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院長與學者反 國光石化 怎不開放 六輕 竹科 中科 南科 全面登陸


最強之狼 wrote:
你已經陷入類似太陽能的迷思當中了。
如果基因作物真的像你說得這麼好了,非洲南美洲有糧荒?好好去看看現實吧!基因作物不是這幾年的新東西。



基改作物有缺陷..但是也有好的地方, 基改作物是未來解決人類糧食問題的選擇

就像核能一樣, 沒啥好或不好..就是選擇問題而已

太陽能也是有缺陷的東西, 但是不完美不代表不能用..非洲跟南美洲的糧荒問題跟是否使用基因改造作物

沒有關係..

foxpeter wrote:
你把基改作物的問題看的太簡單,不是只有敢不敢吃得問題,而是基因污染的問題。

你以為這些作物不會產生花粉,飄散到其他農田,導致交叉授粉。

這樣的基因汙染有沒有問題,會不會弄出什麼樣子奇怪植物,沒有人敢保證。

所以不論國內外,許多基改作物光要進行田間試驗,除了一堆反對聲音,也有一堆嚴格的審查。

奇怪!!怎麼會有人認為農業是很環保??

可以上網去查查農業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就會發現農業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種類可精彩。


yes...但是基改作物在目前全世界城市化的過程中..不斷消失的農田跟缺乏的水源下

重要性會越來越高.. 不要扯農業環不環保..這是比較性的問題

Shuuta wrote:
這樣講好像有點偏激 ...(恕刪)


在環保團體的心裡,幾乎工業活動都是破壞環境。

即便今天沒有中科環評問題、六輕大火,還是會有一群人跑出來反對國光石化。

那些院長和學者的宣言,根本就直接訴求全球暖化的問題。

基本上,媒體把這些不相關的問題,弄成環保的問題。

我工作的桃園地區,要照環保團體的環保要求,可能會倒掉一大堆企業和工廠。

可是政府不就是設立各式各樣的環保標準與要求,這是權衡下的產物。

台灣真的沒辦法將這些工業廢了,全部跑去種田捕魚。

這些環保標準設立後,地方政府的執行面有沒有確實就是另一個問題。

台灣的環保法令,標準並不會比國外鬆,但是執行面的確實與否,才是真正的關鍵。

即使台灣仿照德國的環保標準,各級政府執行不確實,都是一樣。
Shuuta wrote:

這樣講好像有點偏激 -- 儘管就某方面來說也沒有錯,求生存本是生物的本性;但是求生存是否要如此這樣地殺雞取卵?恐怕答案應該不會是『YES』~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殺雞取卵的結果是立即性的,也就是馬上就會反應在下一代,高污染產業的支持 & 反對的比例是否會有所變動?


其實個人還蠻支持你在第205樓 & 第256樓的論點:

我是支持有限度的開發,做好所有得監控。讓對環境的傷害最小,經濟利益最大。可惜的是台灣不管換誰執政這結果好像都一樣。我要通車上班,但住在汙染地區(頭份還有中油煉油廠)。但我會考量到當地人希望經濟有起色,子孫可以不用離鄉背井的心情。
&
問題這重點,好像沒幾個人聽得進去。我前面也說該預防避免得不去監測跟監控,廢水處理法空汙法這些法都罰得輕得要死,標準也不夠嚴。在加上政府根本沒管理。就成了現在這樣給雙方都有炒作議題。反正年底選完這一切後會消失。


意即,發生了這麽些事,政府在哪裡?~


經發有錯嗎?沒有吧~

沒有經發何來生活品質 (包含硬體與軟體,裏裏扣扣各方面...)

環保有錯嗎?

除非人類真的自私到只顧自己這一代,連自己兒女都不顧,不然要求環保,何錯之有?


那...誰的錯?


中科因為環評的關係,被高等行政法院判決停工,無異於在六輕工安事件所衍生的發展 vs. 環保這個議題上再次的火上加油...

只是令人訝異的是,事情發生之後,新聞的重點似乎不外是:廠商大嘆台灣還能投資嗎? 以及 國科會等一竿機關不服判決準備抗告...

卻沒有人質疑何以環評尚未通過,卻還是可以趕工開發?;更甚者,何以政治人物可以插手 & 為何要插手理論上應該尊重專業的環評?


公共政策就因為公共這兩個字,注定了永難與政治角力拖勾的命運;只是當下政府是否有能力 & 有意願 & 有魄力因應,個人深表懷疑...

正如同第254樓:
"T__T" wrote:
反商擁商都是多元的表現,我個人認為是政府無能才導致人民的不信任,如果政府好好執行法律,工廠汙染就依法處分或關廠,不要像現在不痛不癢的罰一點點,也放任廠商繼續汙染,等於是把那些認真做環保的廠商當呆瓜,如此下去大家當然比爛了,最後的下場就是像現在,三輸的局面,而且民間都吵翻了!!...(恕刪)


對照已經勉強可以算是過去式的六輕工安事件,對照應該還可以算是進行式的中科環評事件,乃至於未來式的八輕興建,政府在做什麼呢?

持續的,踢皮球罷了...

是以,回歸上面提過的問題:是誰導致這樣紛爭不斷的局面?個人以為耽溺於政治角力,無力 (抑或者無心?!) 公正地回應如此多元聲音的政府,難辭其咎!!!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錯誤的決策比貪污更可怕!』可悲的是,經過這幾樁事件的印證,政府的決策傾向暫且不論,不斷的Try-and-Error 加上 有選舉才有行政似乎已經內移默化成當權者的行事風格了...


