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84vu wrote:
都有可能。臨終三隨...(恕刪)
當然是隨著業流轉, 不然大家殺人放火也沒差啦!!
(一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苦狐疑斷。於習.滅.道狐疑斷。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如是廣說。乃至作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解脫者。
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
Yaoger wrote:
釋迦佛在出家前,命...(恕刪)
佛道是不同的, 亂用後連意思都變了!!
「馬陰藏相」正訛辨
事實上, 佛陀的修學歷程就是體現了身與心都不是可靠的東西, 但兩者亦無法分離; 首先他來到阿羅羅迦摩羅仙人處學習『無所有處』禪的定境界。接著,他來到鬱陀羅摩羅子處修學『非想非非想』禪定境界。但這兩種高深的定境都不是究竟, 原因很簡單, 出了定什麼都沒變, 所以要用心念(唯心論)到達究竟是無解的!!
然後, 他思考離開身體才是究竟嗎? 他開始修練『閉氣禪』,想從中得到解脫涅槃。然而,卻造成身體強烈的頭痛、腹痛與灼熱感等,種種的身體痛苦與疲憊,使得身體過度負荷而得不到平靜。之後,他又嘗試了裸體、持守各種飲食禁忌、以樹皮羽毛等各種奇怪東西當衣服、常站不坐、常蹲不站、以棘刺與鐵釘為床、一晚三浴、倒立而行、將身體吊離地面、受烈日曝曬、冬天坐冰塊、泡水、禁語等,種種常人難忍的奇怪苦行;長年不洗澡,讓身上積滿污垢,甚至於長出青苔的污穢行;小心每一個步伐,在乎每一滴水,以免傷害小蟲的謹慎行;離群索居的孤獨行;吃牛的糞便,吃自己糞尿的不淨行;住令人毛骨悚然的棄屍墓地,撿拾屍體殘骸為床,任人在身上吐痰、小便;又經歷了日食一粒麻、一粒米、一棗果的少食,以致於瘦弱到皮包骨而兩眼深陷,頭皮皺縮,手一放到肚皮上,就能摸到脊椎,身上的毛一摸就掉下來了,連小個便都會因體力不支而倒栽蔥。這樣的修行(唯物論),整整持續了六年, 亦無所獲!!
最後他接受了牧羊女的粥, 恢復體力後, 開始坐在菩提樹下觀智(就是開始認真的想生死問題), 然後提出了四聖諦(苦的由來及滅除)及十二因緣,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
所以, 為何他的理論(無常, 苦, 空, 無我)比較可信? 就是這個原因
Yaoger wrote:
也就是釋迦佛在出家前,在命功的修煉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而後再修「性」...!這裡的各位哥,有修「命」嗎? 性命雙修
佛陀的領悟,都是實修來的~
是思想家,更是教育家~
cman4434 wrote:「性命雙修」是道教推崇的修行方法
佛道是不同的, 亂用後連意思都變了!!
「馬陰藏相」正訛辨
事實上, 佛陀的修學歷程就是體現了身與心都不是可靠的東西, 但兩者亦無法分離;
佛教比較重視心性方面的修行,畢竟命是無常,不去執著
兩位也都知道,當時佛陀也在修「命」方面下了很多苦工
但佛陀開悟後,教育人們的,還是從心性下手為主為是
這部分,中國古代就有很多爭論
畢竟中國先習道,佛是後來加入的,爭辯是少不了的
佛批道:「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道批佛:「但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身心是一體沒錯,會互相影響,「性命雙修」不是錯
佛教怕的可能是,你會花太多功夫在修「命」,畢竟很吸引人,很容易著迷與執著
佛教其實也有修命方法,密宗教派就有些方法
而中國的禪宗與淨土宗,就比較專修心性,直接從心性下手
頂多加入繞佛拜佛,動動身子,但還是直下心性為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