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秦王講大儒「勢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
對秦相范睢稱,秦國百姓樸實,百吏肅然,佚而治,約而祥,不煩而動,是治世的典範。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
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
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一書。
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
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荀子曾把統一全國的希望寄託于秦國,讚揚秦國“威強乎湯武,廣大乎舜禹”
(《強國》)荀子入秦時,秦宰相應侯范睢問他看到了什麼?
荀子說,
秦國邊塞險固,形勢便利,山林川谷秀美,資源豐富,有很優越的客觀條件。而且,秦國民風淳美,朝廷政治清明,這樣的國家肯定會取勝的(《強國》)。
但荀子認為,
光有這樣的條件還不行,還必須“隆禮義”,使“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儒效》),即用禮節整頓朝廷,用各種規章制度整頓官府,使百姓養成忠、信、愛、利這些道德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天下為一,諸侯為臣”(《儒效》)的局面。
為了建立和鞏固封建新秩序,荀子還提出,不僅要有禮治,還要有法治。他所說的法,與法家所說的“法”不完全相同,有時指規範,有時指法術,有時也指法制。他既提倡禮義教化,又提倡要有嚴明的法度,這與法家唯法是尊,以法制為本的思想是有別的。荀子說,尊崇禮,法制完備,就使國家有正常秩序。尚賢使能就使百姓知道方向。集中百姓的議論而不獨斷專行,百姓就會不懷疑,獎賞勤勉、懲罰懶惰,百姓就會不懈怠。聽取各方意見、明察一切事物,就使整個天下歸順了(《君道》)。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