,趙括率軍突圍,被亂箭射死,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傷亡應該慘重,因此在絕水斷糧及經過殊死掙扎之後,可能只剩下十四、五萬已無戰鬥力的軍隊。總括而言,《史記》在紀錄趙卒被坑殺的人數可能有誇大之嫌,始終年代久遠,好多隨軍紀錄已經遺失,又或者白起恐怕為後世所罵,刻意將重要行軍紀錄摧毀也說不定。
中國古代的戰爭
是連民伕及後勤人員都算成兵力
再加上有誇大數倍嚇敵人的習慣
所以動則數10萬兵力
PatlaborGao wrote:
有灌水+1因為40萬...(恕刪)


kooko5319 wrote:
我轉一個文章來這裡好...(恕刪)

我看到的資料跟kooko5319轉的資料很像,
簡單來說就是趙國總共有40萬士兵,但這是開戰前的數字,
和秦軍打了幾場大戰之後,被秦軍圍困缺糧無法突圍
這個時候40萬大概也打到剩十幾萬的飢傷之軍了!
秦軍也缺糧,所以沒能力養活他們,所以....就只好....殺光光!(其實放著他們也會自己餓死!)

PS.這場大戰其實是秦趙雙輸的局面,趙國男丁死光,秦國也是殺人一萬自損三千,而且有人幫趙括平反的是,廉頗用的堅壁清野的戰法雖然不會輸,但是長期把四十萬男丁放在邊境,讓趙國的生產力大損,秦國雖然也好不到哪去,但秦國較大人口較多,趙國不主動出兵,再拖下去也是趙國輸!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