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當兵不比現在,完全為了實戰在勤訓精練,很苦很嚴格,像某個打過823炮戰的前總長就說演習視同作戰,死幾個人不算什麼。我媽說當時南部常在演習,他看那些阿哥兵在路邊停下來休息吃的飯常是臭酸的。
外省老芋仔不是你想退伍就可以退伍,離鄉背井又被關在軍中,經常發生很多事情,我聽以前樓下在大陸打過仗的管理員說,民國四十幾年很多人想家,又不能退伍,情緒不穩容易發生衝突,有時想不開就拿衝鋒槍掃射同僚。
我有親戚是外省人,民國五十幾年時一個少校才幾百塊月薪,又經常要輪調很少在家裡,前幾天看歷史學家王明珂的文章說他那軍校十五期畢業的爸爸必須辦退伍才有錢去安葬他的祖母。
至於現在的國軍,我是覺得一來臺灣社會軍人的地位不高,二來軍中文化跟環境的問題,如果給志願役士兵跟士官的錢還是這麼少,不容易招到優秀的人才。至於終身俸制度,可以再檢討。現在是臺灣經濟不比從前,因此有人會對終身俸很不高興,不然以前會想當軍人的主要是家境在中間偏下或以下、家長難以管教的子弟、書唸得比較不好的比較有意願。
chiz2 wrote:
人家還繼續講說"給志願役士兵跟士官的錢還是這麼少,不容易招到優秀的人才"咧
乾脆一年給個三百萬
看能不能找到留美碩士去當志願役士官好了
我覺得你的心態也是矛盾啦,既要對軍中那麼多的米蟲跟廢物發牢騷,認為這些人不值得領終身俸跟薪水,又不願意用更好的薪資來招到優秀的人才。
二戰德軍戰力堅強的因素除了軍官團的高素質,也在於他們有優秀的士官團做為骨幹,因為普魯士長遠以來的軍國主義傳統,軍人地位很高,士官待遇好,可以招到素質好的人,當然他們訓練也很嚴格,高度專業,在戰場上發揮主動精神又有創意,所以德軍可以滅波蘭、大敗法國,又幾乎滅了蘇聯,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關於士官對軍隊戰鬥力的影響麥田有出一本書叫戰鬥力-德國與美國陸軍的表現(1939-1945)你可以讀一下,第十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