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過大師的不讓愛結執著於心的活在當下,
大師的活在當下粉絲們在隔壁。
我們過的是引經據典不行十惡,捨離欲望,行善布施,永斷生死輪迴,
有興趣照佛經修不行十惡再來這裡。
你可以的話,先關心0121大,他這幾個月來還是一直抱怨沒人跟他說怎麼到台北,
這裡只有你自認開悟了,不像我們都是引經據典派,看你的了。
不要漏氣喔。大師。
5月7日具香月阿彌陀佛殊勝功德日 善行與惡行乘一千億倍
梵語 hetu-phala。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為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蓋一切諸法之形成,「因」為能生,「果」為所生;亦即能引生結果者為因,由因而生者為果。以時間之因果關係而言,因在前,果在後,此稱為因果異時;但若就空間而言,則如束蘆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廣義之因果關係,稱為因果同時。
古代印度之外道,有關因果之論點可分為四類,佛教稱之為外道四執,或簡稱四執:(一)邪因邪果,即將萬物生起之原因歸於大自在天之能力。(二)無因有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為果,但以此果之因難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三)有因無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為因,但以此因之結果難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結果。(四)無因無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上記之外,佛教以外的古代印度思想界,尚有二種因果論之說,即:(一)因中有果論,主張果所顯現之現象世界必內具於因中,此乃婆羅門教與數論學派之思想;亦即認為因中常具有果性,故以因與果之性質相等。(二)因中無果論,係與婆羅門教對立之一般思想界及勝論學派所提倡。即主張結合眾多獨立之根本要素,方能生起現象世界;亦即認為因中未必具有果性,而須藉眾多的因相互和合始能產生果,故認為因與果之性質並不相等。此論說亦可稱為果中有因論。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9B%25A0%25E6%259E%259C.html
【因果】
楞嚴經曰:「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泥犁經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因果經曰:「欲知前世因,則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後世果,則今生所為者是。」
涅槃經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遠離惡因。」
彌勒所問經曰:「一業多果,多業一果。」(一業多果是一罪數刑,多業一果是數罪一刑,從其重也。)
彌勒所問經又謂一業漸感五果,得異熟三果,等二果。
又謂十不善業道,有三種果:一果報果,二習氣果,三增上果。生地獄中,是名增上果。由地獄退生人中,依殺生故有有斷命果。依偷盜故有資生果。乃至依邪見故痴心增上,以是一切名習氣果。依彼十種不善業道。有一切外物氣勢,所謂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塵土臭氣多有蛇蝎,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四緣 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因緣二 種子、現行。
所緣緣二 親、疏。
名言種子二 表意、顯境。
種子二緣 因、增上。
五果 異熟、等流、離繫、士用、增上。
因果二 同時、異時。
十二因緣 無明、乃至老死。
緣起五釋 略。
十二因緣四分 能引、所引、能生、所生。
能引 無明、行二。
所引 識、至受、五。
能生 愛、取、有、三。
所生 生、老死、二。
無明發業十一殊勝 所緣、乃至對治。
https://blog.xuite.net/mahandi/treelog/131241620-%E7%B7%A3%E8%B5%B7%E8%88%87%E5%9B%A0%E6%9E%9C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