我知道這比喻偏激了點,但卻是事實。這個議題根本不是該討論該不該蓋或是高汙染的問題!重點是根本上的政府執政者心態跟環保人士的角力。政府的監督功能永遠只有發生事情的當下,反對黨勒!也只有事情發生時跟選舉時炒炒議題。平常該做的事情可以預防得可以減少的問題,有看過哪個在位者。有要求下屬去嚴格執行了。這些開發議題,換了另一黨上去還不是一樣。如果現在再炒某議題的黨當初在提這些開發案時就直接反對,我還覺得你今天是真心要環保。問題是這樣嗎?這些環保的議題永遠只有選舉時被操作。我翻了這幾年的環保法修法部分我還沒看到修了多少。說句難聽的話,兩種顏色一個樣。有能力(我相信台灣人才要驗到最嚴哥的環境監控跟公安預防不是問題)沒魄力去執行、沒意願去執行。那個法永遠只有出事才來用那乾脆廢掉算了。
經發跟環保本來可以想辦法並存的,但是你我大家都該為此負責因為你我投票選出來的政客(稱她們政治家太高尚了)沒去做這些她們應該監督政府的義務。
沒人希望殺雞取卵,但真沒有併行的方案嗎?我不信這麼多人才的我國台灣想不出一個經濟利益最大環境傷害最小的方案,只是沒人想去做這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罷了!
以前曾經在環保局工作過,業務是有關空氣汙染方面的,很多縣市都有案例某工廠或是預拌混泥土場發生空氣污染事件,大概是相當嚴重的事件,外包的巡查員建議開單。開單的結果一通電話打給環保局長,然後幾分鐘後那張至少10萬的罰單變不見了。

政府管制?管個屁啊!問問那些巡查人員罰款件數最多的反而是農民(燃燒稻草或垃圾),工廠違規被搓掉的不知有多少!

發展經濟最大是吧,財團得利最多,卻遠離汙染,其他人呢?禍延子孫好幾代!
Shuuta wrote:
卻沒有人質疑何以環評尚未通過,卻還是可以趕工開發?;更甚者,何以政治人物可以插手 & 為何要插手理論上應該尊重專業的環評?


當然不會有人質疑"何以環評尚未通過,卻還是可以趕工開發"

因為中科三期環評在95年6月30日就已經通過

當時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向環保署施壓, 有九位委員聯名發表聲明書指控行政院施壓並點名蔡副院長
甚至爆出在環評會開會時打電話委員關說
最後在確定贊同票已過半數的情況下, 七位委員退席抗議
環評會表決通過中科三期一階段環評並同意不需做二階段環評, 中科三期環評宣告通過

也因為當年為了快速通過, 用表決省去了二階段環評
所以才有這次行政法院認為中科三期環評程序不足, 撤銷環評結果的裁定

至於你要問, 政府在哪裡?
環保在台灣常常是被拿來當作工具用
除了少數真正關心的人之外, 大多數人只是喊心安的, 自己日常生活也沒過得比較環保
另外有一部分人則是藉由環保議題來謀取經濟或是政治上的利益

也因為環保議題其實真的關心的人很少, 所以政府也幾乎都是做表面工夫
不管是哪個議題, 一個月之後還會有幾個人持續追蹤、討論?

台灣是個嘴砲國家, 民眾嘴砲環保, 政府也是嘴砲環保
剛剛好而已


willk wrote:
基改作物有缺陷..但...(恕刪)

我的意思是指不要把東西想得太完美,如果基因作物真的這麼好。我相信非洲南美洲缺糧國家引進來種了。
基改併不能完全克服全部的先天限制。就跟太陽能一樣大家都以為靠太陽能就可以得到乾淨能量,事實上轉換率低老化跟製程耗能這些確是很多人沒看到的。基改作物還沒辦法像第一跟第二次農業大改革(機械化跟農藥肥料的使用)一樣帶來大量的糧食產率產量。能不能解決所謂的解決人類糧食問題都是個問號就不要談得上選擇了。如果基改無法大量降低生產成本,你認為價格沒差異大家會選什麼呢?不是說這些新科技不能用而是像我說的可行性跟經濟效應太低。暫時不實用,我不能說沒有未來可能性。只是還沒突破前不要去用突破後的美景來看待。還有前面將基改作物妖魔化的心態很.....。
現在民視(新聞觀測站)正在討論這個話題.

有興趣的可以開電視看看.

政大地政系主任說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 30%?

虧他還是教授, 哪麼為什麼這樣多農地要休耕呢?

不是都不夠吃了嗎?

================================================

園區兩兆的營收可以養活多少的家庭, 增加多少的就業機會...

未來是要逼大家都到對岸設廠嗎?



http://www.flickr.com/photos/tetjk/sets/
我愛單車 wrote:
以前曾經在環保局工作...(恕刪)

這才是這些問題的真正重點。根本不是該不該蓋。
而是我們選出來的民代跟執政者都做了什麼?為何這些都不認真的做事人最後還是可以不斷的留在政壇?
在這些開發案中我只看到一堆做秀的,平常這些問題就存在了。為何不認真有魄力的去做預防跟跟監控監測。
說到底還不是怕沒政治獻金,得罪財團。兩個顏色都一個樣。
tetjk wrote:
現在民視(新聞觀測站...(恕刪)


學者說的話之能當參考用
力不到,不為財
  • 3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