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靜宜
葡式蛋塔曾在台灣掀起前所未有的熱潮 ,接下來是烤饅頭與甜甜圈熱,每波熱潮來得快、去得也快,幾乎都撐不過一年,反應了台灣消費者嘗鮮汰換率特高,也反映了台灣「速食」文化的特質。
台灣的一窩蜂文化,使得產品周期越來越短,葡式蛋塔在台灣旋起旋滅,葡式蛋塔卻仍在澳門活得好好的;而日本Mister Donut從一九七○年開始,光一個蜜糖波堤就長銷幾十年,在日本經濟高峰時期產生的奢華版甜甜圈「天使法蘭奇」與日本銀髮族最愛的「紅豆多拿滋」,甚至成為日本歷史的一部分。目前全日本尚有一千三百多家Mister Donut連鎖店,業者販賣的並非單純只是商品,而是一種「幸福感」文化,這也是企業歷久不衰的主因。
台灣從過去抄襲名牌、到現在抄襲餐飲,表面化的移植,無法深耕產品深度與特性,一味搭他人便車,貪圖短時間暴利,不僅犧牲了產品形象,也扼殺自己的事業壽命,更重要的是,我們販賣的除了商品外,是否有其他附加價值?日本人常連一片仙貝或一個小小的和果子,都強調裡面有製作人的一顆心,或創辦者的靈魂,消費者購買的不只是食物,而是一分感動,一分認同。
台灣雖只是一個小島,但商品的密度及多元,常讓外國人驚嘆,業者如果不能深耕,恐亦不易在此生根,甜甜圈裡最難作的就是那種幸福感吧。
09 / 02 聯合報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