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anC wrote:
再補充,
反式脂肪跟飽和脂肪會讓你死在心臟病,
不飽和脂肪(也就是一般植物油)會讓你死在癌症。
所以...自己選吧
~有問題的話 請指正 謝謝~
油脂類的食物攝取太少,是有可能造成膽結石。主因是在於肝臟分泌的膽汁是用來分解油脂,人體攝取的油脂量太少,會造成膽囊、膽管的膽汁沉積而變成膽渣。
膽渣→小的膽結石→大的膽結石
所以油類的攝取是必須的,但前提是吃「好油」,像是omega-3的魚油、亞麻仁油、奇犽子油、與omega-9的堅果類油脂。
至於飽和脂肪並非某些文章講的如此不堪,其中之一的中鏈脂肪酸(月桂酸)對人體的益處多多,像是椰子油本身就富含中鏈脂肪,所以近年來椰子油就成了生酮飲食實施者的寵兒。
我說一下我的研究心得
不飽和脂肪氫化後, 就變成飽和脂肪
但加工過程中, 總有沒氫化到的
在製程中就會有部分變成反式(不飽和)脂肪
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 性質很類似, 很穩定不易氧
代謝 "性質穩定的油", 身體需要多花點時間罷了
也就是說被膽汁乳糜化的油進入血管後
會停留在血管的時間較長
但說反式脂肪不利心血管??
這可能也是很有問題的說法
就我自己蒐集到的訊息統整
之所以血管變窄或粥狀硬化
主要是 "發炎", 也就是自由基造成
血管發炎才造成膽固醇和脂肪堆積
(除非你吃下去的油不經過血管代謝)
而油品會造成自由基的兇手: 不飽和脂肪
不飽和脂肪加熱會超快氧化
這種油如果拿去煎炒.... 吃下肚
等著的就是自由基... 發炎... 血管硬化
橄欖油較其他植物油好的原因
含有高的抗氧化物, 可抵抗自由基
但實際吃入人體功效.... 我沒查到確切證明
我個人認為
吃橄欖油比例高的地區, 心血管問題較少
主因是比例低的高溫料理
一般植物油炒菜煎蛋肉......
除非低溫不起油煙的方式做菜
不然....
不飽和脂肪氧化後吃下去......
又絕大多數植物油是需要進血管的
還是會造成心血管問題
豬油, 最多只含有一半飽和脂肪
把豬油拿去煎和大火炒.....
其中的不飽和脂肪氧化.....
飽和脂肪吸收代謝又要比較久......
於是吃豬油就比較容易有心血管問題
棕梠油在這方面問題, 比豬油略輕些
簡單來說
做菜盡量別高溫煎炒, 別起油煙
盡量少吃外面的油炸物品
因為過氧化油脂才是真正健康殺手
要油可以耐高溫做菜
那就只有植物油氫化脂肪
但完全氫化的脂肪
如果低溫時整個硬得可以當磚頭
使用也不便利
基本我自己很少高溫做菜
頂多簡單煎個蛋肉, 很少爆炒
大部分用滷的或水煮
我主要用椰子油
因為過去我用過很多種植物油品
都有常溫儲存就很快氧化臭掉的問題
經常聞起來沒問題
煎個蛋後, 蛋就有很淡很淡的油臭味
其實聞到有臭味時, 已經氧化很嚴重了
後來改用精煉椰子油, 問題解決
過氧化油脂的危害性
下面這篇文章是別人寫的說明
橄欖油也無法避免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yrRE1B
反式脂肪對心血管不好這事
我心裡也是有很大的問號
因為不飽和脂肪的順式與反式只差在穩定度
但是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沒有差異
過程也完全相同
沒道理說反式脂肪危害很大
更何況高溫烹調過程
例如, 自助餐, 熱炒, 烤肉, 煎牛排, 麵包, 炸雞炸薯條, 炸臭豆腐....
也是會產生反式脂肪, 為數還不少
當世界嚴格規範食用油中反式脂肪的含量
卻沒人在意這些常見的高溫烹調的反式脂肪問題
這真的很奇怪
(肉類食品經過長時間高溫加熱後
膽固醇會逐漸氧化而產生「氧化膽固醇」
氧化膽固醇已證實具細胞毒性並會誘導發炎)
因為我自己蒐集的資料顯示
真正危害健康的, 其實是脂肪的氫過氧化物
這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
導致身體炎症/致癌/粥狀動脈硬化.....
高溫烹調過程..... 也會產生很多
所以有規範油炸用油的酸價.....
但說實在.... 大部分的炸物店, 都是很恐怖的
我現在幾乎都不買外食
自從我改自己準備食物, 不吃高溫烹調食物
( 我用椰子油, 主要是要把油氧化問題降到最低 )
飲食才改變一小段時間
光是長期的關節炎症問題就大幅改善
人也比較有精神, 體力也變好
這效果讓我很意外很意外
自己的經驗
分享給大家
iamaminimalist wrote:
很多年前法令通過說要禁止反式脂肪當時正好在上烘焙課發現還是用了很多酥油,但是名字改了
現在的酥油應該是奶油豬油等一起混合的
不是以前單純的氫化植物油
油品成分最大的壞處
是
1. 膽固醇
2. 不飽和脂肪
這兩者氧化後產生有害物質
只有動物油品含膽固醇
一旦高溫, 會快速產生氧化膽固醇
真的不建議用豬油去油炸或高溫炒製
但飲食中恐怕很難避免
除非你都不外食
植物油
氧化速度來看
多元不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
不要以為起油煙才有害
空氣中20%是氧, 只要開封就開始氧化
有興趣的人, 可以把家裡的植物油
滴幾滴在塑膠袋或塑膠杯蓋, 看幾天後明顯變 "黏黏的"
速度快到你會害怕, 大豆油最快了
(啥葡萄橄欖還是是芥花xx, 都差不多啦)
更令人三條線的是, 這些氧化變黏的油
初期你是聞不出來臭味的
要能聞到臭味, 都已經非常非常黏了
如果是買大桶2L的油, 恐怕很難察覺油壞了
說到外食
以前我很常買自助餐飯菜來吃
經常會吃到自助餐把炸雞的油拿去炒菜
早餐店買的蛋餅, 有時候也有很淡很淡的油臭
雖然覺得這樣不好 (蛋餅皮也經常含有豬油)
但也沒仔細研究過
不知道這到底有多大的危害
等研究了才大驚失色
所以後來為了避免吃到氧化油脂
我就盡量不吃外食, 家裡的用油改椰子油
也避免高溫烹調, 我自己原就不菸酒
就這樣簡單的轉換也不過才一小段時間
原本常發炎很痛苦的舊疾, 竟然大減
原本很會出油的皮膚, 也減少了很多
會經常不明發汗覺得躁熱的問題, 也大減了
我覺得這不是椰子油的功效
而是沒有吃到那些讓身體發炎的外食油脂所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