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真不可思議對吧?
來分享我在外國學校的見聞好了,或許有助大家做心理建設。
就我所在領域,即使是知名學校或學院,很少在標榜“實際執行教學”的師資,
所謂廣義師資指的是教授們的學術研究聲望,跟他自已有沒有很會教是兩回事。
教授透過發表期刋、執行研究或實作來證明自已的充任資格,
他即使真的不會教或教得很爛,你也無法糾舉他,因為他搞不好還是該領域權威,
不要以為跟了大師,他就能把基礎課程上得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
換做是你,你也受不了那種大家對大師的崇拜和壓力,
一堂45分鐘的課要每次都能上得字字珠璣,內容還不一樣怎麼可能。
這些實質教學大部分都是博士生、助教來擔任,教授本身不太全部出面,
知名金牌台柱教師也不是你選了他的課就一定看得他人在講台上,
這跟去長頸鹿美語就想看到長頸鹿的道理是一樣的。
台灣學生花了大錢到國外唸書,發現學校什麼都沒教也只能拿文憑了事,
因為你買到的是學校聲望、衍生效益和學歴這三樣商品,
這裡面不包括教學,所以學校什麼都沒教是很正常的。
但是能進名校的學生本來就很強,教授不會教一樣可以唸得嚇嚇叫,
大家還以為是名校果然會教,而這個文憑真的讓很多人喝了洋墨水也鍍了金,
一樣進大公司領高薪,同學們個個出將入相,魚水相幫,
學校什麼都沒教的事就算了,搞不好還得意地在辦公室掛上MBA某年班旗。
上述狀況跟國內教育部驅策學校教師的方向一樣,
國內老師花大部分時間在拚期刋研究績效,拚教學有誰看得到?
我也很懷疑教學評量的作用,一年有好幾篇SCI的菜鳥教授,
教學評量能耐他何?在私立學校被當寶都來不及了。
我的認知是不論在國內外,學東西還是靠自已,不會有人去扛這種責任。
考到爛學校當然連學校聲望和衍生效益也買不到,但這是你自已考出來的,
國外也多的是學店,不是你付了學費就能掉頭要求教學品質的,
只能說不爽的話你也可以在家進修,封自已一個學歴,
學習效益不會比較差,也比較甘願。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