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活的,當然可以允許有新詞新字但是要合理且可獲得認同-------------------------------------------------------------------------------''願景''跟''氛圍'',其實是不倫不類的'願景''一詞,是遠景誤用結果某位會日文的前總統在一次演講中把遠景的''遠''發成日文音(えん),新聞記者不會日文,結果被凹成''願''景願景比遠景更為貼切,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拍馬屁,後來就越來愈多人學著用''氛圍''一詞,是從日文的''雰囲気''來的(氣氛之意)不知道又是誰的的誤用或是直翻....造成這可怕的結果.....-------------------------------------------------------------------------------三隻小豬,誰知道是哪隻豬?老大?老二?老三?還是在罵人?要是在罵人,我想我會接受他是成語,因為淺顯易懂,好學好教造句:你不要在三隻小豬了好嗎?腦殘又愛硬凹...
在我的看法中,成語就和成衣、成藥一樣,應該具有「其意義已為眾人所熟知」而且擁有「可以被應用」的特性,「三隻小豬」不是不能被當作是成語,只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其所代表的涵義為何,如果有一天大多數人對「三隻小豬」所代表的意義形成共識,它自然就會變成一個廣為眾人所應用的成語,但在此之前,我不認為它是句成語。另外我認為許多人似乎把「成語」看得很神聖,好像只有古人留下來的才是成語,而後人的創作都不是,若死抱著如此觀念,我認為非常不利於中文的創作。一般人是應該多了解成語的涵意,但也應該避免在文章中運用過多的成語,畢竟成語是別人的創作,一篇文章中若有著過多的成語,就好像一個室內設計師不懂美學設計,只懂得在大賣場買現成的傢俱充數一樣,毫無思想及創意可言。
可是現在的成語,創造的人不是都已經死了嗎?如果創造的人還沒死,不能列為成語吧所以,我們是要希望創造的人趕快死一死好讓三隻小豬變成成語,還是要等著讓後代的子孫來決定要不要讓三隻小豬變成成語呢?不然用全民公投來決定好了可以用政府預算播廣告來鼓勵全民投票決定要不要讓三隻小豬變成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