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

宗教探討-各位認為殺人是因還是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喩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能看懂金剛經的,已經是在無數佛十種下善跟所以今生才能看懂金剛經,
所以悉達多在阿含經中再三強調,沒有人天福德,無法接受正法,
人天福德不夠,接觸正法也修不成正法,
為什麼六祖聽了金剛經可以開悟,神秀背了金剛經無法開悟,
福德不夠,
那要怎麼修福德,
禪門教導,念佛。
很多人看了金剛經,只看懂前面化緣吃飯,以為活在當下,自己就開悟了,
那悉達多何必說法,就像水雲大說的,當初悉達多覺悟後,本來不想說法,
那遇到憍陳如後,只帶著五比丘化緣吃飯睡覺不就好了,
也不用在阿含經中,每次都要比丘聞法後,要思惟法要,信受奉行,
不是只教導回去之後,只要化緣吃飯活在當下。
看的佛經不多,可是還真的沒看過佛說活在當下就好的經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是教人不要執著,結果大家都只學悉達多化緣吃飯。
執著活在當下而不自知。
min9821 wrote: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恕刪)
各位大師,醫院說吃藥要配溫開水,吃完就可以自由發表演說了!
轉貼 佛說三世因果
所謂三世,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可長可短、可近可遠,長的以無量數的阿僧只劫計算──過去阿僧只劫、現在阿僧只劫、未來阿僧只劫;比如說:眾生髮心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其次以大劫計算,例如說: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再次,以生命的生死計算,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最少以秒乃至於比瞬間還要短的剎那計算,前剎那、現剎那、未來剎那。一切眾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無窮的三世之中,無盡的時間裡邊,一直循環延續下去。如果僅僅把前生、現生、未來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狹隘了。
人既知有現生之中的三世因果,必能推想到有無盡的三世因果;不過問題在於今生的三世因果,是憑記憶力──所謂經驗而能相信、接受的,對於隔生或生前與死後的因果關係及事實,因為已出乎用腦細胞記憶的範圍,所以,難以接受和相信。因此要求訴於鬼神和神通的幫助,等到親見了過去和未來的生命現象,才能真正地篤信不疑。

佛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是用神通和神鬼的力量來告訴你過去和未來,而是要你知道兩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因此,只要你清楚地了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否則追求、追問、探知過去和未來,除了增加現在的困擾和浪費現在的時間之外,別無益處,既對於現在無補,對未來也無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59pezl6.html
轉貼 佛說三世因果
一、 因果報應的形式:

佛教《三世因果經》主要講: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樣為自

己造一個好命;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幹壞事的因果循環報應規律。

因果循環報應規律有三種形式:《涅槃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

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我們明白了業有三報的道理,不僅知道幹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而且能真正作到多行善積德不幹壞事的而終得福報的結果。

㈠、現報:就是今世作業今世得報應。今世報有福報也有禍報。這種報應有的報在早年,有的報在中年,有的報在晚年。首先講福報吧。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做好事並沒有得什麼好處,這是因他上輩子幹了壞事,這一輩子因他行善積德,抵消前世罪孽,因善事做多了,前世罪孽抵消了,所以有中年得福報和晚年得福報。早年得福報,一個是前世行善積德多,很快就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就得早報。

㈡、生報:就是前世作孽今生報,今生作孽下世報。這種因果報應,同樣分福報和禍報。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積了德,尤如在銀行存的款還未用完,故轉到今生來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雖然享福仍行善積德,象銀行存款越來越多,利息也越來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為福報。
有的人上世作的惡太多,或者老來作惡,當世清算不完,這一世就苦。如某人對前世的惡,後世的苦認識不到,繼續作惡,那他下一世還要繼續受苦難。

㈢、速報:就是報應來得快,如昨天做壞事今日遭惡報,上午做壞事,下午遭惡報,或者九點作壞事,十點遭惡報。因果報應不僅只是惡報,福報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同樣得速報。

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成的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和造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基於個人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

有些人因為不能見到過去和未來,所以不能相信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其實,如果沒有見到的就不能相信或不能接受的話,那即使在現生之中,也有許多不能相信和不能接受的事了。例如:民族的歷史、宗族的族譜、家族的家譜,所記載先民和祖先的事跡,有誰親眼見到的?曾經見過曾祖父或高曾祖父的人,就很少了,但總不能因此否定祖先的存在吧?所以,肉體生命的遺傳,是來自列祖、列宗,亦能傳之於子孫萬代,這就是肉體的三世因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59pezl6.html
5月10日具香月觀世音菩薩殊勝功德日 善行與惡行乘一百億倍
轉貼
智顗(537~597),俗姓陳(嘻嘻,沾光了,在下也姓陳喔),原籍穎川(今河南許昌),東晉時遷往荊州華容(湖北監利縣西北),其父陳起祖曾是梁朝重臣。
智顗出生的那天晚上,屋內光亮如白日。舉家歡慶智顗的誕生。家人想殺豬宰羊,燉肉給眾賓客,以示慶賀。但肉一下鍋,火就滅了,點了幾次,都是那樣。人們感到很詫異。就在這時,有兩個相貌奇特的僧人推門而入,對智顗的父親說:「恭喜恭喜,你家裡出了高僧,阿彌舵佛!」說完,這兩個人就不見了。此後,智顗的父母發現智者雙目重仁。在古代神話中曾有舜重仁的傳說,這被認為是聖人之像。智顗的父母對他愛如掌上明珠。

