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2813 wrote:
說的好!!!! 所以...(恕刪)
"一個4.5歲的小孩學全美語英文??...小一就要上英文課+第2語言?? 唉!!! 國語注音基礎都沒打好,怎麼去學第2語言呢??!!"
如果有語言環境, 上全外語班並無不可, 問題是, 台灣英語是外國語環境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不是是第二外語環境(es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外國語與第二外語的差別在出了教室你有沒有
機會用這個目標語來進行日常生活溝通, 簡單的說, 在美國, 西班牙裔的學英語是第二語. 這點要先弄清楚,
如果一個家庭, 在家裡有使用英語, 那送小孩去學, 還有點意義, 除此之外就像上面樓友說的, 學了一堆
動物, 水果的單名, 而不會句子, 一點意義都沒有.
國語注音沒學好, 要怎麼學第二語, 這話先得區分, 語和文, 簡單的說, 一個是 spoken language 是語,
一個是 written language 是文, 你家的小孩前, 在上小學前的漢語 spoken Chinese 不管你叫它
國語, 華語或是普通話, 都已具基礎, 上學後學的是這個語言(廣義, language = spoken + written lg.)
的文的部分, 如認字, 書寫, 修辭, 閱讀, 並以此為工具, 從事其它知識的汲取, 以便日後的生涯; 如果
這樣看, 學國語注音符號, 除了對學習英語這種語言在學習上造成排擠之外(其它如自然, 數學的學習也會),
並無實際的問題, 因為台灣目前小學的英語是以 "語" 為目標的教學. 如果能學到認識包容另一個語言, 以及
其背後的文化, 都是好事. 不用太排斥. 至於如果要學到能夠用來溝通, 甚或是成為工具語言或融入成為
思考工具, 如果沒有記錯, 任何學外國語, 而最後能達到 native-like accent 的大致上只有 20%.
總之怎樣讓這個社會 "大家說英語" 或讓這個社會的英語人口達到一定數量才是關鍵, 這不是公務員考英(語)文,
就能提昇的, 也不是吵高鐵的 diaper change 或送行區翻譯成 kiss and ride 對錯可以吵出來的.
研究顯示, 台灣的英文有雙峰現象, 而雙峰是國中以後才出現, 為什麼, 因為小學教的是英語, 是日常生活的,
而且評量也較多元, 字彙也有限, 而學測, 基測考的是 英"文", 沒有城鄉雙峰, 才奇怪. 英語這東西也是 m 型的,
有能力的, 不用學, 因為家裡常用, 寒暑假是在國外過, 就算沒有出去, 寒暑假回來度假的 uncles 與 aunties 一堆, 不怕沒使用環境. m 型的中間和左端如你我, 還是像馬先生一樣吧, 努力學, 用功點英語/文才有出頭天的機會.