智顗開始讀書,就喜歡看佛經,日常的言行總要依照佛經的要求。而且他每天晚上都要打坐修持。常想著要出家學道。

智顗的父母相繼相去世。辦完父母的喪事,智顗投奔湘州果願寺法諸法師門下出家。 那年智者18歲。

離開法諸,智顗又向慧曠學法。慧曠是當時著名的僧人,精通律學和各種大乘佛典。20歲時,智顗隨慧曠受了具足戒。不久,他又到湖南衡州大賢山,潛心學習《法華經》。
禪定功夫深厚的慧思正在光州大蘇山弘法傳教。智顗聽到這個消息後,就趕到大蘇山向慧思學法。
智顗一來,慧思就激動起來:「你不就是過去和我一同在靈鷲山,聽釋迦佛演說《法華經》的那個人麼?你我相伴而坐,共聽妙法,這真是前世的緣份呀!」

智顗此時心中感動萬分:「弟子確實曾和法師一起,在靈鷲山中上聽佛說法。難怪今日一見法師,弟子就覺得心曠神怡,精神振奮呢?」

自此,智顗在慧思的指導下潛心修習法華三昧。幾年之後,智顗功夫大長。修定時,他只覺得心中清靜平和,安適自在,進入到一種奇妙的境界中。這期間,慧思常讓代他講法。 智顗講法滔滔不絕,辨析佛理,闡微掘幽,受到眾僧的佩服。
一天晚上,智顗獨自到山頂上去坐禪。正入禪定時,忽然狂風驟起,吹折樹木,震雷翻滾。又有一群魔鬼圍上來,紛紛向他噴火。智顗定心守靜,不一會兒,這種景像就消失了。接著,智顗又感到身心煩痛,好像在被火焚燒。又見他死去的父母,枕在他的膝上,訴說哀苦。智顗下死心守定,即刻進入朗月如水,清靜平和的妙境中。這時,從西方天空中有神人降下,對他的修行大為稱道。

智顗住天台山 後,四方道俗蜂湧而至。智顗於是大開講席,一邊講經,一邊傳授眾人禪定之法。
智顗見臨海漁民捕魚殺生,大起慈悲,以­襯施買臨海漁滬一所作放生池,兼為漁民講經說法,漁民聞法後率皆改行轉業,好生從善,­並獻臨海江滬溪梁六十三所,達三四百餘里,全部作為放生池,是我國有史以來最早的大規­模放生,所救活的物命數以億萬計,現在的西湖,就是大師當年所創的古放生池。

有一位梵僧,在中國見到智顗所創立的天台三觀,於是告訴智顗說與他們國中的《楞嚴經》 的宗旨相符合。智顗求法心切,於是在公元576年,在天台山 山巔築台,不畏寒暑、精進不懈向西虔誠拜經,這一拜就是十八年,直到圓寂也沒有機緣見到《楞嚴經》 。
https://blog.xuite.net/hide2may/hkblog/112537292-%E6%99%BA%E9%A1%97%EF%BC%88%E6%99%BA%E8%80%85%E5%A4%A7%E5%B8%AB%EF%BC%89
法華經與楞嚴經是釋迦牟尼親說。
2千多年來,數不清的比丘實修佛經,印證佛經。
釋迦牟尼佛所言不虛。
5月10日具香月觀世音菩薩殊勝功德日 善行與惡行乘一百億倍
因果同時

加害人相當於揹走被害人的業

一個造業

一個了業、消業


其實都還是同一個自性

只因起了分別心才有你、我、他


宇宙本來只是一個能量點

宇宙大爆炸後

產生了森羅萬像
只有因沒有果ㄚ
因果 都是宗教為了解釋犯罪強加的說法
惡性殺人 就是要槍斃
兩槍下去 是因 是果 都不重要了

所以 惡性殺人 不是因 也不是果
是罪孽

如果 一個男的要強暴一個女的
女的殺了男的 這叫 替天行道 這是積功德
  • 3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